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确实,了解自己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我常常想,我是个怎样的人?我的特长是什么?我能教好书吗?
刚开始工作之时,自己似乎被淹没在繁重的工作量之中,重复着一日又一日单调的工作,很少思考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直到2006年的一天。
学区对每一所学校进行蹲点调研,了解该校教学状况,我们学校也被列其中,时任校长对我说:“原喜,课就你上,你是学校唯一的一位大专毕业生。”我只好答应。那时我还不知道可以提前选课,精心准备,只是随着教学进度,上到哪一课就哪一课。
我清楚的记得,那时我上的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凡卡》。课前我也查阅了该课的大量资料,在网上找到了一篇满意的教案,并在它的基础上作了精心的预设。课堂发生的一幕,令我意想不到。
有一位男生读到“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时,竟一度哽咽,读不下去。我站在他边上,深受感染,鼻子一酸,竟也哽咽。这时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班级中许多女同学眼眶红红的,有的呜咽起来,有的抹抹眼泪……顿时,教室里弥漫着悲伤。从教六年来,我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我差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同时,这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课堂的力量,原来课堂是心与心碰撞、交流的地方……课后,学区领导在走廊上与我聊天:“年轻人,你教了几年书了?怎么很少看到你参加活动?”
我害羞地回答:“教了六年了,我很少出去。”
“你有教好书的基础,要不你去参加优质课比赛?试一试吧。”学区领导满怀期待地说。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说我有教好书的基础,以前我只是把教书当作糊口的工作罢了,从不考虑我能不能教好书,也从没有想过教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那天之后,我开始思考:我真能教好书?其实也没有多想,我就听从了学区领导的建议,2006年下半年,去参加乐清市优质课比赛。赛事分三阶段,先在大荆学区写教案,获胜者参加乐清市级写教案比赛,胜出者才有现场上课、获奖的机会,可谓困难重重。
2006年,大荆学区,我获得了一等奖,胜出,去乐清,写教案淘汰。
2007年,我再次参赛,大荆学区依然获得一等奖,胜出,去乐清,写教案淘汰。
我气馁了!我哪有上好课的基础!我连教案也写不好。就在我灰心丧气时,我接到了同学的电话——“要不再参加一年?”我默默地想,是的,难道就这样认输了?我反思两年来参加比赛的经历。平时,我很少进行写教案练习,甚至从教八年来,我都是仿照别人的教案在上课,缺少了自己的想法,缺少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学区领导说我有上好课的基础,大概是说我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临场应变能力。两年后我才慢慢了解了自己优势,课堂是我的强项。但是,自己解读教材,将解读到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是我的弱项,可这恰恰又是教好书的关键一环。
明白了这点之后,2007年下半年,我开始在网上搜集能搜到的名师课堂实录,反反复复朗读,有些教案甚至到了能背的程度。王崧舟、薛法根、于永正等一线教育名家的课进入我的视野,我惊叹于他们解读、转化、及现场应变能力。我才发现,教了八年书的自己连语文之门都没有跨进去。
2008年,我再次参加乐清市优质课比赛,在大荆学区依然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然后去乐清市参加现场教案比赛。
回到学校,同事问我:“写得怎样?”
我平静地回答:“完成任务了。”我没有了前两次参赛时的迫切和紧张,在等待结果的过程中,我甚至都忘记了这件事。
结果,我终于成功晋级,最终获得了乐清市优质课二等奖的成绩。
我并没有兴奋激动,而是逐渐了解到自己,我有上好课的潜质,这只是表面现象,而要真正成长为教好书的老师,要向内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于是,我开始大量阅读,开始在课堂中反思自己上课的得失,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追求。另外,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个特点,农村长大的我有一股韧劲,不然也就不会持续三年参加优质课比赛了,而这股韧劲在教学上也成了我吃苦耐劳、不抱怨的基石。
有的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的人说教师是春蚕、是蜡烛,都没错。但我更喜欢一位专家说的“教师应该是探照灯”,要不断挖掘自己的特长,寻找到光源,并能源源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发现自己,这样不仅能将自己前方的路照得更远、更宽,也能将学生前方的路照得更亮、更广。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原喜,你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是个喜欢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玩耍的人。”
“原喜,你觉得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我会说:“工作的意义就在于认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