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关怀版
网站首页 教育机构 教育动态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平阳县鳌江七小校长兰衍局的教育故事| 我的教育故事⑱
时间:2020-10-29 11:05:42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每个教育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增加人生书页的厚度。一个有故事的教育人,必将更加悉心体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寻到教育的真理。

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教育故事”——201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上,7位温州本地优秀教师给大家带来的暖心教育故事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教育故事。温州教育网特别推出【我的教育故事】专题,将更多温州教师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平阳县鳌江七小校长兰衍局的教育故事。

平阳县鳌江七小校长 兰衍局


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梦”


“教育梦”是什么?袁贵仁先生这样描绘他心中理想的“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这个梦,是贯盖古今的梦,也是各族儿女心中共同的梦,更是所有教育人的梦。

我的教育梦很平凡,就是让我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梦想”,并为其实现“梦想”奠基。

虽然平凡,但梦想从来不会自动实现,任何梦想,都需身体力行,锲而不舍,攻坚克难,为了实现心中“教育梦”,我从未停止过追梦的脚步,一直践行着“追梦人”这一角色!


结缘师范,播下梦想之种

未曾想过,我竟与师范结缘!

80年代,像我这样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多半是初中毕业,靠一两门手艺,养家糊口,聊度余生。因此,拿到“浙江省少数民族师范公费录取通知书”时,于我及整个村都是一个“惊喜”,毕竟“天源村”也算出了一个“文化人”。

师范三年,正是我第一次追梦的“三年”。那时候,我的梦想是让自己成为“文化人”。于是,我整天呆在图书馆,疯狂地“阅读”;我刻苦专研“书法”,苦练“三笔字”,梦想自己能成为书法家;我努力学习“钢琴”“口琴”“吉他”等各种“器乐”,做着各种音乐梦……那是爱好与梦想并肩的时代。

可唯独,没有想过怎样能当好一个老师。虽然,在各种课程学习中,老师经常组织我们讨论、思考。但,在我内心深处,那仅仅是一个职业、一个谋生手段而已,仅此而已。

匆匆三年如白驹过隙,毕业后的我终究还是站在了三尺讲台上。


初执教鞭,梦想破土萌芽


1999年8月,我被分配到了素有“鳌江西藏”之称的“墨城乡南洋完小”——这个陌生又偏僻的地方,开始了我教书育人的生涯。

整所学校,5位公办老师,3名代课老师,几十个学生。小,是我对这所学校第一也是唯一的印象。初生牛犊,我任教四年级语文、常识(科学)、思品和音乐四门功课兼班主任工作。尽管就一个班16个孩子,但我每天的平均功课是5节,兼改作业、备四门功课、辅导、练习弹风琴……现在看来,那年是“超工作量”的,但,那个年代并没有“工作量”的概念,为了减少路上来回的时间,我选择了“住校”工作。

“住校”工作,让我发现南洋完小原来那么“美丽”。校门口是一个大湖,夕阳西下,一人一湖,我能尽情享受到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泳池;晚饭后,可以沿着小路,顺着小溪,一直前行,直至夜幕降临;学校后门是一大片稻田,蛙声伴着你夜读、入睡。一份感情也在这样的悠然生活中慢慢滋生。

“住校”工作,我发现“山里的孩子”五点多钟就爬山路上学,中午就着咸菜啃馒头,回家还要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不可避免会顾此失彼。

初任班主任的我对班级管理非常严格。很快,班中的不良行为得到了较大改善,只是依然有几个“钉子户”。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班上一位何姓学生,上学迟到,课堂上不遵守纪律,作业没及时完成,还在班中惹是生非。“擒贼先擒王”,可我的几次尝试,都无功而返。我的诚恳、耐心都打了水漂,他依然我行我素。那段时间我沮丧过,失望过,也差点要放弃了,可是一想到就这样任凭一个孩子自暴自弃、消沉下去吗?我又对自己说:不行,不能就这样放弃了,挽回一棵树,就是挽回一片森林啊!

我当即决定前往住在山上的何家进行家访。秋雨过后天冷路滑,我几次差点摔倒,周围一片阴森森的,令我的心揪得紧紧的,但“不要让一个孩子落队”这一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在蜿蜒中徒步了长达30多分钟的山路后,我终于找到了何的家。

