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新闻标题:中国创客教育风靡至地方 成果被三星相中 图为青年创客徐持衡正在组装机器人。徐持衡毕业于温州实验中学,他所建公司Sensetime的人脸图像处理系统是小米、三星等多国信息技术企业垂涎的技术。(照片来自温州网) 参考消息网2月17日报道 韩媒称,温州实验中学有一个大约20平方米的教室。教室里没有黑板,也没有讲台,但设有3D打印机、机器人设计模型、LED照明。从2012年起,这里成为“创客教育”的现场。 据韩国《中央日报》2月17日报道,温州实验中学开设了许多针对青少年创客的特别科目,例如“机器人”、“PHP编辑”、“电子制作”等,将学生们想学习的科目设置成学校正规课程。温州创客教室令人联想到十几岁机器人研发者登场的迪斯尼动画片《超能陆战队》。这是因为爱好机器人并沉迷其研发的怪才主人公最终研发出机器人,成立新生风险企业的故事与如今在中国萌发的创客故事十分相似。 温州引以为傲的代表创客即为徐持衡。20多岁的徐持衡已经是获得美国1000万美元风险投资的智能应用 “Sensetime”的联合创始人。去年6月,他与同事们一起研发了人脸图像处理系统。徐持衡研发的系统人脸识别精准度高达99%,超过Facebook研发的人脸图像处理系统Deepface的人脸识别精准度(97%),多个国外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当地媒体《温州网》报道称,“ 三星、华为、新浪、小米等IT企业也纷纷伸出橄榄枝,期待合作。”。 徐持衡从童年时期就显露创客“萌芽”,甚至催促校长设立机器人课程。沉迷机器人设计和程序的他表示,“几行代码,机器人就跑起来,因而十分沉迷”。 徐持衡在第三届国际RoboCup(机器人足球赛)大会中荣获第二名。因获奖经历,他被名校清华大学录取。去年11月,在温州举办的第一届青少年创客文化节邀请他前去演讲。徐持衡面对学生们“提前录取空出的那段时间,他都在干什么”的问题回答称,“当创客”。 开始风靡中国大城市的创客教育热潮如今波及温州、贵州等地方城市。温州于2013年向中央政府申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进一步强化学生们的创客教育。去年,温州设立了50个数字化校区和100个智能教室。为更好地进行创客教育,温州市所有的中学、小学(包括幼儿园)教师已接受50个小时以上的技术教育。中国媒体评价温州为模范事例并报道称,“对于创客教育,温州值得效仿”。 不仅温州掀起创客教育热潮。2月9日,贵州当地媒体报道指出,贵州省贵阳市政府表示,贵州决定设立中国最大的创业孵化基地“贵州创业空间”。相对落后的贵州发展道路在于“创客”。 延伸阅读创客:游走在创意与现实之间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郭倩、薛艳雯)随身携带的PM2.5检测盒子、手机app控制环境的智能宠物屋、用脑电波掌握方向的轮椅、超声波定位的家庭卫士……这些蕴含着奇思妙想的成果都来自一个群体—“创客”。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制作者)和Hacker(热衷电脑科技的人)的综合释义,简单来说就是将创意融于科技并最终变为产品的创造者。创客分布在各行各业,但有一点共通—玩的就是创新。2009年,创客运动从美国硅谷来到中国。 玩出来的创客 很多创客将“玩”视为信仰,大三学生小龙是其中一位。 11月底在北京举办的“创客马拉松”大赛上,小龙的团队以一款智能书架获得冠军。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创客比赛。“我的专业交互设计就是让机器对人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想起来就让人觉得兴奋。”小龙说。 对这个戴着黑框眼镜、说话语速很快的男孩来说,接触创客源于大二谈恋爱。“大一是玩过来的,而女朋友是理科高考状元,这下我觉得有点压力,不能和她有差距啊。”小龙收起瞎玩的心,决定玩出点门道来。和物联网领域前辈的交流中,他了解到了“创客”,觉得可以小试玩手。 抱着开眼界的心态,小龙报名参加了“创客马拉松”。参赛的五人团队在队长张巩的带领下,针对实体书阅读管理不便的痛点,从设计、技术与市场三个角度把想法变成了设计,再变成了夺冠作品。 像小龙、张巩这样“玩”着成为创客的人有很多。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创客空间”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聚集区,为创客提供服务平台与孵化器,吸引会员超过300人,影响范围超过10万人。 据“创客空间”创始人王盛林介绍,中国创客约有四五万人。在开源精神的指引下,创客们成为“自时代”的产品创造者。 由创客到创业 对于创客而言,创意作为专利转让或被天使投资公司相中投入产品化生产,是最好的归宿。创客的转型,用“自生产”改变着传统制造商品的方式。在欧美,由创意到孵化的体系已比较成熟,但在国内仍处于初创摸索阶段。 严格来讲,“南极熊3D打印平台”创始人潘学松已不再是单纯的创客。从清华大学材料系毕业后,他在深圳打拼的三年中接触到3D打印,去年辞职回到北京,专心想打造出3D打印网络第一平台。目前“南极熊”涵盖行业资讯传播、设备销售、打印服务等多个方面,今年还拿到上百万元的融资。 30岁的李韬曦是为数不多的女创客。外表斯文安静但动手热情与能力很高的她也正从创客向创业者转型,产品雏形已经被英特尔公司和国内一家知名电商看好。 她的创意是一套智能家居组合,通过在卧室墙壁、窗帘和瑜伽垫安装的感应器记录使用者的作息习惯,以人体状态触发音乐播放器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来调节生活节奏。获取的数据也能通过采集设备传送到智能手机和云端做健康分析。 创客之困 创客团队众多,但由于对市场和经营缺乏了解,项目风险较大融资困难,创业之路仍不顺畅。更多的人就像小龙一样停留在“玩”的阶段,不求做精做深。 从这个角度讲,李韬曦无疑领先了一大步:她组建了自己的创业团队,创意得到互联网巨头的青睐,产品生产有了详细的时间表,顺利的话明年10月就能面世。 她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很多很好的创意“死”在初始阶段:“一些人在刻意追求技术的堆砌,却没有重视人们的需要是什么。”她发现很多智能产品并不符合智能的要求,甚至有些为了戴上“智能”的帽子变得更加复杂。 对于潘学松来说,他的问题更严峻。基础不坚实、资金不充足是创客们想法半路夭折的重要原因。 潘学松最初的想法是做中国最好用的3D打印设备,现在做的网络平台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去年,他的团队做出两台3D打印机,“设备的技术与性能都处在同行业领先水平,有销往欧洲的机会”。 举全队之力造一台机器并不难,但缺乏配套的金融体系,自筹资金不充足,无法保证研发实力的跟进,核心技术人员离开……潘学松的打印机没有办法在批量生产上更进一步,也没有能力完成外观设计、技术、功能应用上的持续更新。和许多创客一样,项目的开始很美好,最后无果而终。 不过,见证了许多创客与项目起落后,潘学松内心多了耐心与淡定。他仍相信这个群体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