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件导读 > 办文
关于印发《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2017年)》的通知
时间:2017-12-13 15:16:47 来源:市教育局 字号:[ ]

温教办研〔2017〕66号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2017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浙南产业集聚区文教体局,市局直属各学校:

为深入贯彻《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温州市第二轮“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三年行动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不断增强中小学学科教研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经研究,特制定《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2017年)》,现印发给你们。

该《指南》是指导全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与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组织实施,纳入校长、教务处长和教研组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学工作进行督导评价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7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南(2017年)

 

教研组是学校实施教学管理、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要阵地。加强教研组建设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落实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落实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科教研工作水平,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温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实施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切实改进全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中存在的学科教研意识淡化、组织功能边缘化、运行机制行政化、教研方式单一化、学科教研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建设、管理功能、课程领导、队伍建设、教研范式和校本特色,提高学科教研组工作水平,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学科教研工作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凸显学科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律。根据学科教与学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协调发展,努力增强学科教研工作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科教学和教研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强化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精准教研,改进教学,转变区域和学校在学科教研工作中存在的学科教研意识淡化、组织功能边缘化、运行机制行政化、教研方式单一化、学科教研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四)坚持常态开展。在学校教务处、教科室等部门的指导下,推进学科教研工作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学科教研工作融入到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教研工作长效机制。

(五)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教研工作,密切关注深化课程改革、课堂变革、评价改革等热点难点,积极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创新教研方式,充分运用课程与教学管理过程中有意义的数据与证据开展教研活动。

四、主要任务

(一)组织(队伍)建设

1.优化设置教研组织。学校应重视学科教研组的组织建设。教研组设置应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专职教师人数少于2人(含2人)的学科应与相关学科组合成立综合教研组或加入其它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联合相关学校设立联片协作教研组。规模较大学校可按学段或年级设立学科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任教的主要学科教研组,同时须参加兼课学科的重要教研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形成学科教研团队。学校要制定三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序实施学科教研组建设。学科教研组要充分发挥学术教研功能,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与其他学科教研组之间的横向联系,使学科教研组成为学习型组织。教研组长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是教研组的管理者、研修活动的组织者和团队发展的领头人。要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组织和协调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担任学科教研组组长。加强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形成由教研组长、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

(二)制度建设

3.健全教研工作制度。明确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教研工作制度,使学校的课程建设与实施制度、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教学常规检查反馈制度、课堂教学诊断指导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反馈制度、课程修习学分认定细则、阅读分享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巡课评课议课制度、师徒带教制度、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制度等在学科教研组得到有效落实,从制度上保障学科教研组的学术教研功能,保证教研组的正常有效运行。

(三)课程建设

4.加强学科课程建设。学科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以课程改革带动学校与学科的发展。学科课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科教研组在学校课程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和需求,对国家课程进行重构和校本化实施,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形成学科课程实施方案;二是拓展性(选修)课程的开发。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师特点,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性(选修)课程。

(四)常规建设

5.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学科教研组要将教学常规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和《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等教学要求和管理制度,结合学校实际对照要求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常规的指导与管理,突出重点,尤其要重视作业管理的改进与加强,形成校本化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视教学常规检查与反馈的实效性,树立教学常规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提升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水平。在加强教研组常规建设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寻找教学突破口,以研究任务或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推动教研工作。

(五)科研建设

6.策划实施教研活动。要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以转变教学方式、丰富学习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为重点,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基于数据与证据的分析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有效教研活动,着力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法、课程资源以及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吸引力、参与面、获得感。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

7.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施学科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积极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反思文章,及时总结、推介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从学校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发展需求出发,建立与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培养和支持体系,如校本教研、进修交流等,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记录教师专业发展轨迹。

(六)资源建设

8.积极建设学科资源。学科资源建设包括校内资源建设和校外资源的利用。校内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如学科专用教室、创新实验室、创客空间、未来教室、自主学习空间、器材室、实验室、专用学具等教学硬件资源,也包括教科研项目与课题、优质课、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论文、学生学习资源库、校本作业本、校本习题库等教学内容资源。校外资源的利用如学生实践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宫、高校实验室、外单位的专家人力资源等。积极实施云教研,利用优质网络学科资源,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研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经验推介,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学科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发挥优秀教学资源向乡村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

(七)文化建设

9.形成良好教研文化。教研文化是教研组成员共有的行为规范体系,是教研组成员自觉的工作精神和价值观念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良好的教风学风、团队精神、教科研学术氛围、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学术道德规范等起着重要的影响。学校要为良好教研文化的创建提供支持,促进教研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培育和形成。

