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关怀版
网站首页 教育机构 教育动态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遇见美丽,向宽而行|我的教育故事㉝
时间:2020-11-03 10:57:59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每个教育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增加人生书页的厚度。一个有故事的教育者,必将更加悉心体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寻到教育的真理。

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教育故事”——201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上,7位温州本地优秀教师给大家带来的暖心教育故事刷爆了朋友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教育故事。温州教育网特别推出【我的教育故事】专题,将更多温州教师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教师黄笑蕾的教育故事。

黄笑蕾,中共党员,高级教师,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一线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温大兼职讲师,中国百名创新型名师,温州市名班主任、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最美教师,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浙江省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

从教23年,倡导“和善而坚定”的正面管教理念,是学生和家长眼中的好“蕾妈”。她是“温州市师德讲师团”、“瑞安市市民宣讲团”、“春雨讲坛家庭教育讲师团”讲师,为教师、家长、学生做公益讲座80余场次。


遇见美丽 向宽而行


弹指一瞬间,我参加工作至今已23载。这23年里,我一路成长,一路遇见:遇见谆谆教诲的导师,遇见五所美丽的校园,遇见美好的教育生态,遇见可亲可敬的校长,遇见团结友爱的同事,遇见朝气蓬勃的学生,遇见热情洋溢的家长……最终,遇见美丽榉园--瓯海外国语学校。

转眼,已到了不惑之年,回首我这23年的教育路,往事历历在目。


23年●坚持


那是全国上下欢呼雀跃的一年,香港回归。那年金秋,我背起行囊离开家乡,来到了地处飞云江畔的仙降镇中心小学,开始了我梦寐以求的教师生涯。我边工作边学习,按计划三年内完成了大专学历进修。带着一腔热血与执着,我不断探究,逐渐摸到了教学的小门道。感谢遇见“仙小”的六年时光里,让我踏进讲坛,认知教育规律,锻炼了教学能力。

弃“公”择“民”,勤学苦练,初始“科研”

教师的成长,天分是基础,学习实践与名师指导和学校培养才是关键。面对当时社会的舆论及整个家族的压力,我毅然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放弃“公办教师”身份,选择瑞安当地一所民办学校--新纪元实验学校。一旦做出这样的选择,就意味着我成了一名体制外的民办教师,即世俗眼中的“代课教师”。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于2003年8月来到了这所学校。

在这里,我实现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研究的第一次转身。在这里,我接受了当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熏陶,聆听了顾泠沅、方展画等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学者的讲座,甚至得到了他们面对面的指导。在这里,除了白天的教学工作,每天晚上我都在撰写教育随笔。刚入职的第二个月,我过关斩将最终代表小学语文组,向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成功开出了一节成果展示课《小镇的早晨》,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我始终谨记“学历进修任务”——于2005年7月完成北京大学本科函授并取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风波乍起,反思警醒,更新理念

2005年8月,通过瑞安市教育局流动考核我重新回到了公立学校——瑞安市第二实验小学,一所扎根农村的直属学校,一待就是14年。我深深地记得,那是2012年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操场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对于南方孩子来说简直是“破天荒”。孩子们异常兴奋,但六年级期末检测近在咫尺。我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在课堂上为孩子们讲授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其实,我心知肚明,孩子们的心早已飞到操场上了。但我却坚持着“我是为你们好”的执念,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以为孩子们能够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然而,我的“一意孤行”最终引发了一场风波。

小赵同学第一个站起来破口大骂,双眼恶狠狠地瞪着我,双拳紧握,似乎马上要劈头盖脸打过来。我根本就没有想到,我的好心竟遭受到了学生如此的抗拒。那一刻,我对教育的满腔热情瞬间被冻结成冰。我哽咽着向全班同学说:“对不起,同学们!我做得太多了!”说完就跑到办公室痛哭起来。

这场风波让我猛然醒悟:什么才是“一切为了学生”?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想他们所想,让他们感觉好,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接纳我们的友好建议,方可聆听我们的教诲。如果时光能倒流,回到那个下雪的清晨--我会等全班学生到齐,率先带领他们跑到操场上尽情玩雪,之后回到教室,分享玩雪的乐趣,再与孩子们讨论“劳逸结合”的学习策略。

