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高中阶段之后的学生,已非幼苗,更非种子,已然成为初具雏形、长势各异的小树。是小树,就要尊重它初步已成的各异长势。每一种长势的小树,或能长成参天大树,或能长成秀丽盆景,自然,也都能长出它生命的精彩。而能否成就学生生命的精彩,至关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解放和引领了学生“灵魂中最好的部分”,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有机会去沉思“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
曾经在高二文理分班之后,接手了一个文科普通班,这个班级只有二十位学生。人数这么少的原因是那一届只有两个文科班,整个年级段公认最难“管教”的十几位学生全都选了文科,所有老师和学生一致认为, 这十几个人,其中的任意一个人在某个班级,这个班级就会“天翻地覆”, 班级基本的纪律维持都会很成问题。为了尽可能地“保护”大多数,就让文科重点班坐满了学生,实在坐不下了之后,留下的五位“普通”学生和这十五位“特殊”学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班级。
面对这么一个特殊的班级,我要做的,首先是和学生们一起找出他们每一个人“灵魂中最好的部分”,而这“最好的部分”,或许他们自己也都没有发现;甚至一部分人压根就默认了自己就是“最差的那一个”。让他们撕掉自己是“表现最差的学生” 这个旧标签,重新贴上我们是“最有特点的学生”这个新标签,是我在开学前的整个暑假所想出的最优治班策略。
旧标签的形成经年累月,一时揭掉谈何容易。所幸,作为政治老师, 唯物辩证法让我找到了“入手”的着力点。既然所有人包括他们自己都认为这是一个“最差”的班级,只要在刚开学的时候我能在行规上让这个班级成为“最好”的班级,就会颠覆他们原有的认知,心灵真切地受到触动, 旧标签的揭掉也会顺理成章。行规的落实相对简单,只要班主任全力付出, 舍得花时间和投入精力。开学初的一个月,我每天会给“重点”关注的学生家长发短信,提醒别让孩子迟到, 每天在放学之前就在教室门口等着值日生,和他们一起值日,一是督促, 二是聊天拉家常,了解班级及学生的情况。这样坚持一个月,加上平时和政教处的刻意沟通,一个月后的学校“良好开端奖”表彰,我班居然以一分不扣的突出表现荣获特等奖。这个特等奖,对学生的震撼是空前的,用学生自己的话说:“这真是神奇的一件事情。”

堡垒的攻破似乎有了松动的可能。趁此机会,我告诉学生,我们班级会成为学校有史以来大学考得最好的一个班级。学生瞪大眼睛,都觉得老师疯了。我告诉他们,我不是说我们会成为高考分数最高的一个班级,甚至可能我们班级会是高考分数最低的一个班级,但是高考分数低不代表考上的学校差,现在升学的途径非常多元, 而我们又是这么有“特点”的一群人, 通过我们的“特点”来考上一个适合我们特点的好学校,完全可能。然后, 我又给他们介绍了常规高考之外的多种升学途径及以前的成功案例。我说的话完全在情在理,完全没有夸大也不带忽悠,学生当然能听懂,更何况他们是如此“社会化”的一群学生, 老师的话是不是真实,他们比谁都懂。第二枚重磅炸弹投下了,学生开始颠覆自己原有的认知了:我们,一群“差生”,居然真的可能会是“混”得最好的一批人!
变化在悄悄地发生,所有的学生都在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灵魂中最好的部分”。
斌斌,一个愿意努力付出但是数学考不到 10 分的男孩子,无论如何, 数学他是学不起来了,也注定了他是没法考上大学的。但是斌斌说,他的“特点”是肯吃苦能吃苦,所以他要把这个特点发扬光大。后来,他了解到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有个“老年护理” 专业可以提前招生,还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是这个专业的自主招生不考数学,他开始有了动力。不幸的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实在太差,即使不考数学,他参加的自主招生考试依然名落孙山。幸运的是,自己的“特点”是肯吃苦能吃苦的观念悄悄在斌斌心里埋下了种子,生根发芽,高中毕业后, 他做了一名厨师,由于比别人能吃苦耐劳,现在在本地厨师界已经小有名气。斌斌“考”上的,难道不是他自己的最好的“大学”吗?
房产营销、网络写手、奢侈品代购、家族企业“接班二代”……这个班级的学生,今天都已成社会中坚力量。在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上,我告诉学生, 我们班级考上的,确实是整个年级段最好的大学,因为考上的同学,高校的档次都是最高的,没考上的同学,都去了每个人自己的最好的“大学”。我的这个观点,学生非常认同。最令人欣慰的是,在那时“寻找特点”“发现特点”“赏识特点”“做大特点”运动的鼓舞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激发起向上向善之心, 毫无疑问,他们已然都找到了“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他们都成为了“社会植物园”中那独一无二的有独特价值的那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