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领导文论
市教育局局长谢树华谈“什么是好教育”
时间:2013-12-31 00:00:00 浏览次数: 来源:瑞星(温州) 字号:[ ]



什么是好教育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树华

教育是国计,教育是民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在教育呼唤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今天,我认为好教育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价值追求——

追求更加公平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好教育追求的公平应该是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一要坚持有教无类,保障机会公平

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关键,其责任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教育基本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把教育公平奉为天条,公平配置资源,努力统筹师资、生源、设备、经费等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当然,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也并不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平均分配,更不是削峰填谷,教育均衡是扬峰填谷、整体提升、动态发展。

二要坚持因材施教,保障过程公平

促进教育过程公平应该成为每位校长、教师的良知和天职。对一所学校而言,校长只关注几个重点班,教师只关注几个尖子生,这是对其他大部分学生的不公平。同样,只关注到了后20%学生,而忽视了特别有天赋、有个性的优秀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教育的过程公平有赖于校长、教师去合理配置时间、课程、师资等资源,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实现最优的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要警醒的是,虽然追求过程公平,但是要注意摒弃平庸发展、统一发展的错误观念,因为学生是生动活泼的个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过程公平就要体现在让每个孩子获得最适合的教育,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三要坚持人尽其才,保障结果公平

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教育不能苛求他们整齐划一地达到我们的要求,而应该区别对待。教育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人尽其才。更何况社会本身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必须树立人人可以成才和才尽其用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身心健康、能力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要打破各种束缚,努力形成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局面。

追求更有质量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获得优质教育是一项人权。没有公平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没有质量的公平也不是真正的公平。好教育追求的质量内涵是丰富而全面的。

一要人人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在教育工作中,百分之一的不合格都不能有。”当前,一些学校仍旧在追求“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作为给学生划分优劣的唯一依据。甚至一些学校,为了几个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学生,从初三、高三甚至初二、高二开始就放弃了其他学生,让多数人为少数人陪读。这种将少数人的所谓成功建立在多数人的失败上,是没有质量的教育,也是没有良知的教育。要是这样早早地放弃学生,那儿童时期留给老师的印象是“淘气、愚笨、好动”的爱迪生,“懒惰、迟钝,九岁才会说话”的爱因斯坦,又如何能成为杰出的科学家?因此,面向全体,促进人人发展,不“放弃”每一个孩子,是追求有质量教育的一条基本底线。

二要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振东先生认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但是,令人忧心的是,当下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被窄化为智育,甚至只是“唯分数是求”的教育,从而导致德育、体育、美育等成为学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要个性发展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现代公民综合素养的一体两面,全面发展不是统一发展,更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整体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就像世界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禀性、天赋、潜能、品行、习惯、性格、气质等从来就不相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学说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实现学生个性发展,这是未来教育的方向。在教学单位设置上,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减少大班授课教师无法关照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弊端。在教学方式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提倡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学生,而不是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要积极开设选修课程,丰富校内外文体活动,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评价制度上,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多一把尺子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找到成长的自信。

四要终身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提供可能和奠定基础。应试教育获取的分数,只是升学的敲门砖,就如车票一样,上了车就没有用了。这样的教育,耗费的是学生最为宝贵的青少年时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条2012年在微博上流传甚广的高考“励志”口号让人感到悲哀;衡水中学连跑步都要背书……青春如此凝重和残酷,教育如此偏离常识,这是身为教育人的耻辱。好的教育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只有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才是负责任的、有良知的教育。

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教育的实施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以爱育爱,用灵魂塑造灵魂。以人为本,尤其应该成为好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要为了学生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农业行为”,而不是“工业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然而,当今教育的现状就像易中天所嘲讽的:“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 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在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说的不无道理!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缺乏人性的温暖,过于强调标准而缺乏个性的培养,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学生像机器。学校教育不应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伤害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要依靠教师办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教师应该是学校的真正主人,我们要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后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两本书,有人疑惑,在学校中究竟是学生第一还是学生第二?是教师第一还是教师第二?李希贵解释说:“从管理学的概念出发,教师第一;从教育学的取向出发,学生第一。”因此,学生是第一,教师也是第一;既要以学生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第一的落实,就没有学生第一的达成;不以教师为本,就不可能以学生为本。依靠教师办学,就要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督促每位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就要民主办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听取意见,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就要努力解决教师的切身困难,为教师排忧解难,让其身心愉悦,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尊严和快乐。

三要实施人性管理

师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此,一切管理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实施人性管理,校长要有三个敬畏:敬畏法律,办学行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敬畏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实施教育,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去培养教师,按照办学规律去推进学校发展;敬畏师生,校长要眼里有老师,心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师生,公平对待师生,真诚服务师生,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师生的需要,使每位教师、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追求适应社会的教育

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内部来看,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从外部来看,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内容和手段。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好教育应该是适应社会的教育,同时应该拥有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要促进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是一个地方好教育的重要标志。就温州而言,其教育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失调,教育短板问题突出。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前教育阶段要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培养师资,解决低小散、师资不稳定和优质资源不足的短板问题;义务教育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加大对薄弱学校和农村山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要协调普职比例,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坚持“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增强内涵、提高质量”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加强对接地方经济,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

二要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

人才数量取决于教育结构,人才质量取决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人才,要转变教育目标,摒弃高分低能的教育,培养品学兼优、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要改进教育内容,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要更新教育手段,依靠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来推进教育变革。

三要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就像朱永新先生所说的,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稳定最持续的力量。因此,全社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组织领导、人才技术、规划建设、财政投入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的强有力保障。唯有如此,才是好教育的坚实基础。

好教育是国家之需、百姓之盼。在举国上下共筑中国梦之际,我们憧憬好教育,追求好教育,践行好教育……(温州晚报 2013-12-30 第12版)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