如今,在我的带班管理中,我与孩子们沟通时遵循的原则就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感觉好才能做得好”,让孩子们内心接纳自己,赢得孩子们的尊重与合作,更好地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

管理情绪,和善沟通,赢得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感觉好”?记得那次,因班上的女生把尺子扔到树上,7岁的小蔡为了去取尺子不小心把小树枝弄断,结果被值日老师批评了。孩子们纷纷跑来说“小蔡闯祸了!”。当他被同学们簇拥到我身边时,已哭成了“泪人儿”。

我蹲下身子搂着他,问:“宝贝,发生什么事了,可以告诉蕾妈吗?”他哽咽着把事情的经过说给我听。我拿出纸巾帮他擦掉眼泪,说:“蕾妈知道你此刻很委屈,做了好事还受到了批评。”他耸着肩膀一颤一颤地说:“蕾妈说过,小朋友有困难,我应该帮忙的。可是……我……我却伤害了树宝宝……它会很疼的……”我见状,一把将他搂在怀里,亲切地说:“我的小宝贝长大了!”他听后破涕为笑。

当面对问题时,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关注自身转为关注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帮他抚平了心灵的委屈,使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这23年里,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风风雨雨23年,是自我磨砺的23年,也是收获成长的23年。


三年●积淀

不辍笔耕,勤心浇灌,收获硕果


遇见实验二小,我有幸赶上了“博客盛行”时期,2008年在温网开启了博客之旅,坚持每天写随笔,连续三年,写了近30万字原创文稿,汇编了《星星草》个人文集,荣获温州市教师个人教育博客二等奖。三年坚持不懈,练就了我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表达力。这三年的刻苦积累,我撰写了各类文章,在国家、省、市级获奖达70余篇次,先后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名师同步教学设计》、《教育科学论坛》、《中小学德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达20篇次。厚积而薄发,2011年,我抓住青春的尾巴,在而立之年评上了“温州市教坛新秀”。一路的博客练笔,一路的现场上课考核,我的思考力、学习力、业务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于同年12月,我取得了“中学高级职称”资格。

借互联网+,双线整合,研发课程

三年的博客之旅,让我从容地走上了科研之路。从论文到课题研究,再到课程开发,都离不开这三年的积淀。在“微信”兴起后,我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将“家校共导”育人理念传达给家长。每周日19:00-20:00,“阅读联盟”微信课堂上,导师引读,父母陪读互动。孩子们通过想象、表演、思维拓展来读懂故事,与书中人物对话,走向广阔的阅读天地。

“微信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我又尝试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融为一体,把“微信课堂”延续到现实课堂--“亲子故事会”,发挥了优秀学生、家长的榜样作用,激活了他们的“智能”。

回望这三年,我特别感恩。这三年,我完成了原始材料的积累;这三年,使我的科研意识得到了萌芽;这三年,也为我的课程开发打下了基础。

公益课堂,成长父母,成就孩子

一直以来,我都秉承着“带一个班,幸福四十个家庭”的带班理念,创建“线上+线下”父母成长研训模式,开设公益课堂,为家长量身定制家长课程计划:一是“由内而外的教养”之父母自我认知课程;二是家庭成员关系认知课程;三是“正面管教”养育风格及工具运用系统课程;四是孩子成长规划课程。由此,开发具有多元化、开放性、实用性的家庭教育课程,为父母成长提供有效指南,带着家长共同学习,让家长和教师成为学习伙伴,再以圆桌论坛、微E论坛、在线答疑等多样化互动方式,促进双方学会沟通,学会养育,学会陪伴,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华丽转身。

家长“双线”公益课堂:每学期我为本班家长安排两次大课集训,“德育微课分享”模式做适当补充开展线上指导。我还不定期给全校家长、校外家长学校开设公益讲座,足迹遍布温州各县区。与此同时,每年暑期,我都会给留守儿童上公益课,如瑞安塘下八水孝德学堂公益课,高楼崇德书院公益课,与孩子们诵经典,悟孝道,童心向党,茁壮成长。行走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我快乐的是,遇见虚心好学的各地家长,遇见认真求学的各地孩子。


