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寻找温州教育大先生|在烂漫山花中点亮梦想——记扎根山区县的温州首位小学省特级教师吴梦菊
时间:2022-09-23 16:02:40 浏览次数: 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字号:[ ]

她有无数次离开山区县小学的机会,却选择留下,成为温州市首位小学省特级教师;她深爱学生,痴迷语文教学,在连任三届永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仍然没有离开挚爱的课堂,还坚持备课;她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坚持“敞门开课”,利用周末到更偏远山区上课、讲学,“任何老师要听课随时可来,只要你愿听,我就愿教”,培养了一大批名师和骨干教师,是当时许多小学语文老师心目中的“精神导师”。

她就是吴梦菊。她是温州首位小学省特级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更是温州语文教学的一面鲜艳旗帜。


师者情怀

  “把自己奉献给教育事业,过有意义的一生”


“我认为当个像华尔华娜(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的主角)那样的教师最有意义,不会虚度年华。把自己的全部知识献给祖国的下一代,献给未来,这是多么高尚的职业!”这是吴梦菊学习笔记里的原话,也是她一辈子的使命追求。

她出生于温州市区的一个书香家庭,因为感动于当时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成绩优异的她毅然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她先后任教过当年的永强区小学、罗浮小学、三江小学、黄田小学、千石小学和永嘉县实验小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永嘉是全省著名的贫困县,永嘉的小学往往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即便是永嘉县实验小学,也是办在张宅祠堂,破旧的门窗仅能勉强遮风挡雨。作为“城里人”到交通不便的永嘉教书,年轻的吴梦菊扎根山区县的困难可想而知。

“教而优就跳到市区是许多永嘉老师当年梦寐以求的,而对1981年就评上省特级教师的吴老师而言,到市区教书机会很多,当时鹿城有多所名校提出优厚的条件请她‘出山’,她都婉言谢绝了。”永嘉县实验小学原副校长陈康飞说。

以人生为蜡,以教育为火,吴梦菊守望教育,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梦想。

王玉莲清晰地记得,那是1969年盛夏,吴梦菊刚调到千石小学不久,抱着不到一岁的女儿去家里找寻已经辍学的她。她再三保证:“孩子,你安心回来上学,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此后,吴梦菊说到做到,每天坚持给王玉莲补落下的课,而这一教,就是一辈子。后来,在她的影响下,王玉莲也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吴梦菊仍然手把手地悉心指导她,直至王玉莲也成长为省级教坛新秀。

吴梦菊是许多学生心中的一道光。在采访中,老师们如数家珍地讲述一个个“人见人怕”的学生在她无私努力下,如何转变的教育故事。陈康飞说,吴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调皮学生,她不仅收,还开门欢迎。当时学校里有一名男生,头上常年烂疮,整天流着脓水,老师们都不愿意教他。吴梦菊主动接收,还买来药水、脸盆和毛巾,每天放学后,小心翼翼地给男孩清洗脓水,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他头上的疤结了痂,坏毛病也改掉了很多。

“就是最顽皮的孩子,一到吴老师的班里,也会慢慢变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在当时的永嘉教育界,老师们总以敬慕的口吻夸赞吴梦菊的班主任艺术。而在高超的班主任艺术的背后,是超越“母爱”的师者之爱。1979年春季,她带的班里许多学生染上了流行性感冒,她整整一个多月,这家进,那家出,登门给学生补课,而自己的孩子生病却没有时间送去看医生……

2014年2月,吴梦菊因病去世。1983年毕业的学生、现任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高兴兵和同班同学为老师守灵整整一夜,写下悼文:吾师系吾等小学启蒙老师,童年记忆虽已久远,但如慈母般音容仍历历在目,谆谆教导深植心间……


师者风范

  “她不倦探索,是温州小语界的一面旗帜”


吴梦菊从教50年,一直不倦攀登小学语文教育的高峰。

鹿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蔡勤笑在《春晖集》(永嘉县实验小学为纪念吴梦菊从教四十周年编写的书籍)中曾深情回忆她的一堂公开课。“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永嘉县实验小学原破旧的大礼堂里,坐满了从市、县赶来听课的老师,我沉浸在吴老师创设的情感氛围里。坐在旁边的永嘉县教育局局长陈保禄说,吴老师的教学水平,与他在上海工作时接触的特级教师没有什么两样。应该让她在永嘉县起飞,成为温州小学语文教育战线的一面旗帜。”


“教是为了不教”。从1978年开始,吴梦菊开始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研究,她根据各个学段的特点,逐渐让学生从“教会”变为“学会”再到“会学”,树立学生“小主人意识”。经过她长年累月的坚持训练,她教过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永嘉县教育局原小学语文教研员戚艳芝在《扎根农村 无私奉献》一文中回忆了这样一件“奇事”,吴梦菊一手带上来的一个班,小学毕业前夕,她要参加县里的人大会议,一个多月不在校,这个班语文课仍然井然有序,班干部轮流当“小先生”,或上讲台上新课,或组织大家讨论,跟她在时完全一样。小升初考试中,这个班语文成绩名列全县前茅,全部学生升入初中,还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考入重点中学。

