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报》采访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海:牵住区域评价的“牛鼻子”
时间:2019-03-20 10:00:08 浏览次数: 来源:市教育局 字号:[ ]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作为基层教育的掌门人,教育局长上要落实国家、省级的大政方针,下要面对家长社会提出的现实问题,如何抉择,如何布局,考验他们的智慧。《中国教育报》采访了温州市教育局局长郑建海,请他就老百姓感兴趣的问题说说探索、聊聊做法。报道《牵住区域评价的“牛鼻子”》在中国《中国教育报》3月19日05版上刊发。

2.jpg

以下为报道内容:

1.jpg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

局长 郑建海

浙江温州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教育人口占浙江的六分之一。早在1700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创办了第一所官学——永嘉郡学。温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打造浙南闽北赣东教育高地。为完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进,2013年10月,温州成立浙江省首家地市级教育评估院,主要负责办学质量、办学效益评价,在学校层面关注“差异增量”发展,在学生层面构建“四维评价”体系,以科学的教育评价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近3年来,已对全市1050所中小学校进行办学评估。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晴雨表”“风向标”,对学校办学、师资建设、学生成长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总书记的讲话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照要求,基层教育管理者该如何行动?近年来,温州市抓住了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以正确的评价导向、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力的评价保障撬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郑建海局长怎么说。

区域层面

探索“综合评估”创新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作为地方教育掌门人,如何定位区域教育发展、建立科学的区域评价体系,是必须思考的问题。在您看来,扭转教育评价“五唯”痼疾的突破口在哪里?

郑建海:温州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环境差异,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同步影响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为此,我们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主抓手,深化教育综合督导创新,剖析区域差异,精准补短提升。

一是精准开展县域教育发展水平监测。对照浙江省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强化信息化手段运用,对基本情况、普及水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投入、发展成果等六个方面58项指标进行精准分析,编制年度教育发展水平督导公报,加大线上线下宣传力度,形成县域之间联创共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二是构建责任督学全覆盖网络。健全教育督学管理体制,构建市、县、校三级督学网络,形成了“诊断型”“推介型”“调研型”“整改型”督学模式,对教育发展、学校办学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把脉诊断。目前,全市建立督学责任区101个,聘请责任区督学456人,实现了督学责任区和挂牌督导的“全面覆盖”。

三是探索教育评估多元化。随着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评估的第三方介入和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们坚持多管齐下、分类施策,从行政、高校、民间3条渠道中培育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先后成立了温州市教育评估院、温州大学基础教育评估中心、温州民办教育研究院等多家机构,通过分析各类质量监测结果,形成各类第三方教育监测报告,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精准教育教学提供依据。

在学校层面

关注“差异增量”发展

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记者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平台在学校,如何在缩小校际差异的同时保障办学的特色化,是当下各地推进学校评价的难点。您是如何评价每一所学校的?

郑建海:我们持续关注学校差异、特质和未来发展潜质,优化评价方案和手段,持续推动打造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

一方面,实施学校发展性增量评价。强化学校自身的纵向提升,弱化校际间的横向比对,重点突出办学差异性、同比提升度、未来发展性等三个方面,实施“不比基础比进步、换只眼睛看发展”的增量评价策略,以“一校一策”的评价结论准确客观判断学校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性意见和建议。同时,鼓励学校建立科学的自评机制,先后确定两批共167所市县两级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在学业增值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师评价、数据分析及应用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

另一方面,构建教师发展性评价模型。统筹考虑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结合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探索构建本土化的“四阶三维二层”的教师发展性评价模型,即聚焦“入格”“合格”“骨干”“卓越”4个阶梯,“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个性化”“基础性”两个层面,构建多样化的教师成长评价体系,打造教师成长信息电子档案袋,着力破解“千人一面”的评价格局。

在学生层面

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全面树立正确的育人导向

记者长期以来,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原因,单纯以学业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分数轻素养、重灌输轻实践、重竞争轻健康等错误导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您认为,区域层面是否能改变这个老大难问题?

郑建海:我们针对育人评价中的种种问题,着力推进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四维评价”变革,坚决扭转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单一育人导向。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出台《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构建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等4个维度18项指标的四维评价指标体系,凸显全面、全程、全员的科学质量观,引导学生奋力成为“最好的自己”。短短4年内,全市就相继开展了9次市级层面的教育质量综合监测,覆盖中小学所有学段。

基于大数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学业、身心、家庭等数据的汇总分析,构建了“描述分析—相关分析—预测解释—分类分析—系统建构”5个层次的数据挖掘模式,致力于发现教育深层次问题和稳定规律。

同时,建立“市县联动”的教育质量分析反馈范式,形成监测评价驱动教育教学改进良性循环圈,仅2017年,就有2500多名校长、分管校长及教研人员参与了监测分析反馈。2018年,温州教育大数据平台正式开通上线,数据汇聚量达到了2.4亿条,评价的改进提升功能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保障。(2019年3月19日5版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