三年●提升

遭遇变故,自我蜕变,振作前行


2015-2017年,是我综合素养提升的三年。在这个三年之前,有我不愿意提及但又不能回避的三年,即2012-2014年。这三年里,我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有了自己的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宝宝。应该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三年。然而命运往往爱捉弄人,我的宝宝因医疗事故出生三天后离开了。为了让孩子的生命得以延续,我和爱人选择了代子捐献眼角膜。丧子之痛曾一度让我悲痛欲绝,是“教育初心”支撑着我走出了痛苦,重新找回自我。

2014年,我结束产假返回工作岗位。虽然,我时有伤感,但工作成了我当时最大的动力。因为全班40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是孩子们的蕾妈,他们需要我,我更需要他们!感谢遇见这班可爱的孩子,是他们陪伴我度过了人生最低谷。


导师引航,助力成长,凝练风格


成长的生命里程碑,少不了重要的人。2015年,我有幸遇见了智慧美丽的温州市名班主任诸葛献跃老师,并成了她的学员,开始跟随她深入研究班主任工作。温州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温州市百名领军教师”高级研修班--这两大研习阵地,带我走进了德育研究内核。2016年9月,我被评为温州市名班主任,更加坚定了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善而坚定,正面管教。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感受,自我管理情绪,创造性地运用正面管教工具,使师生心与心的联结更加紧密,打造美好的教育生态。

那年我接手了一个号称“联合国”的毕业班(由各班抽取一队学生重组一个全新的班级)。开学第一周,我就被班里的阿木同学狠狠将了一军。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个‘黄鼠狼’,那么假猩猩。我不喜欢她!”面对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班集体,我有点抱怨与退缩。

那天,孩子们跑来跟我说阿木正在抱怨英语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他,在教室里大吼大叫。我示意让孩子们都悄悄离开教室,让他先发泄完情绪,等他冷静后,能理智地尊重他人时,我再来到他身边,友善地跟他说:“小木,我想老师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你,当时你肯定气坏了,你觉得自己太没面子了。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小木抬起头来,疑惑地望着我。

接着,我说:“记得我读四年级时,有次考试,我因铅笔太粗,就向前排同学借铅笔。老师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小木瞪大了眼睛,“真的吗?”他说,“我不过是向同学借铅笔,我当然觉得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嗯,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你看能不能想个办法,避免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小木眼珠子转了转,说:“我以后多削几枝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那么,现在你还生英语老师的气吗?”

“其实我那样做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不该在考试时去借铅笔,这样不仅影响了班级纪律,也影响了同学考试。我应该在课前向同学借的。我更不该在背后说老师坏话,应该尊重老师。”

“那么,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呢?”

“蕾妈,我可以找Miss Cai道歉吗?她会原谅我吗?”

“当然会啦!这是一个好主意!”

教育首先要赢得孩子。在与小木的对话中,我始终坚持和善与坚定并行,不惩罚不娇纵,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前提下,赢得孩子合作,让孩子感觉良好,才能专注于解决成长中的问题,这样才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我追求的教育理想。

团队协作,螺旋发展,向宽而行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是三年。这三年是我理念成熟、专业提升的三年。我取得了一点小成绩,2017年7月成立了温州市黄笑蕾名班主任工作室,2019年4月成立了浙江省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在浙江名师网和温州名师网给工作室安了家。一群有教育情怀的青年汇聚工作室,形成了一支有朝气、有潜质、肯钻研、求发展,充满教育智慧的团队。我们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师徒制和传帮带,成为了双向选择、优势结合、需求相契的专业成长“合伙人”。

两年来,工作室努力构建“研究的平台、成长的阶梯、辐射的中心”,通过“三阶式”即“拟定一践行一提升”的发展螺旋培养进程,“三支架”的制度保障,帮助学员形成个性化的带班特色。我们借助“合伙人”团队力量,达致专业成长。我们以“家校协同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展开德育课程开发研究,实现科学有效的班级管理,形成班主任的个性化品牌。我们通过“三课三讲”研修模式,采用“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双线研修模式,达到同伴共享互助。

2019年夏末,我遇见了美丽榉园瓯外,开始了我与雏鹰中队四(7)班孩子的追梦之旅,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向宽而行。

回望这一串有趣的数字:“23-3-3”,好像有种奇妙的巧合,串成一句话,就是“爱上,三生三世”!教育事业是我前半生的追求,也是我后半生的执着。如果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做一名教师。(来源:人事处)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