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关怀版
网站首页 教育机构 教育动态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三生有幸教语文——带你了解洞头区海霞中学教师曾海华的教育故事|我的教育故事㉛
时间:2020-11-03 10:12:52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每个教育人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增加人生书页的厚度。一个有故事的教育人,必将更加悉心体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寻到教育的真理。

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教育故事”——201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上,7位温州本地优秀教师给大家带来的暖心教育故事刷爆了朋友圈。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教育故事。温州教育网特别推出【我的教育故事】专题,将更多温州教师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洞头区海霞中学教师曾海华的教育故事。

曾海华,洞头区海霞中学,初中语文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中坚,浙派名师培养对象。

说起来,我是一个不太聪明的人,好像从读书开始,就只会一门学科,那就是语文。感谢那个还处于尚思温饱,人们对于教育还不怎么重视的年代,才勉勉强强让我靠着一门学科的优势一路读到了大学,成了一名光荣的语文老师。  

对于一个家谱里从未出过识文断字的海岛渔民贫N代人来说,能吃上公家饭已是祖上积德,况且我还是教语文!上天待我待我恩重如斯,令我感动涕零。  

20世纪最后一年秋天,我怀揣着一封滚烫的通知书来到了半屏山。这个“一半在洞头一半在台湾”的“神州海上第一屏”开启了我语文生涯的浪漫之旅。直到今天,年过不惑教书二十载生过两个娃的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我爬上二村的后山,站在半山腰仰望矗立在山巅仿若布达拉宫一般存在的半屏义校,在落晖中熠熠发光。  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有火热的心!火热的心!  

2000年的秋天,那时候是曾国信老师当我们县的教研员,他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准备让几个年轻有想法的骨干老师在霓北给我们新老师上几节示范课。那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从半屏到洞头再到霓北,中间需要转两趟船两趟车。我获得通知后,便于次日凌晨起床,草草吃过,为了省钱便坐了半屏的小船然后趁着时间尚早便徒步到了码头。这是第一次去外岛,根本不知道去霓北的码头在哪里,一路打听过来,说是在新城区。那时候新城区还只是林东勇书记的政治蓝图,实际上目光所及,只是一片滩涂,荒草连天,人烟罕至,裸露的滩涂上还有坑坑洼洼的海水。在最外围的滩涂上有一个用石头垒成的缺口,我想这便是渡口了。我战战兢兢扶着石头来到这里,发现没有一个人,想想应该是自己来早了。于是就着微茫的光,兀自坐在渡口的石头上左顾右盼,希望有同行与我结伴前行。从5点到6点到6点半到7点到7点半,时光一点一点流逝,海上的红日渐渐散开,刚开发填平的滩涂四周还是空无一人!我愣愣地坐着,恍然大悟:原来我走错了地方,来到了另一个码头!或者这根本不是去霓北的码头!巨大的恐惧和孤独感,笼罩了我的身心。我记得同事提醒过我去霓北早上只有一班船,我错过了这一班船,就意味着错过了今天全部的教研活动,我将没有机会听到骨干老师的好课,白白走了这一趟路,回去恐怕还要遭同事们的嘲笑。关键的是曾老师曾百般交代,嘱咐我一定要准时准点到。我拍着岸边的石头,想象着此时我的同行们早已在正确的码头乘风破浪前往霓北了,欲哭无泪。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像电视剧的传奇镜头,我的眼前飘来了一叶小舟。正是一艘小船,站着一个年过半百的船夫。我抓住救命草般焦灼地请求他带我去霓北,我忘记我承诺给他多少钱,忘记自己是怎样上了船。总之,这善良的船老大真得帮了我大忙。就这样在“哒哒”的马达声中,我一个人长风破浪来到了霓北。那时候出租车还没盛行,好心的船老大还帮我联系了一辆公交车!作为此辆公交车的唯一乘客,我就这样牛哄哄地来到了霓北学校的操场!  

