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退出关怀版
关怀版
网站首页 教育机构 教育动态 政务公开 政策法规 网上办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教育新闻
家校新解:5+2≥7丨我的教育故事㊸
时间:2020-11-06 15:19:40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每个教育者都是有故事的人,每一个故事都会增加人生书页的厚度。一个有故事的教育者,必将更加悉心体悟教育生活,也能探寻到教育的真理。

由温州市教育局主办的“我的教育故事”——2019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暑期师德专题报告会上,7位温州本地优秀教师给大家带来的暖心教育故事刷爆了朋友圈。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教育故事。温州教育网特别推出【我的教育故事】专题,将更多温州教师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今天为大家带来温州市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徐静懿的教育故事。

1604647069(1).jpg,

徐静懿,温州市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教师,如今是初上班主任岗位的第二年,仍在不断学习和体验学生德育、班级管理的道路上前行。曾获浙江省生涯规划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2019年温州市普高生涯规划教育优秀案例一等奖、2019年温州市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评三等奖、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家校新解:5+2≥7


在带来这个教育故事之前,我先给学生和家长做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和你的家长/孩子关系最疏远的时候是几岁?选项有四,分别按照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划分,0-7岁学龄前,7-13岁小学阶段,13-16岁初中阶段,16岁至今高中阶段。统计数据后,没想到双方结果出奇一致,就如下面两张图表所示。

我也因此获得一个小结论:在我们班,随着年岁的增长,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在孩子目前所处的高中阶段到达顶峰。这个结果让我立马联系到自己备受困惑的另一个问题——“5+2≤0”现象,即五天的学校正面教育效果被两天的校外影响抵消,造成了零效果甚至负效果。

作为一个新晋班主任,学生的在校生活我可以及时关注,他们在家中的一举一动我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常说,家校需要合作,才能完成教育的升华。看着孩子每周日返校后还要经历一番眼皮打架、神情怠惰、思想飘忽的“过渡期”,我颇感焦心。正在我感到无力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变化让我有了答案。


一个孩子点亮教育契机


我曾经认为,这个孩子不需要老师操心,因为他非常活泼外向,是学校活动的“风云人物”,是各科课堂的“积极分子”,是同学眼中的“学习榜样”。然而让我疑惑不解的是,他的家长对自己亲儿子的评价颇低。在这位妈妈眼中,孩子毫无斗志,难以沟通,手机不离身,电脑不释手,也完全不理会家长的督促和提醒。这类校内校外“双面派”小孩在我们班还真不少,而他可以说是“个中翘楚”。

他的妈妈为此非常着急,常常在群里发起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大讨论。这一天也是,他的妈妈在群里组织了“如何杜绝高中生玩手机”大讨论,各位家长纷纷下场应和,场面一度非常火热。谈到兴起处,家长在群里和我喊话:“老师,我们商量好了,班费买个水桶吧,往里装上水就放在教室门口。如果抓到带手机的同学,就把他的手机直接往里扔。他们长教训,我们不心疼!”然而,所谓“人生无巧不成书”,中午我还没收到水桶,就在查寝时发现他的儿子携带手机进学校。这种被亲儿子“啪啪打脸”的感觉定是糟糕透顶。

但这件事却似乎让我找到了解决“5+2≤0”的契机。我选择分头行动,双管齐下:我先安抚了家长,并给她支招,“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倒不如和孩子约法三章,和他好好聊聊手机的使用时间、使用地点和使用用途,让他真正知道这件事情的错误性和严重性。更可以‘借题发挥’,学校不可以携带,周末也不应该沉迷。”在这件事上“做点文章”,让孩子更加能够规范自己的周末手机使用。而后,我又和孩子“敲边鼓”,我盯着他说道:“你这个周末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抱着手机不撒手,我是没有立场去劝说你妈妈的。”孩子四指并拢向我发誓会重新做人。我在尝试,希望这是一个开始,是“5”的延续,是“2”的新解。

果然,孩子在那个周末真的“夹着尾巴”乖乖做人,学会了安排自己的时间,主动上交了手机,甚至还17年头一次,主动拖了家里的地。然而没过两周,他便又开始蠢蠢欲动,试图“重操旧业”。我可不能让这个好机会白白溜走,我正想是时候再和家长沟通沟通了,却也在这时突然发现,这位妈妈似乎已经在家长群中消失许久了,没有群内发言、也没有私信问询。



双方交流渐融隔阂之冰


正当我有些迷惑不解时,我的第二个教育契机来了。手机事件后的第二周一天晚上,我接到了宿管的举报电话,他怒火万丈地和我表示,这位学生同他吵架,让我叫上家长,马上接走孩子。我一看表,已经晚上11:30了,我便安抚着宿管,选择不打扰孩子,心里盘算着如何解决。

