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关怀版
网站首页 教育机构 教育动态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为初心坚守,为山区耕耘,他默默坚持了27年|我的教育故事㉞
时间:2020-11-03 11:25:00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每个教育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增加人生书页的厚度。一个有故事的教育者,必将更加悉心体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寻到教育的真理。

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教育故事”——201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上,7位温州本地优秀教师给大家带来的暖心教育故事刷爆了朋友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教育故事。温州教育网特别推出【我的教育故事】专题,将更多温州教师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温州市苍南县站前小学老师江为清的教育故事。


为初心坚守 为山区耕耘


2.jpg,

浙江的最南端、浙闽交界处一座叫合掌岩的山腰上,一张简陋的三尺讲台,他默默坚持了二十七年。二十七年,时光漫溯,他用一双行走贫瘠山村的脚,丈量教育的深度与宽度。二十七年的守望,他用那份最初的执着,撑起浙南山区教育的蓝天。他就是苍南县“十大勤廉标兵”、县首届“最美教师”、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市第八届新闻奖教金优秀校长,浙江省希望工程25周年优秀园丁奖,省级优秀教师暨中小学师德楷模,2018年最美温州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获得者,苍南县站前小学老师江为清。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江为清懂得了教育之道:那就是做一名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身示范;有强烈的责任心,爱生如子;有坚定的事业心,无怨无悔。


半山腰的讲台

他用坚守践行最初的承诺


站在苍南县沿浦镇云亭小学的操场,放眼一望,背靠大山,南面就是一望无垠的大海,东边是沿浦镇,西边是福建省的沙埕港。这里距离苍南县城有70余公里,一条崎岖不平的公路从马站山区蜿蜒盘旋途径云亭至福建沙埕港。这里交通不便,云亭社区所辖八个行政村都是贫困村。

1992年,怀揣着对教育的梦想,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江为清坚定选择回母校任教。整个学校只有一间陈旧的两层瓦房,共有8个教室和1个伙食间,教室前一块空地就是操场。当时,初中部办学才4年,小学5个班 ,初中3个班。全校二十多名教师中,公办教师仅9人,要承当起8个村、3000多户家庭500多个孩子的教育教学任务。

他承担了初一段全部语文的教学工作兼班主任。当时同村的乡亲有点疑虑:这小江能一直坚持下来吗?是不是想过渡一下,过不久又调走了?然而二十多年,从科任老师到政教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再到校长,他一直担任毕业班科任老师,从未离开一线教学工作。那股认真劲着实让人钦佩,就连周围几个村的乡亲现在提起他,都说:“都亏江老师的一直坚持,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一个个从云亭学校走出了大山。”

二十多年来,他默默耕耘在乡村学校教学第一线,影响和带动着一批又一批新老同事。


大爱无疆,

他用双脚丈量教育的深度与宽度


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江为清的心里总多了对山里孩子那一份沉甸甸的牵挂。记得一个夏夜,晚自修过后,一个学生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他,刚才白某和郭某两同学吵架了,郭某跑回家了。得知这种情况,江为清想到天黑山路复杂,他马上朝郭某家路上赶去,一步并作两步、连跑带走了2个小时的山路,赶到学生家中时,才知道自己胳膊被山路上的荆棘划了道口子。家长更是抱歉道:“小孩子不懂事,让老师辛苦了。”他谢绝了家长的挽留,做好学生工作后又连夜赶回学校。像这样的经历,在他任教的二十多年里几乎是家常便饭。

在浙江省普及“两基”的前后十几年间,他每年开学初、学期末往返于学校与学生家之间,不分白天黑夜,苦口婆心、挨家挨户动员家长把孩子送来学校,没让一个山村孩子辍学在家。

刚参加工作时,他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江为清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1999年9月,有位成绩优异的吴姓特困生因家庭生活困难不打算继续就学了,江为清与同事顶着烈日,一路奔走到学生家,苦口婆心与家长沟通,终于劝服家长,按时送孩子上学,还为学生垫付了500元的学杂费。

二十七年来,他不知道为多少学生奔跑在山路上,不知道自己磨破了多少双鞋底。他生活节省,然而对体弱多病的学生、困难学生却照顾入微。2015年9月,一年级学生曹某遭遇父亲病逝母亲外嫁的家庭变故后,正是江老师多方联系,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当时的温州实验小学二年级(5)班的学生省下购买生日礼物的钱,为该学生捐助每学期的生活费,苍南县建筑业协会也每年为该学生捐赠生活费用。