听到了那天唯一的一节语文课(第一节已结束),也是我教学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堂语文启蒙课!  

是陈宝荣老师的课。时至今日,听过许多名师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比不上陈老师的课给我带来的震撼。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语文课可以这样个性、唯美、耐人寻味。时至今日,我还记得陈老师最后在黑板上的清俊刚健的板书和他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课堂语言,那些精彩的对话,此起彼伏的朗朗书声,含蓄有味的课堂留白,成了我后来一直追求和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  

想必陈老师也永远不会知道,在他寻常的教学公开课中会有这么一堂关键的课开启了一个年轻教师对于语文课堂的重新定位,懂得了文本解读和教师风格的之间的联系,发现了语文课不仅仅是课,还是一种可以创造的文学形式。  

像一束光唤醒了沉寂在泥间的种子,萌发,成长,蜕变。  

于是,有了后来的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市二等奖《记承天寺夜游》和市一等奖论文《让细读穿行在多重话语间》,案例《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以及精品百课《藤野先生》《夸父逐日》《华南虎》……收获了很多关荣誉,譬如市“优秀农村教师”,“市教坛中坚”等。  

“简约、细腻、大语文”,这是同行对我那些课的评价。只有我知道,这些都是受了霓北之行陈老师课堂的熏染。那个清晨那片大海那叶小船那座孤岛和那辆轰轰响的公交车都留在我最美的年华,那是我最重要的五年。

想说说《记承天寺夜游》。  

2012年,奉命第二次代表我县参加市优质课评比。因为喜欢,我选择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作为一篇文言文,我希望从文言文的言语特质出发,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感受去把握作者内心涌动的那份感觉。引领学生站在“言”的土地上,以“景”为视角,紧扣主问题“一个宁静的月夜”,咬文嚼字逐步走入空明意境,慢慢打开文本内核,仰望苏轼内心波澜。努力做到“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朴质与深刻。  

授课班级学生是初一的孩子,刚刚学过五六篇文言文,而且大多属于诵读型和情节性比较强的短文。文言文基础薄弱且年纪尚幼,与苏轼这个历经宦海沉浮,才华卓绝而性情旷达的人,有相当大的隔阂。其认知很容易停留在文章表层,认定这是非常普通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于是我立定了脚跟在文言的字句推敲上,从学情出发,从学生感性的理解为教学起点,设定了教学环节。

(一)朗读品意味  

首先,教给学生一点读古文的方法,如自上而下、从右到左,用舒缓的语调,读出文本的感情基调。开头,轻轻地读课题,轻轻地读课文,读出宁静如水的感觉。轻轻地说出故事内容。其次,品读结合探究文字的意味。在句子品读时,除批注和内容理解,还借助比较朗读的方法,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赏析时,尤其是对“盖”和“也”字的情感把握就是通过比较朗读得以实现的。再次,朗读处理把握作者情感。在体会“闲人”复杂的况味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苏轼内心的复杂,本人引导学生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个句子进行了朗读处理,让学生反复读,第一遍读得欢欣,第二遍读得深沉。在昂扬和低回中就把苏轼的内心的波澜形象地体现出来。  

有人说,课堂朗读太多了,导致课堂高潮出现太晚。但是重视朗读,就是尊重了初一孩子的原有的学习习惯,也尊重了古文的特质,没有朗读,就没有文言。

(二)细读入佳境  

该文共85字,字字珠玑。为使教学目标更单纯,我在教学中只是紧紧扣住了三个句子进行咬文嚼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三个句子,分别从写景、叙事、议论角度指向空明之景、空明之心、人生之悟。是从表至里,逐步深入的三个重要句子。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我在教学中分别对这三个句子的字词从句式、语气、修辞、内涵方面进行分析,动用了吟诵、比较、补白、想象描绘、衔接、猜测等方法,进行反复的斟酌和大胆的开掘。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充分感受了该文的简净美、音韵美、意境美和内涵的蕴蓄之美。从平淡中读得了文章的真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句子看似平常,但作者却花了十个字来写,和全文的简净风格相比迥异,显然作者是有意提醒这个特殊的背景。我有意将其安排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等学生对文本,对苏轼有了向往和仰望的渴求时才揭示出来。使学生从一望而知到一无所知,从一无所知到恍然大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课堂的高潮和厚度感就自然涌现。  

