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动态 > 媒体关注
中国教育报: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成就师生多彩人生——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优质办学实践探索
时间:2020-07-29 09:11:44 浏览次数: 来源:办公室 字号:[ ]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使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每一个家庭的迫切需求。为了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提高区域办学质量,温州市秉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布局规划和项目建设,结合城乡统筹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满足温州西部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补充初中寄宿制学校资源的不足,在瓯海“新城”成立了一所民办全日制寄宿初中——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学校创办至今,在上级部门的支持关心下,依托温州外国语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数年间实现了办学成就的跨越式发展。

浙江省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以下简称“娄分”)创办于2013年,是由原温州市竞技体育学校主办,温州外国语学校授权挂牌的一所民办全日制寄宿学校。学校地处温州大都市建设的腹地,位于瓯海新城区核心圈,毗邻瓯海区行政中心,坐落于瓯海大道娄桥路口,东依牛山公园,南临白云山,西接六虹桥路,闹中取静,空气清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在8年的办学实践中,娄分通过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机制,以追求卓越办学为宗旨,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经验,集聚省内外骨干教师,在全面落实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开辟多样化校本课程和教材,突出外语教学特色,强化“晚自修+寄宿制”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经过多年积累,学校连续数年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办学成果名列瓯海前茅。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递独有的娄分精神

娄分总占地56亩。学校周边环境优美,校园三面环河,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是教书育人的绝佳之处。

办学多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外语见长,文理并重,全面发展,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以“修德、博学、求真、尚美”“挖掘潜力,完善自我”为校训,以“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为办学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中国心、世界眼”,迅速成长为区域民办教育学校发展的典范。因此,依托温州外国语学校成长起来的娄分亦一脉相承,秉持温州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尊重每一名学生,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娄分精神。为了更好地彰显名校品质、传递娄分精神的精髓,学校从环境打造、课程建设、活动浸润等多方面入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内现代建筑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有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布局精致合理。高耸的综合楼,是一幢集现代实验室、信息房、音乐厅、图书馆、舞蹈室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学楼,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技艺、充实自我、展示青春的平台。寓学于乐的视听室,配以宽大的高清电视,颇具震感的低音炮,畅通无阻的网上冲浪及种类齐全的课外读物,每周末令师生期待的“周末影院”,丰富了全校师生的课余生活;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亦使教师能够更方便、高效地完成教学,在科技与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畅游学海的兴趣。不仅如此,学校还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提出“一个班级一个世界”的理念,鼓励每个班级都形成独特风格,沉淀出班级文化底蕴。

走进娄分校园,无论早晚,无论何时,总能听到琅琅书声。“经典诵读,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声充盈校园,让习惯成就素养,让素养奠定人生”是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晨读暮诵让每个学生在文字中汲取生命的养分。除了琅琅书声,在娄分的校园中还有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就是走廊答疑。遇到难题不会解,等到晚自修才能问?去教师办公室才能问?在娄分并非如此!只要你有疑问,在走廊遇到的每一位教师,都会停下为你解惑,每一点碎片化的时间都能成为学习的契机,只要你想,所有的学习资源都能为你所用!

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渠道。娄分一直坚持“真情塑造未来,在感悟中体验,在实践中提升”的德育理念,五大类14个社团覆盖全体学生,科学探秘社、拇指琴社、编程社、温州方言社、创客社等深受学生喜爱。学校除了开展传统的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读书节活动以外,还有颇具本校特色的寝室文化节、跳蚤市场、经典诵读大赛等品牌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塑造了学生们阳光健康的人生品格。

办学8年来,学校在温州外国语学校的指导引领下,夯实基础,锐意进取,怀揣着对学生爱护、对教育敬畏的“娄分精神”,发展民办学校办学特色,培养学习合作好、身心素质高、自理能力强、适应未来和世界生活、自主发展的温州人,最终实现民办教育办学价值。

立足课堂教学,打造教研一体,深入实施品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体现价值的舞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展“深度学习”,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围绕课程、聚焦课堂,积极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以研促教,以教推研,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更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完美蜕变。

