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我有些迷惑不解时,我的第二个教育契机来了。手机事件后的第二周一天晚上,我接到了宿管的举报电话,他怒火万丈地和我表示,这位学生同他吵架,让我叫上家长,马上接走孩子。我一看表,已经晚上11:30了,我便安抚着宿管,选择不打扰孩子,心里盘算着如何解决。
第二天我先找了孩子的室友了解情况,也由此知道了事情的始末,知道孩子昨晚内疚得大哭了一场。也是这个时候,孩子主动找上了我,表示已经和宿管道歉。“好,那我决定既往不咎”。孩子看我并没有算账,卸下心防和我聊了起来。事情发生后,他最怕的就是又要通校每日来回,因为“玩手机通校那一周,妈妈已经早六晚十接送了一周,这一次若还是这么大半夜赶来,真的太辛苦了。”这也是他难过落泪的原因,“以后我做事,不会那么冲动了。”说完了心里话,孩子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老师,这些话我也就和您说说。当着爸妈的面,我是一个字也不会说的。”我便和他保证,这件事我不会告知家长。
一转头,我就去找了家长。当然我不是来告状的,我想表扬表扬孩子在这件事上的成长和体贴。但我还未开口,家长也憋不住向我道出了她“消失的真相。”原来,家长群内讨论学生手机问题的聊天截图不知怎的在学生中传开。几位不懂事的孩子看到后便把气撒到了这位孩子身上,被言语围攻。因为在记录里,这位家长无疑是个“话题带头人”,是“反对手机”最坚定的卫道士。这位妈妈发现了这件事,“是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随便发表言论。老师,这件事就这样吧,您也别再和孩子说。”
你看,孩子记挂着父母如此辛劳,父母又担忧着孩子是否快乐。这让我明白,真正要延续着“5”的效果,不能靠对惩罚的惧怕,而应该是对彼此的关怀和体谅。这才是成长的过程,成熟的发生。而这样的过程,不应该只有我知道,也不该让我做“传声筒”,而应该让他们自己沟通,解开难题。我想为孩子的发芽浇上一捧水!为亲子的沟通搭建一座桥!于是我找来心理老师来帮忙,借着家长会的时机,创设了一个“小欢喜式”的心理咨询室。让孩子和家长背对背坐着,对着镜子说说心里话。这两件事我想让孩子和家长互相倾诉。也考虑到孩子和家长之间的壁垒已深,有可能“相顾无言”,我便又做了一件事,让双方都实现写好一封信,如果到时候真说不出来,可以读出来。
至于效果如何,当时的我并不清楚。我默默退了出来,希望给她们彼此提供一个能够表达的平台。但当这场小型的“谈心会”结束后,这位妈妈出来抱住了我,而孩子亦是眼角带泪。随后我又及时跟进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孩子的成绩真的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的喜悦也溢于言表。我想,这道题我初步获得了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