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温州市“校园非遗联盟”成立,覆盖小学、初中、高中、高校的30所学校成为首批成员单位。该联盟的成立,旨在共同探索以非遗为载体的“德育+美育+劳育”的多育共融模式,合力打造具有温州区域辨识度的非遗教育品牌。

温州市校园非遗联盟成立仪式。温州市非遗中心供图
非遗传承 丰富多彩
近年来,温州市非遗在校园传播与传承的创新形式丰富多彩,许多学校纷纷将本土的非遗项目引进校园,落地生根,并结出丰硕的成果——
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坚持10年与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合作开设瓯绣、十字绣、泥塑、瓯窑、细纹刻纸、竹丝镶嵌等7门温州地方特色非遗课程,并长期聘请省市级非遗大师到校任教,形成“外聘大师+学校助教”双师型授课模式;
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坚持13年开展细纹刻纸传统工艺特色课程,发挥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锻炼智障学生的精细动作;
温州市广场路小学坚持25年开展京剧项目,成立“广场路小学少儿京剧艺术团”,京剧艺术也渐渐融入了该校的音乐课程。学生通过生、旦、净、丑多个角色扮演,在唱、念、做、打中学习与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坚持8年开展瓯绣项目,把瓯绣纳入服装专业核心课程;
龙湾区永兴第一小学从2005年开始,引入剪纸艺术,并将其开发建设成剪纸校本课程;
瑞安市职业中等专业教育集团学校将传统竹丝镶嵌制作技艺融入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创新创立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中;
……
温州市持续开展的“非遗进校园”创新举措证实,校园已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校园非遗联盟专家团聘任仪式。温州市非遗中心供图
校园传播 多点开花
为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温州市对非遗在校园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规划——
在基础教育方面,指导各中小学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设施,组织本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示范性教学展示等活动,让更多孩子接触到非遗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
在高等教育方面,推动高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引导和支持高校自主开发非遗相关专业,鼓励各大院校建设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工作站等多种形式非遗保护场所;
在职业与成人教育等方面,将非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培育非遗传承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目前,温州市已在各大高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有黄杨木雕、瓯塑、石雕等非遗专业9个、非遗资源课程21个、非遗实践基地27个、研究所1个、大师工作室7个、非遗实验室13个,出版非遗专业教材30余本。在温州,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凸显。(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朱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