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媒体关注
温州日报:从文盲大市到建设教育强市 潘龙俊眼中的温州教育70年
时间:2019-10-25 15:37:53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温州九中教师、市教委主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温州教育史馆馆长、《温州市教育志》主编……今年76岁的潘龙俊已与温州教育结缘了大半辈子。身份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他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温州教育的发展和变迁。

在潘龙俊眼中,新中国成立70年来,温州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70年前的温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温州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普及了初等教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本世纪初普及了从学前三年到高中三年的十五年教育,向普通高校输送了80余万名优秀的温州学子,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在的温州已经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体系、民办教育体系和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成了教育大市,今后的目标是教育强市。

“我和扫盲工作很有缘”

扫盲,这个似乎离现在青少年有些遥远的词语,在潘龙俊的脑海里留下过深刻的印记。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温州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就把扫盲工作列为大事常抓不懈,并把重点放在农村。潘龙俊回忆,“我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假期下乡扫盲活动”。

1983年,潘龙俊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扫盲工作。1990年任市教委主任(这段时期,市教育局机构名称有变动)时,又兼任市扫盲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在泰顺农村调研时,他听到那里的农民把书本上铅印的“字”比作“乌金”,说“‘乌金’更比黄金贵”,表达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为了扫除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青壮年文盲,温州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扫盲工作责任制,确保扫盲班学员分期分批参加学习,确保扫盲工作必需的经费和场地。各乡(镇)中心校都配备农民教育专职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安排教师到扫盲班任课。

根据国家规定,农村参加扫盲班学习的学员要认识1500个字才能脱盲。市教委推广使用瑞安市编制的《新农村识字课本》,根据农村农事实际安排课时。在温州教育史馆,如今还收藏着这些课本,它们分“教你写字”“教你记账”“教你讲卫生”“教你交往”“教你旅游”“教你种植”“教你养殖”“教你做生意”“教你使用电器”“教你遵纪守法”“教你写应用文”等11个单元。这种教材有很强的实用性,受到学员的欢迎,变“政府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1991年至2006年,全市扫除青壮年文盲、半文盲22.62万人,非盲率从91.9%上升到99.07%。至此,全市扫盲工作基本结束。为了进一步巩固扫盲成果,这些扫盲班相继发展为成人小学班、初中班、高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1991年至2012年,有近60万人次取得成人中小学毕业证书、职业技能培训证书。

1996年2月底至3月初,全国扫盲工作现场会在温州召开,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的领导出席会议,向全国推广温州扫盲工作经验。

1998年10月26日至29日,国家教育部、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国际研讨会”,潘龙俊应邀以《“乌金”更比黄金贵》为题,介绍了温州的做法和经验,受到了与会的国外教育专家们的赞扬和欢迎。国家教育部对外交流司司长张学忠听后说:“介绍非常精彩”。

“大社会办大教育破解经费难题”

温州市籀园小学图书馆四楼,一如往常的静谧,《温州市教育志》编辑部位于此处。2011年,已经退休的潘龙俊作为志愿者担任《温州市教育志》主编,与五位退休老同志一起开始第二轮温州教育修志工作,重点记述1991年至2012年期间温州教育发生的一些大事。其中包括“大社会办大教育”“发展民办教育”“建设高教园区”等。

为什么要大社会办大教育?潘龙俊介绍,教育经费的短缺一直制约着温州教育的发展。“你知道吗?我们编辑部现在的办公所在地,就是老温中图书馆。当时温州中学要建设一座符合标准的图书馆,无奈囊中羞涩。”潘龙俊回忆,当时,苍南县金乡镇有20位先富起来的农民,每人自愿为学校捐资,希望温州中学初中部接受他们的子女入学。温州中学同意了,这就是温州首次招收的20名自费生。温州中学有了这20万元资助款,弥补了政府拨款的不足,建成了标准的图书馆。“这是温州首次把民间资金转换成了公共教育资源。”潘龙俊说。

“把温州与杭州、宁波做一做比较,温州的人口比他们多,基础教育的规模比他们大,但是政府财政没有他们多。”潘龙俊告诉记者,温州到1989年才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基本达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的要求。到1997年才基本解决了校庙合一,破旧校舍等问题。

“温州教育从实际出发,走‘政府为主、大社会办大教育’发展路子,破解了政府教育资金严重缺口问题,渐渐缩小了与杭州、宁波等教育先进地区的差距。”潘龙俊说 1991年至2012年的22年间,全市教育总共投入1247.59亿元,年均递增20.72%。其中财政性投入766.91亿元,占比61.47%;学杂费、社会与个人的捐资、集资和办学投入等合计占比38.53%。

“在全省率先提出建立高教园区”

随着城市和教育的发展,位于老城区各类学校的空间显得不适应办学要求。1997年暑期,市教委对鹿城区校网布局调整进行调查研究,逐渐形成了在新城区建设若干个教育发展园区的设想,把老城区内的所有高中学校和在温高校迁移到教育园区,把腾退出来的老校舍交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使用。同年10月,潘龙俊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这一的设想。令他兴奋的是,市规划局在会后马上响应,提出“在新城区可以建设6个教育发展园区”的可行方案,其中包括位于瓯海区茶山镇和龙湾区瑶溪镇的2个高等园区,3个中等教育发展园区和1个特殊教育园区。市委市政府立即决定采纳这个方案。杭州和宁波决定建设高教园区都在我们之后。

如今,茶山高教园入驻有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温州大学和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商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六所普通高校;瑶溪高教园入驻有温州城市大学、温州市委党校;滨海区、瓯江口区集中了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温州外国语学校、温州护士学校、温州技师学院等一批大中专院校;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新校区坐落永嘉县瓯北镇,学校融教育、康复、培训为一体,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为全国最大;在其他教育园区建成了温州中学、温州二高、温州八高、温州二外等40余所教育设施设备先进的省重点普通高中新校园。(2019年10月24日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卓扬)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