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郑建海
锚定“两高”目标 奋力续写温州教育创新史
2020年是温州教育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志之年,也是全面开启“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征程的起始之年。我们将锚定“两高”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质均衡为发展导向,以“未来教育”为品牌引领,以守护师生健康安全为重大使命,有力落实政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目标,全力实现校园防疫和教育发展“两手硬、两战赢”。
主要着力七个“坚持”。一是坚持精密智控,筑牢校园疫情防线。全力抓实抓细校园防控、复学管理、联防联控各环节,确保校园平安有序。二是坚持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六高”工程,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45所,确保全面创成教育基本现代化,积极创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三是坚持优质均衡,深入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加快公办园、普惠园、省二级以上等级园建设,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办好1所公办园。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集团化、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所有乡村义务段学校实现城乡教育共同体全覆盖。实施普通高中高品质发展行动。推进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完善公民办教育协调发展机制。加快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整治提升。四是坚持育人为本,健全“五育”并举体系。完善“三全四课五育”育人模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实效;优化课程体系,打造未来课堂,减轻课业负担,强化课外拓展;深入推进“明眸皓齿”工程,进一步打造近视防控“温州标杆”;完善“行走瓯越”研学实践体系,充分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五是坚持学城联动,提升教育服务地方水平。全力支持在温高校发展,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体“十百千万”工程助力“两个健康”行动,推动“产教城”融合联动发展,建设温台职业教育一体化创新高地。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线上教育,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合作三年行动,加快提升教育开放合作水平。六是坚持人才兴教,提升教育发展核心竞争力。实施“思想筑基、师德铸魂”主题教育活动,完善教师素养提升机制,推进“百千万”工程,拓宽名优教师和优秀毕业生招引渠道,深入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七是坚持整体智治,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制定出台教育治理现代化推进意见,建设教育“数字大脑”,积极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辅助教育决策服务的机制,进一步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激扬在心,新时代温州教育发展使命重任在肩。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的鼎力支持,全市教育人必将进一步坚定信念、砥砺前行,奋力续写教育创新史,为瓯越大地精彩蝶变、再创新辉煌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

2020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将每个人都裹挟其中。面对前所未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教育系统以雷霆之势、硬核之策、战斗之姿坚持把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面对疫情奋勇迎战,严密校园疫情防控,精细抓好线上教学,精心谋划开学返校工作,终于在芳菲四月,菁菁校园又开始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
春回瓯越,奋进的力量在激荡。今年是温州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标志之年,更是开启“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 ”建设的起始之年,全市教育系统正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的紧迫感,着力打造“学在温州”品牌,争取以更优异的教育成绩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
江南四月,沉寂许久的校园终于又响起琅琅读书声。我市第一批、第二批学校有序开学,学生陆续回到久违的课堂。“每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来之不易”,顺利开学凝聚着全市教育系统坚持把师生身体健康摆在首位,把握战“疫”主动权的心血。
自疫情发生以来,市教育局面对疫情积极应战,全面组建各层级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强化提前应对、靠前指挥、阵前值守,严格落实校园封闭管理“五个一律”措施。开发师生健康信息报送平台,精准排摸160.4万人员信息,构建“两码一单”机制。出台实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30条”,落实“开学前12个到位”和“55项专项检查清单”,强化健康申报、闭环管理、预案推演、物资保障、校园消杀、防疫知识培训等各环节,进一步筑牢校园精密智控防线。
严格开学前审查核准制度、实行学生分班错时报到、强化师生防疫知识教育、严密安排学期教育教学计划、严格校园日常管控措施……目前,我市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逐渐走上正轨,疫情防控规范有效。接下来,全市将实施更精密的校园防控、更精细的复课管理、更精准的教育衔接。
疫情突袭,温州直面难题,用极速行动和上下联动交上了一份在线教学的高质量答卷。2月10日起,我市1054所中小学全面开展线上开学活动,80余万师生共上“云课堂”参与“互联网+教育”,页面峰值点击量超1000万次。此外,市教育技术中心还开通了“温州市中小学生答疑平台”线上答疑服务,提供教育影院、云图书馆等线上资源服务。同时,组建100人的全市线上教育技术专业服务队伍,做好技术服务。如此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在我市尚属首次。
在这一特殊时期,在线教育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输送到学生面前。值得一提的是,鹿城区与泰顺县通过录播系统,构建城乡教育直通车,实时传送优质资源“全面下乡”。泰顺县55所义务教育学校近3.5万名学生,与鹿城区学生一起观看了优秀名师的“空中课堂”。
停课不停学,这看似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全方位、大规模的教育信息化的普及试验,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打开了一个新思路,也是我市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151”的成果展示。去年,我市完成教育大数据系统接驳12个,汇集数据5.1亿条,增幅213%。新创省级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单位16个,新建未来(智慧)校园、功能室达标(示范)校181所,各类创新实验室、特色教学空间、学科教室434个。在线答疑平台累计解答问题15000个,惠及50万中小学生。与此同时,“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236所,居全省第一。
建设“小而优”学校振兴乡村教育
优质均衡撬动质量提升
“太好了!芳庄乡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不仅有书读,更能读好书!”瑞安市芳庄乡学校通过委托给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管理办学,新生人数实现大规模“回潮”。聚焦“小而精”,提升乡村学校办学内涵,是我市组建乡村“小而优”学校区域联盟、推动农村学校与城区优质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的一个缩影。
为全面支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提升,让每位乡村孩子在家门口就享有优质的义务教育,去年4月,温州全面启动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和初中全面提升两大行动。“小而优”学校聚焦乡村学校“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建设,致力打造乡村学校提升的区域样本。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行动通过实施未来学校品牌计划、新优质强校工程和“小而优”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初中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乡村“小而优”学校建设目标直指小规模学校精准“脱贫”,它打通了我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市更好地实现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去年,我市共完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改造提升98所,投入2.8亿元,建设量居全省前三。完成“改薄”项目11个,连续六年项目数、投资额居全省第一。新创省义务标准化学校21所,覆盖率达到97.5%,居全省前三。
在坚持优质均衡的前提下,教学质量也实现进一步提升。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变革,全市高考一段录取率24.57%,提升2.02个百分点,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实施高中“分类办学”改革试点,成立全省首家温州人文高中学校,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普高资源供给。
去年,我市印发《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温州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加大督导力度,新增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 4 个,省教育现代化水平监测排名7个县(市、区)晋等升位,增幅历年之最。
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提速,离不开我市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张。据介绍,去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收入为206.71亿元,比上年增加17.71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230所,新增校舍面积89万平方米。新扩建幼儿园82所,未建公办园的38个乡镇全部开工,公办园覆盖面提升11.6个百分点。新增中高职专业(基地)110个,中高职学校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培训88.4万人次。温医大新增ESI全球前1%学科2个;温大成为“省市共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温州肯恩大学获批硕、博士点培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贸学院入选全国“双高计划”。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的一把量尺。在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方面,我市创新推出“三全四课五育”育人新模式,率先出台学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意见。实施明眸皓齿工程,建成全国首个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中小学生近视率下降1.45个百分点,形成近视防控的温州样本。高校新生体质健康水平增幅全省第一。
今年,我市将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紧扣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水平打造教育现代化强市,实施“六高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均衡、高质量育人、高品质服务、高素质队伍、高平台支撑),全面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


(来源:温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