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民办教育,在温州破冰丨“教育力量”温州教育改革与发展系列报道④
时间:2018-09-13 16:09:15 浏览次数: 来源:市教育局 字号:[ ]

 

从平阳萧江的一所乡镇幼儿园,到现今拥有45家幼儿园的教育集团,杨爱绿在幼教事业上已经整整耕耘了35年时间。一路走来,她不惧风雨,坚持在改革中探索前进,发展的足迹遍布全国6个省市、12个地区,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幼教老师,逐渐蜕变成一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风云人物。杨爱绿的成长历程,或许也正是温州民办教育、甚至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温州民办教育,百花齐放,创新突破,无论是办学模式还是政策管理,都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谁能想到,它最初的起点只是一所不起眼的家庭幼儿园。1980年,高中毕业生高淑双腾出自己房子20平方米,向社会招收18名幼儿,全国第一个家庭幼儿班在温州乐清诞生了。当时的境况可谓“一穷二白”:缺校舍、缺经费、缺师资,温州民办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蹒跚起步,开启破冰之旅。

萌芽期——风起云涌

引入民资

下好社会办学活棋

高中毕业后,杨爱绿在萧江第一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任教。看着阴暗潮湿的小教室里坐满了孩子,她与妇联主任商量,想在周家的祠堂办个幼儿园。1987年2月,爱绿和14个姐妹知青每人投资3000元,又向30位办厂能人各借1000元,加借贷计25万元,在镇政府批的4亩多地上,创办了萧江镇中心幼儿园。据悉,这是全省最早的股份制幼儿园之一。

像爱绿这样自筹办学的例子数不胜数。1983年,乐清虹桥镇退休教师金爱莲和15名知青凑钱、借款办起的春华幼儿园,是我市第一所群众集资联办、自有园舍的民办幼儿园;1984年,文成知青李道銮,变卖家产、抵押房屋、砍树造屋,靠自筹集资和政府补助创办了求知中学;1985年,温州大学开始筹建但缺少资金,筹委会创新向社会发行“三元券”,成功募集到资金249.68万元 ;再后来,乐清七里港8名农业专业户集资20万元,创办全省首家农民私立高中……

民间资金之所以源源不断流向教育事业,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公共财力薄弱,教育基础落后。为此,政府引入市场机制,提出“保中间、带两头、活全局”的思路,把主要的教育资源放在义务教育上,高中段和学前教育放手让社会资本进入。这一改革思路,将“小财政办大教育”的窘境转变为“大社会办大教育”的活棋。

上世纪80年代,温州民办幼儿园已发展到1500多所,民办中小学、高中、高职15所。自筹资金、集体集资、合股集资、彩票捐资……一种种办学模式的探索,使温州的民办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多元办学的新路子。据统计,温州曾创设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企业办学、部门办学、独资办学、股份办学、集资办学等近十种模式。

走进新时代,多元办学的内涵进一步丰富。2013年,翔宇集团入驻永嘉创办温州翔宇中学,这种“管、办、评分离办学”模式引起全国关注;平阳二中委托浙鳌高中管理的“公办委托民办”办学模式,使公、民办教育优势互补得到充分发挥;瑞安瑞祥小学在全省率先采用PPP模式由新纪元集团融资并负责建设运营,10年后交还政府;2016年,总投资3亿元的温州森马协和国际学校建成,无偿捐赠给瓯海区政府,这所全日制民办学校是我市最大手笔的捐资办学。

从单纯的民间办学,到公、民办合作办学、委托、捐资办学,到PPP模式、管评办分离办学,我市社会力量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全市共有140所公、民办学校结对互助,他们通过各种战略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优质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成长期——阵痛烦恼

创新机制

引来民办源头活水

1993年,温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温州市社会力量办学暂行规定》,给予民办教育六个“允许”:即允许按成本收费,允许学生家长捐资,允许投资者适时取回本金和利息,允许自主招聘教师,允许接收毕业生,允许自定教师待遇。宽松的政策环境拓展民办教育的发展空间,也开启了民办教育发展的黄金十年。  

