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长衫,手执折扇,猛听得“啪”的一声,扇落手心:“话说关云长面不改色,一边伸出手臂让华佗为他剖开伤口,一边与众将领割肉喝酒,谈笑如常……”在座同学无不屏住呼吸,睁大双眼,犹如身临其境。这是平阳县昆阳镇实验小学拓展课程“小小史学家”课堂上白一川同学分享历史故事《关云长刮骨疗伤》的一幕。这一幕,被看见。2021年4月28日,该校拓展课《小小史学家》在《中国教师报》周刊“课改研究”栏目刊发。 
其实,这样的课堂场景,在每周三的拓展课时间,都屡见不鲜。一学期总有饶有兴趣者争先报名走上历史小讲台,这是“小小史学家”学员获得一学期“通关文牒”的一种形式,但又不是唯一的一种形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亲近历史,走进历史,反思历史,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中打开思维,展望未来。 走进昆阳实验小学四年级办公室,一头齐耳短发,戴着黑框眼镜的林洁心老师正在备课,桌案上挨挨挤挤的语文教学书中,有着不少历史类的书。问起林老师如何会想到在小学拓展程里,为同学们创设这门课?林老师告诉我们,在一年级时,课文内有句“我神州,称中华,山川美,可入画”,有同学问为什么中国也叫神州、中华?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孙?欲学文,先通史,学习语言和文化永远绕不开历史。但小学阶段没有开设专门的历史学科,于是就想借助每周一节的拓展课,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华浩瀚历史源远流长,面对小学生,课程该如何铺展呢?林老师说,在一、二年级,她主要以讲历史故事为主,切入点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在学生对神话故事产生浓厚兴趣之后,再开始讲述真正的历史:人类的起源,三皇五帝等。在这个阶段,她会根据内容的需要补充一些影像资料,比如观看电影《疯狂的原始人》、历史动画片《中华五千年历史故事》等。学生经过历史故事的浸润,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亲近了历史。这是课程最初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个阶段,林老师继续讲述历史故事,但在讲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会稍作停留,如诸子百家、春秋五霸、秦始皇等。还会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视野和兴趣,补充讲述自己了解的历史片段。让学生走上讲台演故事,体验历史。到今年,四年级学生已经可以品故事,思考历史。品故事也会分两个角度,一是对教师讲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讨论,比如“假如唐朝不曾发生安史之乱会怎样”;二是对学生自己表演的历史人物进行点评,比如:“煮酒论英雄”的表演中,同学饰演的曹操表现如何?有哪些应该肯定的地方,还有哪些可以改进和深入的地方? 
在很多大人眼中,学历史都是件不容易的事,孩子们怎么能坚持下来呢?林老师道出了原由,能坚持下来,离不开课程的评价。三年级开始,学生在期末前两周需要完成一个“作品”。这个“作品”可以是讲故事、演故事,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做一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参观体验“活字印刷”、画一幅朝代版图、搜集苏轼诗词、写一篇文章给岳飞等。每当学生主动完成一份作业,就会获得本学期的课程“通关文牒”,学校还会基于学生的作品质量评出一部分优秀作品给予特别鼓励。 听完林老师的介绍,该校副校长应小敏说:“《小小史学家》是基于昆阳镇实验小学“梦想”课程整体架构而开发的拓展课程,为兄弟学校打开了该校拓展课的一扇窗。昆阳实验小学本着“有梦有爱有未来”的办学理念,不断实践如何落实“梦想”教育,让学生的梦想从当“小家”开始,努力成为“专家”、“大家”,将所有课程的开发都指向孩子未来与发展所需的各种素养,联接儿童学习的当下与未来,力求为培养适应21世纪的人才奠定基础。”(通讯员:林洁心 郑胜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