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媒体关注
《浙江教育报》采访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推进区域综合治理,办好每所学校
时间:2019-12-02 15:58:42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目前基础教育界极为关注的话题。10月12日,教育部在我省海盐县召开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启动现场会,这是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义务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浙江教育报》围绕区域资源配置、校际均衡、骨干教师流动与教师素质提升等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约请我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探讨温州如何推进区域综合治理,办好每所学校。

抬高底部,走好均衡“第一步”

“我们一直有一个追求,让老百姓不再为‘择校’而纠结,不再为‘学区房’而苦恼。”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在谈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时如是说。事实上,这也是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心愿。无疑,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契机。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

办好每一所学校,但并不是把所有学校都办成一模一样的同类学校,因为办学历史、文化、资源、教师、生源等各不相同,每一所学校也应该有所不同。办好每一所学校,是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通过不同的途径提升每一所学校的质量。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能理解为削峰填谷,应当深刻理解为抬高底部。因此,资源配置要向薄弱学校倾斜。校际均衡要以基本的资源配置标准化为基础,资源包含学校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等。在考虑学校的配置时,要公正公平地按师生人数来配置,配置过程中适度向小规模学校倾斜,以弥补规模效应的不足。

城区、农村学校硬件投入应该无差别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尤其对于农村学校,需要在硬件投入、校舍建设上突出精致精美,彰显乡村学校魅力;在功能上突出配套完善,满足全方位育人的需求;在校园文化打造上突出特色创新,扩大以文育人的能力。让学校成为乡村人气集聚地,这也是为打造乡村精神高地,振兴乡村服务。

学校硬件达标相对容易,而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并对农村学校师资在编制和政策上给予倾斜,以满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求更为重要。配齐学科教师、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校长队伍建设等被认为是提高小规模薄弱学校质量的重要软件。业内人士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应实行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同时,全面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城乡师资,建立优秀退休教师返聘或临时聘用机制,鼓励紧缺学科教师“走教”。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强化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专项工作,畅通毕业生定向到乡村任教渠道。各类评选适当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强化送教下乡、集中研修等方式,开展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项培训,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构建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支教新模式。选派城镇优秀青年教师到乡村小规模学校担任校长或副校长,乡镇中心校校长兼任乡村小规模学校校长,实现乡镇中心校与乡村小规模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研活动和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协同管理等。而教师流动也成为寄予厚望的好举措。

要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离不开丰富的资源。而相对薄弱的学校,资源一般较为稀缺。目前各地推出的多样化合作办学模式,如学区制、集团化、联盟、共同体、托管等,就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补偿的方法,通过优质学校、高校、科研单位的介入这一做法,较好地突破了薄弱学校的发展瓶颈,从而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目前,一种新的学校共同发展集群模式方兴未艾。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学校集群,二是专业集群。学校集群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发起,一个核心成员牵头,若干学校因自身发展需要自主参与、自觉组团的松散型群体组织。集群学校自主、独立办学,通过线上、线下等交流方式,突破时空界限,形成干部培育、师资培育、教研培育、课程培育等方面的合作,产生协同聚合效应。专业集群围绕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特长培育等,以同类主题或项目研究为纽带,推动相关学校自发参与,实现“抱团式”发展。

当然,学校发展不能仅依靠外部输送资源,更重要的是激活内生动力。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促均衡,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针对自然小班化的乡村学校,人们认为特别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发挥小班优势,加强个性化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形成乡村小规模学校育人特色。利用农村特有资源,加强课程建设,形成独有的亮点课程。

有关专家表示,当下各县域要坚持问题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不断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导向正确、体系科学、程序规范、激励有效的评估机制,巩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果,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城乡、校际差距,整体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和教育质量,满足百姓“上好学”的新要求。

教育访谈

《浙江教育报》记者言宏:

要做到校际均衡,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需要区域层面的综合治理,特别是需要建立生态发展的机制。对此,你们有何思路和建议?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

要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需要着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集团化办学、信息化共建等“三化”策略,全面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和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计划,深化打造“新优质学校”,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要改变思路,创新评价方式,鼓励不同的学校特色发展,打造“新优质学校”就是一种好尝试。“新优质学校”指原先办学基础较差或一般,通过“项目化推进”,在原有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课堂变革、作业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科研等领域寻找切入点和突破点,通过行政推进、专家指导,学校自主开展改革创新,明显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成效、办学水平。

《浙江教育报》记者言宏:

通向教育优质均衡的路不止一条。每个区域有独特的成功做法,请分享一下温州的成功经验。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

2017年以来,温州市人民政府将全市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履职业绩考核。温州市教育局连续两年将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列入重点调研课题和攻坚项目,提出创建100所乡村“小而优”学校计划,致力打造乡村学校提升的区域样本。聚焦“小而美”,办学环境得到新改善;聚焦“小而精”,办学内涵得到新提升;聚焦“小而专”,师资队伍得到新加强;聚焦“小而特”,教育质量得到新提升。温州市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计划,进一步优化校网布局,追求校园环境“一校一特色”。组建乡村“小而优”学校区域联盟,努力推动所有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明确到2020年,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浙江教育报》记者言宏:

未来,争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有何新思路?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

温州市将持续加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深入实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推进集团化、联盟化办学,充分发挥优质品牌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同时推进骨干教师和校长的交流,优化教师队伍资源配置。研究制订乡村教师建设计划,着力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素养,不断提升乡村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2019年11月27日 来源:浙江教育报3版)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