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媒体关注
《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陈加仓工作室 数学将生命拓开去
时间:2018-03-20 15:19:34 浏览次数: 来源:市教育局 字号:[ ]

陈加仓,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校长,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著有《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等。

有着8年教龄的唐慧荣,在得知自己被分到温州市籀园小学滨海分校的那一刻,有点“小绝望”。学校距离市区远不说,整个学校就她一名数学教师——新学校只有一年级。

 “当时的我,与教育正处于‘七年之痒’的阶段,都想放弃了。”唐慧荣调侃道。但谁也没有想到从这一年开始,她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成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因为,她身边有“一群人”——陈加仓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两年时间过去了,唐慧荣的课比以前上得好了,也会说课了,还会写文章了,这些大家有目共睹。不过,大家看不到的是这个团队给她带来的更内在和本质的影响,唐慧荣称这种内在变化为“心意更新”。

专业成长源于“心意更新”

刚工作那两年,唐慧荣总是有所怀疑:“我适合教书吗?去开个咖啡店或蛋糕店会不会更适合?”心里有好多“怕”。工作的头三年,一说要上公开课,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焦虑,磨课的过程让她感到“生不如死”。焦虑是因为心中有恐惧,生不如死是因为不能享受到磨课过程的快乐。

然而工作室的“磨课”,带给唐慧荣不一样的感觉。陈加仓告诉他们,课要原创,不求完美。唐慧荣牢牢记住了这句话,每节课力争原创,从不“拿来主义”。总有不同于别人的东西,她尝到了“创造”的乐趣和甜头。虽然有时候觉得压力挺大,但是逼一逼自己,发现自己“也行”。这两年,唐慧荣屡有文字见于报纸杂志。抱着一切顺其自然,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想法,没有“远大目标”的她也和“上好课、说好课、写好文章”的目标不期而遇了。

工作室的老师们在一起,做得最多的就是磨课。现在,每个人都有几节“代表课”,所谓课如其人、以课识人。苏浙闽老师一如《将军饮水》的霸气豪爽;符玲利老师最像《最帅的猪》那样可爱;单秀华老师就如《商不变性质》一样以不变应万变;雷祖厅老师如《扫雷》司令般严谨又诙谐;长江老师就是《乘法巧算》般的心灵手巧;小明老师富有《百分数的认识》那样的百分百热心肠;杨威老师拥有《简易划线乘法》的做事简洁高效;姜赛影老师亦如《四连方》连出一片精彩……

除了“会课”,工作室也是“会书、会友”的地方。

陈加仓本人喜欢看书,他的办公桌上整天堆着高高叠放的书本,有数学哲学的、数学历史的、数学原理的……工作室正式的读书交流会为数不多,但老师们私下却是交流甚欢。唐慧荣说,每次会面,书都是他们的共同话题:符玲利说这本书我有、那本书真好……说罢下次就马上带来;戴本琴最享受品茗赏月、读散文赋小诗,让这群教数学的理科生也沾沾诗书气;谷尚品拿本《世界是平的》的书给唐慧荣,“贼厚的那种,我怀疑他是不是看不下去了才给我的?” 唐慧荣笑着说。

时间久了,工作室成员之间逐渐发展成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唐慧荣还记得一次工作室去文成送教活动,恰逢她生日,在爬行盘山公路的车上,大家一起切蛋糕、唱生日歌、吹蜡烛,现在回忆起来,满是感动与幸福。

唐慧荣感觉到自己意识的觉醒,觉得比以前多了力量和勇气,意志变得更加坚定,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与外在的要求越来越没有关系,而更多的来自内心的力量。现在,她的心态完全改变了,一个学期不磨两节课都觉得不过瘾。

 “情定”拓展课

 符玲利原本是雁荡山下一所小学的校长。工作10多年,天天过着重复的日子,她觉得自己已经看到了退休后的生活。

 2012年春天,符玲利参加了陈加仓工作室。她记得,那天陈加仓上了一节拓展课《方格图上的数学》。这节课教材上没有,百度上也没有,从内容到过程都是原创。课堂注重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数学思想和方法,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传统观念中,数学是枯燥和冷冰冰的代名词,但是在这堂课上,数学瞬间变成了好玩、有趣、有魔力的游戏。

教学10多年的符玲利,从未曾想过数学课可以这样好玩、有趣。这堂课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她明白了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带给孩子什么。

拓展课是完完全全的个人原创,是“师本”课程,拓展课能否上得好,取决于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精神世界,怎样的生命状态,怎样的境界格局。在这些基础之上,还考量着一个教师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

挑战难度越大,也就越迷人,符玲利被迷住了。

如果是教材内的知识,网上还能找到一些参考资料,但是拓展课没有什么可以照抄的资料。刚开始尝试拓展课,符玲利感觉自己像瞎子摸象,不断地进行各种尝试。“不管对不对,试了就有收获。”渐渐地,游戏课、绘本课、名题趣题全都进了她的课堂,不爱学习的孩子也爱上了数学课,爱上了拓展课。

符玲利的人生轨迹因为与拓展课的相遇而改变了。2014年,做了7年校长的她辞职了,调到另一所学校做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她要专心致志“爱课堂”。

