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聊到一本小说,叫《悟空传》。“是一本改编西游记的网络小说,但是很经典。”他强调。
我说,“我知道,是今何在写的嘛。我大学时候一口气读了两遍。”
“你也喜欢?”我能想象得到他惊讶又惊喜的表情。
“你喜欢这书什么呢?跟我一样, 也是喜欢像个斗士一样勇敢的孙悟空吗?”
“是啊!他不甘心命运被所谓的天神安排,向天地诸神发起抗争。他挥舞着金箍棒,要让这天地神佛都烟消云散!今何在真的太厉害了!”
“你想像他一样,能写出这么精彩的小说吗?”
“当然啊!”
“那怎么做才能像他一样呢?” 电话那端,是沉默。我继续说。“小说并不是什么万恶之源,看小说或写小说,本身也没有错。可是做到像今何在这样,也是需要扎扎实实的积累的。你知道今何在是厦门大学毕业的吗?他也是经过漫长的基础学习才厚积薄发,创作了这么多经典的小说。后来他还开了文化公司呢。所以,不要只顾着满足自己当下的兴趣,忘了更远的路。有的东西,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
他听懂了吗?我想是的。
后来,他回来了。依然是喜欢插科打诨,但更多了份成熟和懂事。
再后来,他毕业了,读了一所三本院校。
毕业半年以来,他没找过我。只有一次,他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说:老师, 我的目标是去考江南大学的研究生。那里的食堂太好了,还有自热火锅。他笑,又补充了句,而且那里的樱花很美。
一次不行,就考两次。他说。好啊。我回答他。
我想人确如洛克所说,是一张等待涂抹的白纸。但是这张白纸哪怕揉成团、涂得乱,依然可以铺平,依然可以重来。任何时候,都不算太晚。成长的不仅是他,还有我。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钟爱学生。钟爱学生,务必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领悟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联。
他正稳稳当当地过着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虽漫长,但可以预见的是,他会走得坚定而明确。不敢说是因为我的坚持改变了他,或者,在面对当时如此棘手的情况时,我还是决定竭尽全力帮助他,恰恰应了赞科夫的那句话:钟爱学生。也许更多的、不由自主的内驱力, 就是老师对学生朴素的爱。
龙应台说,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 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他学会了对自己负责,而我也懂得了所谓教育,是一个人不放弃另一个人, 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来源:《温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