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项目学习成果,孕育乡村学校之变。11月15日,浙江省项目化学习展示月项目化学习的乡村实践专场活动在温州慧中公学、永嘉县罗东小学举行。活动围绕“共享项目学习成果,孕育乡村学校之变”这一主题进行研讨,呈现温州、湖州、丽水三地乡村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典型案例。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部副主任管光海、浙江教育报编审言宏、广电集团记者田春玲、温州博物馆副馆长季海波、温州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谷雨等嘉宾亲临现场。温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朱景高,永嘉县教育局书记、局长周旭亮出席并发表致辞,会议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书记、院长徐海龙主持。 
朱景高在致辞中表示,温州向全省展示近几年来温州市乡村“小而优”学校项目化学习建设成果,以及温州“城乡共学”项目化学习乡村种子教师的部分成果。在总结项目经验的基础上,期待各区域、学校、教师将结合温州市中小学“教研共富”三年行动计划再出发、再迭代,以项目化学习推动乡村教育面向未来,促进城乡学校走向共富,唤醒课堂回归育人本质,推动乡村教育变革走向大未来。

“儿童博物馆儿童建,建好儿童博物馆为儿童。”作为温州市乡村项目化学习探索的先遣小队——“城乡共学”项目化学习种子教师团队,在乡村学校开展项目化学习探索,首批8个“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便是研发的典型成果。“温州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以儿童命名,为乡村代言。8个“温州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有温州市双潮小学的金岙民俗儿童博物馆、乐清市实验小学的乐清湾鸟类儿童博物馆、瑞安市虹桥路小学的瑞安古街儿童博物馆、瑞安市曹村镇第二小学的曹村儿童博物馆、永嘉县罗东小学的瓯窑儿童博物馆、永嘉县五尺小学的红军小镇儿童博物馆、平阳县昆阳实验小学的鸣山儿童博物馆、文成县黄坦镇培头民族小学的畲族风情儿童博物馆。活动现场隆重举行了“温州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开馆仪式,张丰、朱景高、周旭亮、管光海、季海波、言宏、钱金波、谷雨等嘉宾上台揭牌。此刻,儿童友好的教育创意智慧与乡村振兴的未来教育图景,激荡在会场,点亮了每一个人的心间。

上午的会场,由永嘉县罗东小学校长夏朝碎、瑞安市曹村镇第二小学校长张蓓蕾、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校长唐媚媚、缙云县胡源乡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湖州市吴兴区妙西学校校长潘亚萍、安吉县第七小学校长顾月红等乡村学校的校长们做精彩的经验交流,呈现不同乡村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典型案例,展示浙江省乡村学校开展教育变革的阶段性成果,共享乡村项目化学习的行与思。

乡村学校项目化学习沙龙由管光海博士主持,温州慧中公学小学校长胡君、温州市双潮小学校长夏建广、缙云县城北小学校长章静莉、丽水市莲都外国语学校特色部主任叶巧燕、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莉莎、德清县雷甸镇中心小学副校长沈建忠、衢州江山市长台小学校长祝远峰等作为特邀嘉宾,围绕“项目化学习何以改变乡村学校”的话题,结合自己学校的草根式实践经验,展开了一场三地互动碰撞、审视借鉴的校长对话,打开了项目化学习撬动乡村学校变革的密匙。管光海为浙江乡村学校项目化学习实践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项目化学习是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学生、教师、学校变化与城乡教育共富的良好契机,项目化学习打开了学习评价、学生社会性成长、教师教学思维、学校教育场景变革的不同视角。我们要利用好项目化学习的在地化资源,发扬和传承乡土文化,让项目化学习在乡村学校更好地发生,让更多的孩子和老师受益。

学习场景打卡:永嘉县罗东小学乡村项目化学习沉浸式体验 “千年瓯窑,坦头遗址”,永嘉县罗东小学地处网红点——瓯窑小镇,与会专家和教师代表通过《瓯窑项目化学习成果打卡指南》实地打卡罗东小学项目化学习场景,体验发掘7个在地化“瓯课程”打卡点,包括瓯窑、瓯艺、瓯茶、瓯雕、瓯绣、课堂现场展示,以及瓯窑博物馆的参观和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的扫码观看体验。活动现场创新“云端”和“线下”的学习场景共同体验项目化学习成果。只要扫码点击“温州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8个场馆,可以云观展,足不出户,品味深厚的瓯越文化,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可以云游馆,沉浸式互动体验,感受文旅融合的创新理念;可以云赏物,以“物”品“文”,以“文”观“物”,从“物”链接历史,以“文”眺望未来。后续,还有更多的城乡共学项目上线“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从8到N的未来可期。

区域特色展示:三地共绘乡村项目化学习推进的浙江经验下午的会场上,由三地教育专家作乡村项目化学习区域特色的专题发言。湖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唐波作专题发言《优教共享——基于地域特色的城乡项目化学习实践共同体》,通过教育共同体、教研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建设,将优质的教育资源普惠到城乡每一位学生,是湖州市共同富裕背景下着力打造的共富班车。

缙云县教育局总督学胡成勇作专题发言《项目化学习:让乡村学校更有活力》。从儿童的真实情境出发,利用项目化学习,实现专业赋能,注入“活水”,以点带面,提升“活力”,融合创新,激发“活性”,发现乡村教育的价值,改变了乡村教师的工作状态,激活了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激发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活力,助力了缙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素平作专题发言《友好型·在地化·校本化——乡村项目化学习的温州实践》,诠释了以“城乡共学”项目化学习助推乡村学校的课程,实现“小而特”的迭代发展之路。“城乡共学”项目化学习的特色路径以同题异构的方式,提炼2个项目原型《校园栖息地》和《扫码识古街》的问题线、任务线、活动线、学习支架,由项目组种子教师移植各自所在学校,发掘在地化资源,因校制宜创新成果,形成了20个项目群,再到种子教师自主研发一人一项目,最后推广开去,从而实现一校一课程,一科一项目。其中,“城乡共学”《扫码识古街》等8个项目成果入选首批“温州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拓展了“校本化”多层次实施新场域,赋能乡村未来学校,在项目化学习中看见项目、看见学校、看见人。

张丰做大会总结。他盛赞温州、湖州、丽水三地所展示的乡村学校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索与区域推进的宝贵经验,利用巧妙的方式破局乡村教育现状,提升教师探索和学校实践的能力。他特别欣赏温州项目化学习“城乡共学”项目组的创意做法和实践案例。张丰指出,“体会学习的意义,看到自己的力量”,让乡村学校的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信心的提升,形成健全的自我认知、良好的自我管理和与他人融洽地共处能力。他同时对后续的项目迭代与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在设计项目化学习时,我们要思考项目化学习中学习的存在机制是否发生了改变?学习的指导机制是否发生改变?学习的评价机制是否发生改变?

本次教研活动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温州、湖州、丽水三地教研部门承办,永嘉教师发展中心、温州慧中公学、永嘉县罗东小学协办,中国教研网实时直播,面向全国开放。浙江教育报、浙江广电集团和温州本地的多家新闻媒体做现场报道。据统计,全国、全省各中小学领导与教师们共计10000余人观看了直播。本次活动也是浙江省项目化展示月的收官之作。

施钊 金琼洁/文 苏婷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