在这黄金十年里,“育英系”用短短五年时间,完成小学到高职的全面覆盖;爱绿幼儿园于1998年走出萧江,在瓯海、龙湾相继开办新园;新纪元、浙鳌、心桥等诸多温系民办教育品牌逐渐成熟,温州经验还被写入了1997年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专门增补“政策与扶持”的内容。

但民办教育的自由生长,似乎在新世纪不约而同地碰触到了天花板。

2000年,平阳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根据平阳县萧江镇政府的请示,认定“萧江镇中心幼儿园及其收益形成的所有者权益,其产权归国家所有”。

“我们向平阳县人民法院提起申诉,一审输了。”杨爱绿不服,上诉至温州市中院,终于胜诉。这起在全国闻名的幼教“民告官”官司尘埃落定,其最重大的意义或许并非事件本身,而是在于为当时的民办教育吃下一颗定心丸。彼时,温州的民办教育正遭遇着一系列成长的烦恼:政策壁垒难以突破,师资待遇缺乏保障,办学竞争日益激烈……许多民办学校投资人对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忧虑。

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在国家颁布《民办教育促进法》前的多年里,温州顶住压力给民办教育开出一张张“通行证”。2010年,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温州作为改革先锋再次破冰。2011年11月,温州民办教育“1+9”政策文件面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随后,改革力度不断加大,2012年“1+9”被替换为“1+14”,2013年形成“1+14”升级版……通过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破除师资、产权、税费等方面的障碍壁垒,温州民办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重建”,同时在法人属性、财政扶持、教师保障等十个方面的改革中直指体制硬核,为民办教育引来了源头活水。

不止于此。2015年,我市出台《温州市民办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2017年修订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管理办法,2018年《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发布……这套被民办教育界视为最系统、最综合的改革文本,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升级中。

成熟期——百花齐放

三管齐下

增强品牌创新活力

跨过官司,“爱绿”2003年自温州走向上海,并于2007年升格为爱绿教育集团,逐步完成了全国区域的布点。在不断扩张发展版图的同时,“爱绿”更注重的是提高质量、提升内涵。因为他们知道,唯有打响自己的特色品牌,“爱绿”才能真正面向全国,影响世界。

和爱绿一样,温州民办教育经过一段快速发展期以后,也逐步告别“低小散”,步入了规范成熟期。从1997年至2017年,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幼儿园从2418所减少到1383所,学校数少了1035所,但在校生人数从15.2万增加到45.8万,增加了30多万人,办学质量和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

为培育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市鼓励优质民办教育机构扩大办学规模,实行集团化办学,并通过“建起来,走出去,引进来”三管齐下,做大做强教育品牌。目前,我市已成功组建爱绿、心桥、实艺、小童洲、早培、东方、百佳、御格、万全、金太阳等十大教育集团。期间,通过引导优质民办幼儿园举办分园、兼合等扩大规模,实现爱绿、心桥、实艺等八家幼教集团快速发展,五年间覆盖了近100所幼儿园。

与此同时,上海新纪元、江苏翔宇、上海协和、北京新东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教育集团或品牌相继落户温州。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近年来累计吸引近70亿元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仅过去一年,就新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品牌项目12个,总投资额10亿多元。

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质量品牌化,今天的温州民办教育,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他们在为市民提供多元教育选择的同时,也与公办学校形成了良性竞争的格局。据统计,现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2485所,在校生140万人,其中,民办学校1383所,在校生45.8万人,占全市在校生总数比例达32.7%,承担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教育任务。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评价说:“温州的改革探索为国家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鲜活实例。”从民办教育的温州模式创立,到“民办教育看温州”的样本效应显现,温州在改革道路上一直勇担探路者,并且不断激发出前所未有激情和活力!(来源:温州日报)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