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万人口大市,中小学在校学生近110万人,自2018年8月率全国之先启动“明眸皓齿”工程以来,通过两年探索,温州中小学生的总体近视率从2018年的54.5%降至51.94%,年均下降1.2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国家“每年降低0.5-1个百分点”的目标。
5月10日,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公布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市、区)和改革试验区遴选结果名单的通知》中,温州获批成为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是此次全国唯一获批地区。这背后,到底承载着什么样的有益经验?
主动作为
“温州标准”向近视宣战
两年前,温州主动申请建设国家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任务,并从2019年起连续3年将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出台了“明眸皓齿”工程实施方案。
针对青少年视觉环境改造中的盲点,温州在现行国家标准基础上,结合实际,研制了《温州市中小学教室照明技术规范》和儿童青少年近视普查标准。同时,一项建立在良好家校互动基础上的户外2小时运动方案也随之出炉。
2019年3月以来,温州市共组织5000余名校医、保健教师及相关工作负责人,接受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专业培训,学习眼健康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掌握视力检测设备的操作方法。全市近2.4万间教室实施光源改造,同时还更换了31.8万套可调节课桌椅,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64亿元。
一减一增
户外运动展现“实力担当”
在温州市绣山中学,学校为学生们分发了运动手环,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准确地显示了学生此次的运动心率、跑步步数等。在校园主楼的电子屏上还设置活力榜,这是学校为了近视防控,鼓励孩子户外运动开设的榜单,每天100个名额。上榜后,孩子们就有机会拿到证书,兑换奖品,期末学生评价还有加分。绣山中学家长义工团成员李红梅说:“学校重视近视防控,鼓励家校联动,我要陪他们跑步、跳绳。”
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的操场上,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整齐列队,练武术操、跑方阵、喊口号,大课间长达35分钟;温州市实验中学的各间教室内,学生们做起了由体育教师创编的《课铃·可理》拉伸操,每天上午、下午都要进行一次这样的“微运动”,既缓解疲劳又增加运动量。
“当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有着明显的时代特色。”根据浙江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医学博士徐良德观察,儿童近视的频发,学业压力重、缺乏户外活动可以说是一个核心原因。在温州市政府“明眸皓齿”工程实施方案中,“一减一增”的运动方案可谓是对症之方。“一减”即减少学生在校时长、近距看书、作业的时间;“一增”则是刚性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与户外活动2小时。另一方面,倡导家校共建“护眼妈妈团”,引导家长严守家庭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把预防孩子近视放在心上。(2021年5月11日 来源:体坛报 见习记者:董艳 图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