吴梦菊不仅深谙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更明白“有教无类”,教育没有选择性。她带班,从不挑生源,甚至主动请缨带生源不好的班级。有次,她没有带生源相对优秀的机关子女班,选择了相对偏远的“后村村民班”。短短两年后,“后村班”的成绩反而超越了机关子女班。

吴梦菊很早就开始教学实验和教学科学研究,而她的理论研究和论文更是带着泥土的芬芳。

针对许多农村老师抱怨偏远山区生源差,无法有效开展她倡导的听说训练,她与县教研员就到城北小学的一个农民子弟班进行实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每星期一节课,风雨无阻。她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收到预期效果。她用自己的实践增强了农村教师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她撰写论文《关于在农村小学开设听说训练课的实验报告》,荣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在《教学月刊》上发表。


师者之师

  “任何老师要听课,随时可来”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往往不仅仅取决于时间与经验的累积,更取决于站立的高度。

“任何老师要听课,随时可来,来者不拒,只要你愿听,我就愿教”。她在校任教期间,每堂课的“后门”始终都是敞开的,她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青年教师可以不打招呼随时来听课。

她在一篇名为《两鬓添霜终不悔》自述中如是写道,“我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党给的,我应该把自己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广大教师。”

在吴梦菊的带领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永嘉县实验小学掀起了一股“沙龙式研训”的热潮。青年教师看着吴梦菊的课表,一有空就去听课,课后就聚拢在教室外的空地上研讨、评课。这种随听随评的教研风气一直持续到现在,永嘉县实验小学曾先后被评为“省教科研先进单位”“全国重点课题实验学校”。现任该校校长胡忍节说:“吴老师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精神导师,象征着一个时代,是学校的灵魂与文化根脉。”

温州市籀园小学语文教师、省教坛新秀周小平就是当年“沙龙式研训”的“常客”。她清晰地记得吴梦菊曾告诉她“想做一名好老师,就要想着,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遇到怎样的老师”。

温州市原小学语文教研员潘月娟是吴梦菊1978年暑期“永嘉县部编教材第一期培训班”的学员。“遇到她,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是一份快乐的事业。”为了多向吴梦菊学习,潘月娟每逢学校放农忙假时,就把三个孩子“扔”给婆婆照看,骑二、三十公里的山路再坐汽车,跟着吴梦菊贴身学习一周。“吴老师每节课都会认真备课,即便后来成了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工作很忙,每周日,她也会提前备好一周的课,她常对青年教师说‘教书一辈子,要备一辈子,备的不是教案,是学生。”

为了让更多乡村教师受益,吴梦菊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偏僻山区学校听课、讲课、作讲座,还牵头组织“教育扶贫团”,足迹遍布乐清、平阳、苍南等各县市区山区学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外出借班上课112节,讲座75次。

“记得有段时间,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多次去岩坦帮教,每次坐车颠簸数小时,吐得晕头涨脑,不过到达后,我们洗把脸就振作精神去上课,晚上为了帮学校节省费用,我们还住在村民的阁楼里,跳蚤多得根本没法睡,但因为跟吴老师在一起,大家很开心……”潘月娟说。

除了走出去,还有许多县内县外青年教师到永嘉县实验小学“拜师”。文成县大峃镇的赵玲环就曾拜师五个月。“吴老师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比如汉语拼音教学比较枯燥,她就采用看插图、卡片,编儿歌、小故事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赵玲环说。

吴梦菊毫不保留地将毕生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们,在这些教师中,有的成为全国优秀教师、市拔尖人才,有的成为省、市、县级教坛新秀等。省特级教师、温州慧中公学小学部校长胡君视她为自己心中的一座丰碑,认为自己教学生涯中,最幸福、最庆幸、最美好的事就是遇见吴梦菊。“是吴老师将我这个当年懵懂的音乐老师带上语文教学之路,她悉心指导我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使朗读成为我的‘杀手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阅读教学比赛中频频获奖。”胡君说。

现任温州市籀园小学校长、市名校长金子翔是吴梦菊的徒弟。整整一年时间,他每天坐在吴梦菊的课堂后排听课、做笔记,记下足有10本“课堂教学实录”。“吴老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仁爱、正直的品质,影响了我的一生。”

斯人已逝。50年的风雨守望,吴梦菊早已成为钉在永嘉乃至温州三尺讲台上的一柱红烛,照亮和温暖无数学子和师者前行路。已故教育家朱作仁这样评价吴梦菊:“雨露滋禾苗,桃李喜成林。黄牛恋土地,一生辛劳何所求?但愿青山绿水,人寿年丰,英才辈出。”(来源:温州日报)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