一进他家,我便愣住了,“家徒四壁”是最贴切的形容。所谓的房子就是用几块破石头搭成的,地面坑坑洼洼,屋内阴暗潮湿。家里有一位年迈的老爷爷和两个流着鼻涕的小孩子,在与老爷爷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何的爸爸长年在外做工,妈妈难以忍受穷苦,抛下3个孩子走了。平日里,全靠爷爷捡些破烂、挖些牡蛎赚几个钱养活他们。而何作为哥哥,也经常在放学后、双休日里跟随爷爷赚钱。在这一刻,我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谚语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听了老爷爷的话,我震惊了,因为这些他可从来没在学校里提起过。正说着,何卷着裤脚,提了个鱼篓回来了,他乍见到我,非常吃惊地叫了句:“老师!”(在学校里,他可还没主动叫过我)我把他叫过来,抚摸着他的头,说:“老师都知道了,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老师好帮你想办法啊!”“我不想让同学们笑话我……”向来倔强的他低下了头。

放下戒备的何让我看到他的另一面。交谈中,我了解到原来他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就故意在班中捣乱,欺负别人。加上学习基础不好,产生了厌学情绪,干脆就破罐子破摔了。而面对我给予的肯定和表扬,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当我提到如何改正缺点,努力上进时,他也动容了。最后我说:“你看,生活上的苦你都能吃得下去,我相信学习上的困难你一定能克服的!你放心,老师和同学们一定会帮助你的!”也许是被我的真诚谈话打动了,他当场向我表示要努力学习,争取做个有用的人。

回去之后,我将他的情况上报申请资助结对,一定程度缓解了他生活上的困难。他也从此变得上进,被评为当年的“积极分子”。他的变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几个男生。

那年我二十岁,要说“血气方刚”还真的不为过。但,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那便是“爱”与“理解”。就在这一刻,我真正地爱上了教育,并以“用爱心呵护着每一支娇嫩的花朵”为目标,开启了我的“教育梦”。


孜孜不倦,绽放梦想之花


苏霍姆林斯基说:“做教师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穷尽毕生之力,研究如何做一个最优秀、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我的书法老师王迅先生也曾告诉过我,他说,“艺术就是寂寞之道”,要做到“读书临池不放松,守住寂寞做真功”,并强调“守”字。先生有才气,而我从教20年,直到现在才明白“守住寂寞”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

“何”的转变,让我愈加明白苏氏箴言和王迅老师的告诫。我的干劲愈发十足!我已经忘了,有多少个孤灯下“熬夜备课”的日子;记不清,周末孤身家访所走的路程有多远……只记得,备课、家访、上课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

1999年12月,平阳县教育局对撤并重组的“墨城中心校”新教师进行考核过关检查。我骑着“老凤凰”自行车,带着五、六本备课本,从“完小”到“中心校”接受“备课、上课”等方面的检查。“这么多学科,你都备了?”这是很多人发出的惊叹!上完四年级语文课《海底世界》之后,教研员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一度以为自己会在语文教学路上一直走下去。

事与愿违,完小撤并后,学校让我教初一数学与四年级数学,天晓得我竟跨了这么大的学段教学。不过,正是这样的教学经历,让我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总能从中学的角度看待小学的教材,胜人一筹。

2001年,平阳县小学数学优质课鳌江科教局(现在称鳌江学区)选拔赛,我成为了最大的“黑马”,一跃摘得平阳县小学数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由此,信心倍增的我,教学更加“用心”。

为了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我经常在备课后,对着“镜子”不停地试讲;在上课时,用“录音笔”录下自己的课堂语言;利用课余时间,向“老教师”听课,学习……正因如此,从学校、学区、县级、市级乃至省级的100多堂公开课中,我都能认真对待每一个小细节,赢得了领导、专家、同行的一致肯定。

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我的课堂教学效果!孩子们从“喜欢我”到“喜欢数学”的转变,使得整体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记得,四年级的一次家长会,班上一位男家长“激动”地说:“我的孩子原来一直不喜欢数学,这一年来,他的数学成绩竟然从‘不及格’提升到八十多分……现在,他回家的第一个作业就是数学作业。我觉得,兰老师就是‘救命菩萨 ’!”此刻,我明白了:把学生教好,原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每个孩子在家庭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当老师的要把孩子放在“心中”并尊重“每一个发展中的生命”,这可能是教育最伟大的价值。这也是我对“爱的教育”的进一步理解!

为此,我开始追寻“教学艺术”真谛的漫漫长路!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研究水平,我经常读书、写作到深夜。几年来,我执笔10多个课题均获得国家级、省、市、县一二等奖的好成绩;我还写了30万字左右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随笔,并在省、市、县各级论文、案例评审中获得好名次,近百篇文章在各种小学数学专业刊物上发表。

从平阳县教坛新秀、温州市课堂教学能手、温州市教坛新秀、浙江省教改之星、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特级教师……34岁,我站在了“教师荣誉榜”的顶端,党和政府给了我教书生涯中最高的荣誉。

一路走来,我对小学数学教学艺术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追求“简约、幽默”的“教学艺术之道”。在追梦的过程中,我实现了“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的好教师”的目标,也享受着“寂寞”带来的收获。

累并快乐着,坚持并成长着,我破茧成蝶,完成了“乡村教师”到“特级教师”的华丽转身!


