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龙湾区名师;温州市“尊师重教”先进工作者、温州市科研型教师、龙湾区品质教师、龙湾区优秀班主任;援疆期间获省援疆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拜城县2022年度“优秀教师”。援疆前担任温州市龙湾区第三小学教科室主任,援疆期间任拜城县第三小学教科室主任。
周耀说,援疆,是多么有故事的一个词,而我的援疆只是简单地想出去看看,而一年半的援疆历程,让我深感援疆教师的不易。我最大的援疆梦就是能为拜城三小的科学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和成长的样态;为拜城三小的孩子播撒乐玩、乐学的科学探究种子,用心灌溉呵护茁壮成长为一棵棵胡杨。不忘初心,点燃我的教育援疆梦;砥砺前行,携手逐梦向未来。
为拜城三小的学生播撒“科学探究”的种子,周老师策划了这1.5年对三小孩子的培养计划,从课堂到课外、从地球到宇宙、从活动到项目、从理论到实践……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项目化学习为策略,只为学生心中播撒科学探究的种子和筑造一个个科学梦。
课堂中渗透项目化学习
第一堂科学课,就让周老师见识到了三小孩子科学的样态,“做实验不记录”、“做完实验等于下课”、“实验后的汇报不知道要说什么甚至不会回答”……于是,周老师从科学课的常规开始落实,同时为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尝试在课堂中渗透项目化学习。如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设计了《蚕爸妈养成记》项目,邀请儿童亲自体验养蚕过程,进行长周期的养蚕打卡去探索蚕的变化,发现“蚕宝宝”的特征,培养儿童科学观察、发现有利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想,游戏中学,用长期的探索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探究生命周期的规律。如四年级上册《运动的小车》单元设计了《制作我的小车》项目和《声音》单元设计了《我的乐器秀》项目等,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蚕爸妈养成记”项目在 5月12日上午拜城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会上展示,并深受拜城县教科局、各校校长、中层认可和欢迎。
社团课渗透项目化学习
周老师利用社团活动课和科学俱乐部,携手科学组陈亮、景永辉教师从课堂到课外渗透项目化学习,如“走马灯”、“纸塔”、“胡萝卜高塔”、“液体彩虹”、“纸环飞行器”、“皮影戏”、“神奇的空气”、“奇幻的电”、“我的小车”、“做风筝”等项目,并制作成品展示学生的视频“蚕爸妈养成记小课堂”、“科学实验达人秀”等,进一步带领学生走近科学探究世界。
活动中渗透项目化学习
周老师还利用科技节竞赛、天宫课堂、小发明、小论文、实践活动等项目,进一步为学生筑造科学探究梦。周老师利用课后、中午等休息的时间进一步对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辅导工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策划实施开展了系列科技节活动。第一个系列:学术类项目(小论文、实践活动、小发明);第二个系列:竞赛类项目(三四年纸飞机评比、五六年萝卜高塔);第三个系列:体验类项目(观看天宫课堂、神奇的泡泡、运动与力)。
课堂有限,学习无限,在双减政策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也是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一个个项目,真正促进教师策划和学生学习的研究能力,更看到了学生科学素养在不断地提升,他跟徒弟指导五年级彭鑫小组撰写的综合实践活动《保存植物的“美”--研究制作植物标本的实践活动》荣获第36届新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三等奖,小论文、小发明、实践活动29个项目在地区、县里获奖。
逐梦:为教师成长构建“1+X”的模式
周老师为提升拜城三小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提炼以“1+X”的教师培养机制。“1”学校常态化教师培养策略,“X”围绕教师个性化的特点策划以师父培养徒弟专业成长;携手徒弟一起追逐科学有效课的探索和科学教师专业成长。
作为教科室主任,他接任三小教科室,深入分析三小教师的特点,迭代深化“1+3+X”教师研训模式,每学期围绕主题深度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承办三小首届语文若水杯课堂教学评比和数学若水杯试课评比。
作为师父,他指导徒弟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探究能力,发展到如何提升徒弟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针对两位徒弟的特点,周老师调查徒弟的需求,私人定制培养计划,实施并不断地完善徒弟培养模式。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徒共进、教学相长,才能薪火相传。自开展“青蓝工程”以来,科学援疆教师周耀以“三课联推”做好师徒结对工作,通过“常态课”、“追踪课”、“诊断课”推动徒弟课堂教学能力,为拜城三小科学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育理念落地生根,从而真正培养一支带不走的科学团队!