细细地读,慢慢地品,心境悄然,文章的真味便自然涌现。读文言,最忌讳轻浮功利,要让学生修炼一颗沉静的心,教师得斟酌言语,细嚼文句。

(三)补白探风格  

《记承天寺夜游》闲淡自然,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为让学生感受苏轼的闲文风格和简净特色,在品味“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中,让学生品味“亦”这个字,想象“怀民未寝”应该在干什么,这个时候苏轼出现,二者之间会有一个怎样的对话?让学生结合文本,用文言文写一则小练笔,进行古文对话。对课文空白之处进行补白,张扬了古文的凝练和含蓄之美,丰富了内涵,拓展想象空间。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在写还是不写的思辨中,感受到苏轼该文“闲文也,字唯期少意唯期多,简净有味”的特点。此处设计绝对与他人不雷同,是本文的创新处。  

这堂课由于前奏缓慢沉闷,结尾拖延最终没有进入一等奖。反思偏颇的原因,除了教师在解读文本偏深,课堂调控欠佳,还与学生的阅历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无法通过一节课得以实现的,学生需要一段漫长的成长过程,像这样经典的文字,学生是需要用一辈子来阅读的,相信今后他们在对苏轼的其他文章的学习上和他们自然的成长中会渐渐明白苏轼,感受文章的文质特色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上课如写作,起承转合之间也是心情跌宕起伏之时,得与失自己最是明白。         

然而这堂课,是我的转折点,我开始走出公开课绚丽表演的秀场,开始从学生角度设计问题,懂得教学中要有所坚守有所舍弃。

统编教材来了。  

作为“资深”教师的我,有幸成为第一轮新教材的先行者,开始像新老师一样摸着石头过河,怀着惊奇和惶恐按照作业本和教参一节课一节课重新学习备课,心中诚惶诚恐,只担心自己的理念跟不上,教学策略落后偏离新教材的教学意图,担心因为自己的狭隘耽误了这一届宝贵的孩子 。于是格外地渴望学习,渴望听课,渴望成长。2017年,有幸成为浙派名师培养对象中一员,在张孔义老师麾下和各位优秀老师切磋“武艺”,互相学习,多方取经。杭州之行,吴丹青、孔晓玲等名师课堂让我大开眼界,甘肃聆听众位大师的讲座使我深感教学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陈秋莲老师的科幻类作品阅读和名著阅读培训,让我深感未来已来,学习刻不容缓,教师必须勇于打破自己专业上的漏洞和教学瓶颈努力拓宽知识领域。于是尝试着用新的视角解读文本,怀抱着学习和增长见识的心态,参见区市级的命题比赛。记忆最深的是2018年很荣幸地代表区参加温州市命题比赛,接到通知后,我认真解读新教材教学理念后又重新温习了2015年阙老师在命题培训班的精神,确定了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为命题材料。该单元是诗歌单元,诗歌作为中考冷门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参考,我怀抱着“把石头还给石头”的心态,尝试用读诗歌的形式还原学诗的规律,从读诗、赏诗、论诗、摘诗、写诗的几个角度命制试卷,感谢评委的鼓励和认可,最终经过答辩获得了市一等奖的第一名。  

为人随性,只是凭着多年来对语文的孜孜不倦的热爱,略获一些微不足道的荣誉,当然也有过彷徨和迷惘,但从来没有消减我对语文教育的虔诚之心。很珍惜我的工作,有幸一生与语文为伴,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感觉很幸福!(来源: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