“再苦再累也值!看到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来上学,我很欣慰。”江为清说。在他的积极奔走下,全校学生自2009年至2017年春季,全部享受免费的爱心营养午餐,2017年苍南某服饰公司为该校的学生送来了每人两套的夏季、秋季校服,结束了云亭学生没有穿过校服的历史。2019年6月,中国素书协会正道图书馆落户云亭小学,让孩子们有了一个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


润物无声,

为了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


只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满足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需求。最初的几年里,江为清一头扎在教室里的:吃透教材、专心备课、解答问题、辅导作业。“要是朋友来,只能到教室找我。”江为清如是说。直到现在,在学生、同事眼中的是他依旧是在教室里教学专注、与学生相处温馨,办公室里是他处理校务、忙于备课的身影,深夜里,全校最后一盏灯熄灭的是在他的寝室……

回想最初那三年,江为清记忆最深的是,那一届云亭学校46名参加初中升学考试的学生,有14人考上高中线,打破了往年只有2或3个学生上线的惯例。

后来被任命为校长,担子更重了,工作也更忙了。作为一线教师兼校长的他也深深知道:只有改革,才能破茧成蝶。生活上,学校聘请了生活指导老师给孩子们洗衣做饭。教育教学管理上,积极开展农村小班化和新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和小班教学上的优势,开发应用适合本校学情的校本课程,积极探索并构建凸显本校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以“经典阅读”、“花样跳绳”为特色的农村小班化教育格局。2014年县小初升考试,该校13名毕业生,在四科440分总分,考出了平均分390.6的高分,摘取全县桂冠的好成绩。 

二十七年的教育生涯,他在坚守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坚守着他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原点,扎根课堂教学。他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参加教研组、学校、镇、县甚至市各种教研活动。其间撰写的大量教育教学论文在教育报刊杂志发表,几十篇论文在县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2016年主持负责完成温州市社区学校实验课题项目。

一边教学一边专研学习,长年累月的坚持,他通过教学类书籍、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渠道,了解教育的前沿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在他眼里,山区孩子没有差生,只是爱好和特长不同。他循循善诱的教诲,像甘泉、像雨露,滋润着每一个深山孩子的心田。

二十七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到黑发中的缕缕银丝的中年。他一刻也不敢松懈。他心里装满的只有山区孩子每一张淳朴厚实的脸。2008年,自己孩子就读幼儿园,由于两夫妻都在云亭教书,接送孩子的重任只能落在了年迈的母亲身上。面对父母、妻子和孩子,他只有满满的愧疚。


矢志不渝

擦亮山区教育的星空


二十七年,他没有丧气过、叹息过,二十七年的倾心坚守,兑现了自己的最初承诺,成为深山乡村人人尊敬的人民教师。曾经也有下山工作的机会摆在他面前时,他犹豫过,但最终还是果断地放弃了,他已经爱上这片山村,更离不开那些纯朴善良的农村孩子们。他的学生中各行各业都有,也有很多是业界精英,也有博士生。每年过年时,都有一批批的学生前来看望,看到从大山出来孩子一个个都有不同成就,他感到很满足。“江老师,感谢你在我家最困难时帮我渡过难关,让我继续读书,走出大山……”“江老师,成长路上,你是我最为敬佩的引路人……”一封封学生来信,字里行间充满对一个乡村教师崇高的敬意。温州商校的学生林某某,在新学期给他的来信中写道:“在这里,我发自内心叫一声老师,我知道在学校我们亲如兄弟,如果以后写信我们就称‘哥哥’‘弟弟’吧!”

正因为他以父亲般的大爱对待每一个山区学生,他所带的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学生与老师亲如一家人。他自己多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学区、县市各级优秀教师等,2018年他还入选“最美温州人——感动温州十大人物”。省市县各新闻网站、报刊、电视台多次报道了他扎根山区,用爱心撑起农村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的事迹。2018年浙江卫视国庆特刊“周末人物”报道了他的事迹。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像江为清老师一样的山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在山沟里,用那双行走深山的脚,不断延伸了教育的内涵。二十七个教坛春秋沧桑了他的面庞,沟沟坎坎洋溢着大爱无疆的深邃。(来源:苍南教育局 陈世茂/文)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