1.“深度学习,精准教研”——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学校教学教研工作的开展基于细致的数据分析和准确研判学情,教师以生为本,集智备课,齐抓共管,准确施教。教师们基于理论学习,立足课堂,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开展教学研讨,通过磨课、观课、议课的实践,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总结、提炼教学经验,内化理论成果,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2018学年第二学期,安排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校本研修活动。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方式变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于2019年6月3日至6月5日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主题研讨系列活动。

教务处严格按照研修进行设计,围绕“基于中考新变化的复习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以及复习策略有层次、逐步地开展。本次活动基于课程标准、认知科学原理以及考试学原理,以中考新变化后带来的教学困惑为切入点,特聘学科专家现场指导,推动教师深入研究学科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复习备考工作,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2019学年第一学期,安排了基于课程标准解读的中考数据分析与复习对策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教师学以致用,教务处继续推进深度学习,开展基于中考新变化的复习策略研讨活动周活动。

在校本研修的推动下,各位教师在教学形式上注重知识的落实,真正做到以学为中心。在专家引领下,展开了细致且认真的研讨。2018学年第二学期和2019学年第一学期,各学科组在校内作主题发言,研究中考命题规律以及复习对策,修订了2020年中考复习计划。在校本教研的推动下,各学科组在思想的碰撞中,组内共享研究成果,收获颇丰。

2.教研训一体,护航线上高效课堂

研课、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更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近两年的精准教研实践,让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整体提升,也让学校在今年面对疫情挑战的时候,可以有序按照“一校一策,一班一案、一师一群”的原则,开展线上学业辅导,做好线上线下衔接,让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得以高效开展,极力降低疫情对学生的影响。 

经过精心准备和策划、各年级段推荐,以九年级语文、八年级数学、七年级社会与法治3个备课组为主要展示单位,围绕“做好衔接,提高学习质量”研讨主题,展示了学校丰硕的教研成果。

(1)九年级:复习课怎么上更高效

语文备课组主持人董媛媛老师,从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介绍了九年级线上教学的总体情况,以及九年级语文线上教学的特色与安排。

翁秀勇老师以《任务型写作——论述类观点表达》为例,从“任务型写作的尴尬处境”“课前准备”“课堂环节分享”“课堂效果反馈与反思”4个角度,清晰地叙述了从备课到课后反馈的全过程。翁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将课堂留给学生思考”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

金茜茜老师以《诗歌鉴赏复习——循象求意》为例,强调以任务驱动课堂,设计多重教学环节,层层推进,引导学生走入课堂并深入思考。金老师分享的“资源包式学习”“问题组合拳”“组织班级竞赛”等教学环节对非语文学科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深受大家好评。

教师们针对目前初三学生的学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同时关注到教学评一体化,用精练的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做好课后的追踪落实。

(2)八年级:教学和作业如何设计更实效

数学备课组由龚主良老师主持,陈淑珍老师以《菱形(1)教学设计》为例,从“创设情境,生成概念”“类比旧知,探究性质”“挖掘内涵,巩固性质”“例题拓展,应用性质”“小结升华,明晰方向”5个环节入手,把握课堂节奏,提升课堂效率。

“现成的教学辅导书网络上能查到答案,自主命制线上作业可以减少作业抄袭的问题。”彭雪汝老师就如何进行线上作业设计分享了做法与经验,主要从课前准备、课中练习、课后作业以及作业反馈4个过程监督学生认真对待作业,进而扎实掌握知识。这也成了集体讨论的焦点,参与的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经验,如七年级的谷汝瑞老师就讲到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习题设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周莉莉老师分享了九年级数学的分层教学形式——“每日一提高”微课,朱继高老师表示八、九年级的宝贵经验给七年级备课组带来不少灵感和启发。

(3)七年级:线上线下如何衔接更有效

七年级由潘一帆老师主持。张小泉老师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分享了社会组的线上教学故事,她主要从“整合教材,合理利用时间”“多种课型,编排教学内容”“以生为本,调动学习兴趣”3个方面为大家演绎了现阶段七年级线上教学的整体思路,并采取课前导趣、精选内容、任务驱动、多样互动、个别辅导的方式以学定教、借力使力、共克时艰!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课后作业也成了一大难题。社会组的教师进行了头脑风暴,商讨并尝试了许多作业形式,只为找到更加切实有效的作业形式。陈明老师展示了图片作业、视频作业、填表作业、云课堂、笔记整理等多种作业形式,并分享了在落实过程中各种作业的优势与不足。她还在作业布置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例如精简作业量、尝试多种作业形式、善用作业评语等方式,激发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

