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说《记承天寺夜游》。
2012年,奉命第二次代表我县参加市优质课评比。因为喜欢,我选择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作为一篇文言文,我希望从文言文的言语特质出发,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感受去把握作者内心涌动的那份感觉。引领学生站在“言”的土地上,以“景”为视角,紧扣主问题“一个宁静的月夜”,咬文嚼字逐步走入空明意境,慢慢打开文本内核,仰望苏轼内心波澜。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朴质与深刻。
授课班级学生是初一的孩子,刚刚学过五六篇文言文,而且大多属于诵读型和情节性比较强的短文。文言文基础薄弱且年纪尚幼,与苏轼这个历经宦海沉浮,才华卓绝而性情旷达的人,有相当大的隔阂。其认知很容易停留在文章表层,认定这是非常普通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于是我立定了脚跟在文言的字句推敲上,从学情出发,从学生感性的理解为教学起点,设定了教学环节。
(一)朗读品意味
首先,教给学生一点读古文的方法,如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用舒缓的语调,读出文本的感情基调。开头,轻轻地读课题,轻轻地读课文,读出宁静如水的感觉。轻轻地说出故事内容。其次,品读结合探究文字的意味。在句子品读时,除批注和内容理解,还借助比较朗读的方法,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赏析时,尤其是对“盖”和“也”字的情感把握就是通过比较朗读得以实现的。再次,朗读处理把握作者情感。在体会“闲人”复杂的况味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内心的复杂,本人引导学生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个句子进行了朗读处理,让学生反复读,第一遍读得欢欣,第二遍读得深沉。在昂扬和低回中就把苏轼的内心的波澜形象地体现出来。
有人说,课堂朗读太多了,导致课堂高潮出现太晚。但是重视朗读,就是尊重了初一孩子的原有的学习习惯,也尊重了古文的特质,没有朗读,就没有文言。
(二)细读入佳境
该文共85字,字字珠玑。为使教学目标更单纯,我在教学中只是紧紧扣住了三个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三个句子,分别从写景、叙事、议论角度指向空明之景、空明之心、人生之悟。是从表至里,逐步深入的三个重要句子。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在教学中分别对这三个句子的字词从句式、语气、修辞、内涵方面进行分析,动用了吟诵、比较、补白、想象描绘、衔接、猜测等方法,进行反复的斟酌和大胆的开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感受了该文的简净美、音韵美、意境美和内涵的蕴蓄之美。从平淡中读得了文章的真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句子看似平常,但作者却花了十个字来写,和全文的简净风格相比迥异,显然作者是有意提醒这个特殊的背景。我有意将其安排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等学生对文本,对苏轼有了向往和仰望的渴求时才揭示出来。使学生从一望而知到一无所知,从一无所知到恍然大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课堂的高潮和厚度感就自然涌现。
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心境悄然,文章的真味便自然涌现。读文言,最忌讳轻浮功利,要让学生修炼一颗沉静的心,教师得斟酌言语,细嚼文句。
(三)补白探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闲淡自然,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为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闲文风格和简净特色,在品味“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让学生品味“亦”这个字,想象“怀民未寝”应该在干什么,这个时候苏轼出现,二者之间会有一个怎样的对话?让学生结合文本,用文言文写一则小练笔,进行古文对话。对课文空白之处进行补白,张扬了古文的凝练和含蓄之美,丰富了内涵,拓展想象空间。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写还是不写的思辨中,感受到苏轼该文“闲文也,字唯期少意唯期多,简净有味”的特点。此处设计绝对与他人不雷同,是本文的创新处。
这堂课由于前奏缓慢沉闷,结尾拖延最终没有进入一等奖。反思偏颇的原因,除了教师在解读文本偏深,课堂调控欠佳,还与学生的阅历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无法通过一节课得以实现的,学生需要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像这样经典的文字,学生是需要用一辈子来阅读的,相信今后他们在对苏轼的其他文章的学习上和他们自然的成长中会渐渐明白苏轼,感受文章的文质特色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上课如写作,起承转合之间也是心情跌宕起伏之时,得与失自己最是明白。
然而这堂课,是我的转折点,我开始走出公开课绚丽表演的秀场,开始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懂得教学中要有所坚守有所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