凝心聚力,孕育梦想之果


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相隔12年之后,中国女排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在郎平的自传中,有这么一句话,一直打动着我。她说:“这八年的海外生活经历,历练了我的心智,我已经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地上了,踩得很踏实。如果我没有经历过出国后‘一文不值、一无所有’的生活,没有这些起起落落、沉沉浮浮的经历,我的人生不会有第二次起航。”

所以,“特级老师”这一荣誉,只不过是我教书生涯的一个“小逗号”而已!作为特级教师,我们应该蹲下来,用自己的肩膀去撑起他人的梦想,带领更多的年轻老师成长!

由此,我分别成立了“平阳县小学数学兰衍局名师工作室”“温州市小学数学兰衍局名师工作站”以及“浙江省小学数学兰衍局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紧紧围绕“基于教材、整合学科、拓展思维、提升素养”这十六个字为研发目标,开展了为期3年的小学数学拓展

课程的研究。

上图为四川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三、四年级的拓展课程案例》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来提高工作室全体学员的业务水平,工作室制定了三种长期“修炼”任务——即每月读一本好书、上一堂好课、写一篇好文。两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不懈,边学习边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3年来,工作室共计培养出了15位“县级名师”以上荣誉的青年教师,3位老师获得省教坛新秀称号;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540多篇的原创优质文章;出版了《思与行一一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三年级拓展课的实践与思考》(四川大学出版社)、《学业堂天天练(三上数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获得了各级先进荣誉、骨干提升、学科技能竞赛奖、课题奖、论文奖等诸多荣誉,其中部级5次、省级10次;开展了50多次讲座、30多次公开课,其中省级8次……并且,还在不断刷新中。尤其难得的是,工作室的学员全部来自“乡村”学校,有10位老师的教龄不足3年。

思想的碰撞仍在继续,我期待着名师工作站在又一个新的“教育梦”中再创辉煌。让工作室的学员们,把爱的种子播撒到四面八方,为教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情系乡村,梦想一直延续


尽管世事变迁,但我心系农村教育的情怀,永远不变!

作为“温州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我履职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关于乡村年轻老师的成长”,因为我太了解中国目前乡村教师的真实现状了,我觉得政府要对这部分群体特别关注,关心他们的成长。所以,我从“农村职初教师的成长”到“农村教师编制的弹性计算”等代表建议均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媒体的重视,为农村教育环境的改良尽自己绵薄之力。

作为“特级教师”,很多地方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待遇更好、条件更优!但,心系农村的情怀,让我选择留在“平阳”并“无怨无悔”。

留下来,就要给这片“土地”滋润!

我倡导的“三度备课”形式,在“首届温州市系列教学规范达标推进会”上向全市农村学校推广,并取得该课题成果市级一等奖的佳绩;我设计的“三度衔接”教研新方式,在“温州市课改领航现场会上”做典型发言,该经验还被入选《促进学习变革》一书中;我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小学综合评价改革”活动,并在浙江省综合评价改革试点会议上做评价项目改革专题展示,得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主任、浙江省教育厅评价部方张松主任的一致好评,并且获得了全省各个地区兄弟学校的一致肯定……面对课改热潮,我从鳌小的实际出发,带领全体教师开发课程、深化课改,大家齐心协力为鳌小的崛起而努力!在我的带领下,鳌江小学科学组、美术组双双荣获“温州市先进教研组称号”以及其他多项集体荣誉。学校同事参加各种教学比赛、职称评审,我总是带着整个团队全心全意地帮衬,从“教学设计”到“课件制作”,再到“教具制作”……“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

这几年,我分别在“鳌江一小”“鳌江小学”“鳌江七小”三所学校做教学管理工作。在做教学管理的几年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只有把“家门口”的学校办好,才能真正解决当地老百姓“读书难”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他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

  回首这么多年的从教之路,教学研究的艰辛伴之,工作的乐趣有之,期间的收获不可谓不丰厚。小小的种子有蓬勃的力量,每个有梦的地方都盛开着希望;每一棵树苗的茁壮,都需要更接近太阳,千万个手掌呵护成长。每铸就一个梦想,兢兢业业地为之努力,圆梦后再筑新梦。仿若循环反复,实则步步奋进。追梦路上,孩子们点滴的进步是最好的动力,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是最佳的犒赏,我将继续我的追梦之旅:倾我所能,为家乡亟须成长的“花朵”送去滋养,为正在越筑越高的中国教育“大楼”添砖加瓦。(来源:人事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