一个“室外”成员的成长之路

翁健君是符玲利的同事。因为他很好学,符玲利想让他了解一下陈加仓与拓展课,于是,带他去参加了一次工作室的活动。就这一次活动,翁健君也“中招”了。“从来没有想过课居然可以这样上,课堂还可以这么美妙,教师和学生沉浸在这样的课堂是幸福、愉悦的。”那时的翁健君,毕业后已经在农村学校待了10年,找不到方向,找不到道路,找不到信心。拓展课让他刹那间“感觉就像是绝壁上抛下的一根藤蔓,暗行时眼前的一丝光亮”。他感觉一个新的自我在向他招手。

随后,翁健君报名参加了新一期陈加仓工作室,因为竞争激烈,他落选了。正当情绪低落时,符玲利打电话过来:“陈老师听说你很用功、认真,让你一起参加工作室活动,除了文件上没有名字外,跟正式学员是一样的。”从此,翁健君开启了他的“室外”之旅。

翁健君觉得自己是农村教师,年龄偏大,又是“室外”人员,有一点自卑。一次活动间隙,他跟陈加仓吐露心声。“农村有什么关系?我也是农村走出来的,所以我们现在才更知足、更上进。年龄大了有什么关系?每个老师的成长轨迹是不一样的,温州去年还有一个50多岁的老教师申报特级教师。”陈加仓给他打气说:“我们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更重要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受益者。” 翁健君听得很清楚,教师搞教研没什么行不行,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为了学生。

2016年上半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准备公开课的翁健君纠结于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明白,随后与陈加仓通了30分钟电话。具体的教学问题记不清楚了,但其中一句话翁健君至今记忆犹新:“课就是给别人批评的,但一定要上出有自己想法的课。”这句话一直影响着翁健君。教师要上好课,必须立足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课堂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一味地模仿;要有自信,要敢于上出自己的风格,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翁健君已经如愿正式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在教研的路上,他走得越来越淡定自信。

迎一群人 做一件事

提到陈加仓,苏浙闽称他是“全能王”——能上出色的课,能著书,能带工作室,做校长也做得风生水起。

做了校长还亲自上课?别人觉得不理解,可陈加仓回想自己20多年的职业生涯,荣誉也好,职称也罢,都没有“摸爬滚打、课堂拼杀”的日子记忆深刻,最幸福的回忆就是共追寻、同成长的经历。因此,再忙他也不放弃专业成长。

陈加仓的起点并不高,1993年刚工作时在一所农村小学做体育教师,在带领体训队为学校争得荣誉之后,又经过数次申请才获得了教数学的机会。他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所以这么多年,在没有人愿意开课时,他开课;在没人愿意讲座时,他讲座;不同的地方邀请开课时,他不上重复的课;不同的地方邀请讲座,他讲不同的内容。2010年,他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013年又被评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015年,担任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的首任校长。

校长的繁忙可想而知。不过近几年,陈加仓外出讲座100多场;《小学数学拓展课:教什么,怎么教》《名师教你学数学》等专著相继出版。

结合自己的经历,陈加仓希望更多教师能够享受到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和成就感。繁忙的工作之外,他拼命带工作室,总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于全市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想办法把他们凝聚在一起是关键。

陈加仓提出大家要“同学、同行、同乐”,并带头示范。平日里,只要是学员遇到难题,即便是生活上的事,只要找到他,无论多忙他都会热情相待。怎么给教育局长汇报工作,如何处理与校长的关系,亲子关系遇到麻烦,找陈加仓聊一聊,总会有所收获。

陈加仓这个“师父”没有架子,从不高高在上,遇到问题会向“徒弟”求助。唐慧荣就接到过几次陈加仓的电话,跟她讨论教学上的问题。陈加仓说,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学相长在工作室体现得最为充分,他特别强调成员之间互学的重要。

看到成员逐渐成长,陈加仓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虽然是“额外”的工作,繁杂且辛苦,但他乐此不疲地“迎一群人、做一件事”。他相信,这样的一群人在一起,教育之路可以走得更远、更好。

拓展课拓开的是什么

在工作室几年,许多教师都在专业上取得了很大进步,各种荣誉接踵而来。苏浙闽在成了“省教坛新秀”后回望来路,她越来越觉得,工作室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怎样上几堂好课、获得几个荣誉,而是让大家越来越明白,支撑起一个人精湛教学艺术的根基,是正直的品格、勤勉的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最近几年,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大家在慢慢积累这些品质,这是无价的宝贵财富,也是教师们不断成长的动力之源。

陈加仓一直鼓励大家,只要是原创的就有价值,不求完美。要有勇气上一节失败的课,说一些不严谨的话,写一些不成熟的文章。

好教师从来不会被课本束缚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好课堂都是教师用一生备出来的,要不断突破和挑战自己;好教育最终考量的是教师的品格和综合素质,做教育就是做人。

拓展课也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生长出来的,因此格外具有生命力。所谓拓展课,其实就是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用更多、更丰富、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实际的例子,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层次的需求。把游戏、故事、趣题、绘本等开发成系列拓展课程,让学生享受到探究的乐趣,目的是提升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让学生从“有知识的人”走向“有智慧的人”。

在一次次拓展课的研究过程中,在一次次不完美的创造中,师生的视野、思维、生活、世界得到了拓展,他们的生命正在朝着更深远的方向拓开去,再拓开去。(2018年3月14日 来源:中国教师报第8版整版 记者 马朝宏)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