第二天我先找了孩子的室友了解情况,也由此知道了事情的始末,知道孩子昨晚内疚得大哭了一场。也是这个时候,孩子主动找上了我,表示已经和宿管道歉。“好,那我决定既往不咎”。孩子看我并没有算账,卸下心防和我聊了起来。事情发生后,他最怕的就是又要通校每日来回,因为“玩手机通校那一周,妈妈已经早六晚十接送了一周,这一次若还是这么大半夜赶来,真的太辛苦了。”这也是他难过落泪的原因,“以后我做事,不会那么冲动了。”说完了心里话,孩子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老师,这些话我也就和您说说。当着爸妈的面,我是一个字也不会说的。”我便和他保证,这件事我不会告知家长。

一转头,我就去找了家长。当然我不是来告状的,我想表扬表扬孩子在这件事上的成长和体贴。但我还未开口,家长也憋不住向我道出了她“消失的真相。”原来,家长群内讨论学生手机问题的聊天截图不知怎的在学生中传开。几位不懂事的孩子看到后便把气撒到了这位孩子身上,被言语围攻。因为在记录里,这位家长无疑是个“话题带头人”,是“反对手机”最坚定的卫道士。这位妈妈发现了这件事,“是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随便发表言论。老师,这件事就这样吧,您也别再和孩子说。”

你看,孩子记挂着父母如此辛劳,父母又担忧着孩子是否快乐。这让我明白,真正要延续着“5”的效果,不能靠对惩罚的惧怕,而应该是对彼此的关怀和体谅。这才是成长的过程,成熟的发生。而这样的过程,不应该只有我知道,也不该让我做“传声筒”,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沟通,解开难题。我想为孩子的发芽浇上一捧水!为亲子的沟通搭建一座桥!于是我找来心理老师来帮忙,借着家长会的时机,创设了一个“小欢喜式”的心理咨询室。让孩子和家长背对背坐着,对着镜子说说心里话。这两件事我想让孩子和家长互相倾诉。也考虑到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壁垒已深,有可能“相顾无言”,我便又做了一件事,让双方都实现写好一封信,如果到时候真说不出来,可以读出来。

至于效果如何,当时的我并不清楚。我默默退了出来,希望给她们彼此提供一个能够表达的平台。但当这场小型的“谈心会”结束后,这位妈妈出来抱住了我,而孩子亦是眼角带泪。随后我又及时跟进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孩子的成绩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的喜悦也溢于言表。我想,这道题我初步获得了正解。


多管齐下攻克家校难题


但这道题,还可以做更多的解。在回顾了这个孩子的事情之后,我把视线瞄准了如今和家长沟通最多的微信平台。因为微信截图泄露事件而引发的一起“欺凌”事件让我心惊。我开始加强班级家长微信群的建设,出台了群规,明确了群成员的义务,保证了家长的信息沟通和安全,也遏制了信息的外露、欺凌的苗头。

但我又想,这样的微信群只是一个冰冷的通知平台,如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于是我又有了一个想法,我开始着手让孩子们去撰写“亲子读本”。我让学生们以他们自己的视角回答“发生矛盾时,你希望家长怎么处理?”“成绩出来后,你希望家长怎么应对?”“周末在家时,你需要家长做些什么吗?”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或稚气或成熟,引人思考。有孩子说,我希望家长陪着我写作业。也有孩子说,我需要安静的一个人的环境。让他们写下自己的诉求和原因后,我将这系列问题的答案整理起来,定期放在微信群,让家长们了解孩子的想法,判断、思考、讨论、实践,将心比心,缩小彼此的代沟,借助这一个“电子家长读本”,在“微信家长学校”学习。我想,这个读本还可以有家长的视角、老师的视角,多方的视角才能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社会关系。

而追根溯源,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都处在家长和孩子的接触过少。家长总来诉苦,孩子进入高中,见面的时间特别少,孩子也不愿和我聊,老师您说怎么办呢?我便想着,尝试着让家、校和社会联动,创造孩子和家长的机会,消除他们的隔阂。高中课程中都有社会实践的学分要求。在孩子进行社会实践的时候,我鼓励家长也去了解和观察孩子的活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家长说,老师,我发现我孩子还是挺会做事的,和别人交流也不怯场。真好,亲密的接触比之无尽的唠叨要更有效果。

不管如今的社会如何变化,在青少年成长“第一影响源”的排序中,家庭教育一直先于学校教育。作为家与校的纽带,我们应该给予关注,给予思考。只有家校,乃至社会合作,教育才会发挥他最大的作用,让每一个孩子真正获得成长,让每一位家长真正获得感动,让每一个老师真正获得体悟。也只有这样,“5+2”这个难题我们才能得以解答,获得“5+2≥7”的最优解。(来源:温州市瓯海区第一高级中学)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