(八)特色建设

10.培育学科教研特色。学校教研组要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根据教师特点、教学实际开展学科教学改革,探索符合实际的教研组特色项目,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提升教研组品质,构建学习型、合作型、研究型、活力型教研组,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教研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区域内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建立市、县(市、区)各学科教研员联系学校教研组制度,具体负责本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及考核工作。学校是学科教研组建设的主要阵地,校长负总责,分管教学校长具体负责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校领导分工包组直接深入各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建立教研组工作例会制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积极吸收教研组组长参与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发挥其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二)制度保障

2.完善评价制度。建立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检查、督促和评价,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在教师年度考核工作中,实行教研组捆绑评价,突出教研组团队的工作表现。市教研院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学科教研组长须担任三年及以上)的评选活动,举办先进教研组活动成果展示、学科教研组建设论坛等,提高先进教研组的影响力,发挥先进教研组的辐射引领作用。市、县(市、区)教研部门开展先进学科教研组评选活动,授予先进教研组组长为优秀学科教研组长,并予以表彰,在评职、评优等方面按单项先进予以计分。学校到202230%及以上学科教研组要达到市县先进学科教研组。

3.提升组长待遇。学校要赋予教研组长评价学科教师教学的权利。教研组长参与教师平时考核、学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为教研组长设定相应的岗位待遇,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评先评优方面向教研组长倾斜,有条件的规模较大的学校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工作量及一半教学任务为满工作量。

4.强化督查评估,将学科教研组建设纳入市、县(市、区)教育局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开展定期督查,督查结果作为对学校及领导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经费保障

5.落实教研经费。要给予教研组工作充分的资金投入,保证外出学习及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每个教研组集体应配订三份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和设备器材等,在优秀教学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先进教研组、课题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日常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附件: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和先进教研组评审标准

附件

温州市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与评审参考标准(2017年)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具体要求

评审分值

组织建设

10%

优化设置教研组织

学校重视教研组组织建设,学科教研设置合理科学。

3

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编入相应的教研组(备课组)。

2

形成学科教研团队

学校制定三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有序实施学科教研组建设。

2

学校形成由教研组长、重点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等不同层次组成的学科教研团队。

3

制度建设

10%

健全教研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并实施各项教研工作制度,教研组工作正常有效运行。

10

课程建设

5%

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发展、融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形成学科课程实施方案。

5

加强拓展性(选修)课程群的开发。依据学校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教师特点,研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性(选修)课程群。

常规建设

15%

落实教学常规管理

全面落实《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和《温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强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等教学常规指导与管理。

10

重视教学常规检查与反馈的实效性,树立教学常规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矫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行为,提升教学常规工作的实施水平。

5

科研建设

15%

策划实施教研活动

聚焦“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开展教学观摩研讨、教学总结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6

加强对考试和评价的研究,开展基于数据与证据的分析评价活动,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积极作用。

3

积极开展教育科研

积极承担学校和教科研部门指定的科研任务,选择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实施学科科研课题或研究专题。

3

学科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经验反思文章,及时总结、推介教改经验和科研成果。

3

资源建设

10%

积极建设学科资源

积极建设校内学科教学资源,充分运用校外资源,逐步形成校本化的学科优质课程与教学资源库。

6

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实施“云教研”,借用信息技术加强学习研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经验推介。

4

文化建设

5%

形成良好教研文化

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学术氛围,教研组成员富有团队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教研组逐步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2

特色建设

5%

培育学科教研特色

根据学科建设目标,根据教师特点、教学实际开展学科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行程符合实际的教研组特色项目。

成为学习型、合作型、研究型、活力型教研组,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5

教研成果

15%

教研成果及教学效果

学科教研活动及研究项目在县级及以上有一定的影响。

4

学科教科研成果丰富,师生获得县级及以上奖项较多。

5

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浓厚,负担适中,学习质量优良。

6

实施保障

10%

加强组织保障

各县(市、区)教研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区域内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建立市、县(市、区)各学科教研员联系学校教研组制度。各学校校长负总责,分管教学校长具体负责学科教研组建设工作,校领导分工包组直接深入各学科组参与教研活动。

3

加强制度保障

建立教研组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教研组长相关待遇。

4

落实经费保障

学校保证教研组外出学习有关教研活动、竞赛活动的开支。

每个教研组集体应配订三份以上学科专业报纸或杂志,并配备必需的工具书、参考资料和设备器材等。

在优秀教学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先进教研组、课题成果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日常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3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