教师的成长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需要基于教学功底的提升,辐射其他专业的成长。于是周老师继续为徒弟陈亮打造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以“一点·一课·一精品”为研修模式,“一点”指从教师教或学生学的难点(亮点),这个点具一定研究的价值点;“一课”是指教师围绕这个“点”设计一堂课;“一精品”指教师在“一点”、“一课”的基础上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和精品课例。在实际操作中,为老师们寻亮点,以“一点”为圆心,确定成长目标;鼓励老师重课堂,以“三研”为半径,“三研”即“研说”、“研课”、“研写”,从三条线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水平及理论水平,促使教师全面发展;引导老师创精品,以“课堂”为抓手,勾画个性圆弧。
探索OTO即线上线下研训模式,即便援疆教师离疆,也能及时助力三小教师的专业成长。周老师在乐燕娜领队、学校何书记的支持下,开展“互联网+”温拜两地教育文化交流。2021年11月12日,温拜共建“互联网+同步课堂”专题研讨活动暨拜城县小学科学教学节之“科学有效记录”研讨活动在拜城县第三小学举行,活动由拜城县第三小学副校长刘新朵主持,拜城县教研室主任张炜,教研员杨壮林,拜城三小书记何桂芝及校领导,温州援疆副领队乐燕娜及全县各乡镇科学教师,通过云端连线温州城南小学校领导及科学团队同步参与本次研讨活动。
本次小学科学“互联网+同步课堂”,让温拜两地的优秀老师拥有更多的交流机会,真正实现共享资源、共享课堂、共同研讨、共同成长,真正促进两地科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科学素质整体提升,这是教学研讨活动的初衷,更是组团式援疆的目的所在。
历经1年的时间,他带领的三小科学老师不惧辛苦完成各项任务,他们从一次次磨课中、一次次指导中、一次次加班中,拿出了高质量的课。陈亮老师制作科学微课《点亮小灯泡》送阿克苏地区评比;景永辉老师推荐参加阿克苏地区教师基本功大赛;陈亮老师名师展播课《点亮小灯泡》深受大家的欢迎,科学组申报2个课题参加阿克苏地区课题申报工作;徒弟陈亮、景永辉老师县级公开课4节,优质课地区三等、拜城县一二等,教师基本功大赛荣获拜城县二、三等,课题自治区结题。
一年半的援疆历程终于圆了他的援疆梦,这段时间他认识了一批新疆老师和学生,带给了他们一些教育教学上的智慧,也利用后方资源为三小提供了一批1-6年级上下册的科学实验器材,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可能。这一年半的时间即将结束,在圆梦的路上留下很多遗憾:面对学生,他遗憾不能把项目化学习深度融入拜城三小科学课堂之中。没有完成一次全年级的项目化学习内容,因各种原因这学期无法把我的乐器秀项目跟我的小车项目全程、有效的开展。面对徒弟,他遗憾不能把更多科学教学技能传授与他们。因各种原因,不能很好提升两位徒弟的课堂教学和研究能力,虽很遗憾,但他将继续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展线上帮扶活动。面对学校,他遗憾不能把教科室工作梳理有序。教科室这条线上的工作基本围绕教科局开展,缺乏学校层面的顶端设计和规划,更没有五年-三年的教科室规划,遗憾没能建构学校层面的校本研修模式,提炼形成拜城三小校本研修精品课程。(来源:中新网 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