通过这次研训,教师们就“做好衔接,提高学习质量”这一主题达成了共识:坚持以生为本,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与作业设计,与在线答疑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及时与教师互动交流,打造有温度、有情感、有知识、有能力的全新“空中课堂”,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让自主管理之花深植于寝室文化

学生寝室文化既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又是校园文化的“发源地”和“消化地”,温馨的寝室文化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生生不息、开拓奋进的不竭动力。娄分实行的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保证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而且有利于拓展全天候校园生活的成长空间,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寄宿生活,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学生更早地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体验并认识人与人相互关爱的重要和快乐;可以使学生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态度和习惯,独立自主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提高责任感。

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都未得到足够锻炼,因此在寄宿生活开启的初期,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为此,娄分寝室实行“妈妈式的呵护,宾馆式的服务”,在为学生提供无微不至关怀的同时,也像妈妈一样温柔耐心地教会学生独立,通过丰富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用心的呵护中,娄分的寝室被学生亲切地称为他们的“第二个家”。

初中阶段的学生精力旺盛,好动、爱玩,与其约束学生玩的天性,还不如引导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因此,学校将学科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策划设计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寝室文化节,让学生在充满文化气息、人文关怀的多维环境里,形成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和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每年的“寝室文化节”是娄分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学生的“狂欢日”,至今已开展4届。以趣味游戏的形式,将学科素养和德育养成相结合,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各项竞技和展示活动。“寝室文化节”由政教处提出活动方案,经行政例会通过。在晨会动员铺垫,召开专题班主任会议宣传,在班会课上解读比赛规则,让学生理解比赛的方法和具体比赛形式,各班先进行寝室装扮、寝室文化推介、知识竞赛三大模块内部评比,从而推选出优生宿舍参加全校的寝室比拼。

在“寝室文化节”中,学生根据活动节的主题,结合自己寝室的文化特点,确定寝室装扮风格,通过寝室现场布置,寝室主题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氛围更加浓厚,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装扮这个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形成中国风、卡通风、温馨风、运动风等独一无二的特点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不仅如此,学生还要对自己的寝室进行展示,通过寝室文化推介讲解寝室名、舍标、主题创意,全方位展示寝室的风采,也展现出寝室成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最后,学科知识竞赛活动考查每个寝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知识组合杂糅在一起,展现了各寝室成员丰富的学科知识素养、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增强了舍友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也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

通过“寝室文化节”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看到了别具一格的创意,让大家真正领悟到宿舍是我家、完美靠大家的意义。同时,“寝室文化节”也让寝室形成文化基地并辐射到整个校园,对文化融合、团结友爱、学科渗透起到积极作用,营造出一个“团结、友爱、文明、健康”的温馨家园。

校长徐爱菊说:“寝室是学生憩息的港湾和积累智慧的基地,是校园生活中值得回忆的部分之一。因此,丰富寝室生活,营造互助互爱、积极愉悦、学习气氛浓厚的寝室氛围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寝室文化节”的举办,不仅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学会了团队合作、规划创新,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令他们在寄宿制学校中生活学习得更加舒心愉悦。

正是在这种充满爱和关怀的校园氛围中,娄分的每个学生都从心底热爱这里的生活,真正实现了快乐学习、不断进步的理想状态。办学至今,学校已有62名学生被温州中学录取,100名学生被温州第二高级中学录取,196人次教师获得市直属及以上奖励。三校上线率50%,普高上线率86%。今年,学校有近30名学生被省一级重点中学提前招录取。作为一所新兴学校,良好的办学口碑和社会美誉度使得学校近几年招生年年爆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从来都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8年的矢志前行,8年的砥砺创先,“娄分精神”已经根植于每个娄分人的内心,一届一届传承,让它不仅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更是每个娄分人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心灵纽带。

面对未来,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必将在徐爱菊校长的带领下,承载着温州西部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求,继续秉承“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宗旨,将这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民办寄宿制初中打造成为区域民办教育学校发展的典范,成就更多师生的精彩人生!(2020年7月21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6版)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