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国际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评价
发布日期:2022-05-26 15:18:29 打印本页

2021年12月19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支持,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成功举办了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2021年学术年会中国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论坛


周满生

△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受新冠疫情和欧美逆全球化势力的双重叠加,中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进入到了一个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时代。为什么要讲教育开放?因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伟大觉醒基于什么呢?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我们教育发展要主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对外开放也要主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一个历史使命,这是个大环境。

那么大环境的变化涉及到了什么呢?我们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

现在很多学者都在研究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特征,研究疫情下教育新常态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防御系统,开展混合式学习等等。在这方面,欧盟有几个重大报告,我觉得和我们的教育密切相关。

第一个,就是今年欧盟3月发布的《工业5.0:迈向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富有弹性的工业报告》。这个报告讲,过去我们侧重于工业4.0,过分强调人工智能、强调技术的观点,较少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所以他就提出了工业5.0的观点,其中就是强调三个核心要素,一个是要重视人的作用,第二个发展可持续性,第三个要富有弹性。这里面核心的就是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国家的教育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点是有共同性的。这里面核心要素不是要问我们用新技术做什么,而是要问新技术能为我们做什么,不是要求工人调整自己的技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技术需要,而是利用技术生产过程适应人的需要。我们老讲新技术革命,老讲人工智能,但是人在里面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是主体作用,要确保新技术的使用不会侵犯我们人的基本权利,这与UNESCO《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核心利益转变》这个理念是一致的。

和这个密切相关是另一份报告,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的《提高机能:实现共享繁荣》的报告。这里面有四个关键领域,第一个就是所有的和人才培养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非盈利组织、教育部门,把重视劳动力技能提高和劳动力作为资本来投资作为核心的一项工作,而且要特别重视终身学习的作用。

这两份报告主要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我们未来的社会是什么样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需要提供什么样的人才和教育部门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来看待这个工作。

今年的11月1日,UNESCO发表了《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我们知道,欧盟也好,达沃斯论坛也好,UNESCO也好,经常发表一些非常重要时代性的报告,这个报告探讨了从现在到2050年的教育。认为现在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的转折点,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包括气候、生物多样性、资源等等,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都给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这个报告就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和我们的世界联系起来,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必须要转型。教育作为解决世界不平等现象的重要支点,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期许,所以就回应了为什么要学、怎样学、从哪学、何时学。

讲到我们时代背景,必须要讲到中美关系的变化。大家都知道,从1978年起,现在的环境和40年后的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美国认为,中国不会对他构成挑战。认为中国的改革道路,必然会走向俄罗斯、前苏联的路,会西化、会解体,他们是这么来判断的。而现在的结果是西方政府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是越来越感到威胁,焦虑与日俱增,从特朗普到拜登对中国都是采取遏制政策。

剑桥大学一个研究员叫马丁·雅克,他对判断中美关系的走向的观点还是非常有价值的。他认为,美国无法把中国从全球经济中剔除,中国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把时间范围再扩大一点,到2030年,欧盟占13%,中国占34%,美国只占15%,印度占19%。他说,到2030年的时候,中国可以占到全球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只有美国必须同中国一道共同实施全球治理的时候,这种气氛和关系才会发生变化。

美国把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敌人,采取典型的单边主义零和思维。在教育界、科学界麦卡锡主义和杜勒斯思想复燃。我们知道1950年,美国对中国就是非常排斥,现在几乎又回到那个时代。

有一篇重要的报告叫《科学无疆界的前沿》,他说教育是无止境的,美国要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科学研究,现在无论科学界和教育界基本不提这个观点,到处都是政治正确。

当然我们也知道,中美关系就是要围绕着竞争和对抗展开,从中国的角度肯定希望管控风险,把冲突减少,但是这个未来确实不太可预知。

这里面我们要看到什么呢?因为涉及到国际关系和教育这方面,我觉得特别是留学生的派遣方面。今年3月,伦敦《国王学院报》发表的一个报告叫《The China Question》,里面对中国留学生给予高度肯定。他提出,赴英留学的中国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一直有很高的满意度和很低的辍学率,在留学服务市场中把吸引中国生到英国留学作为他们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去年6月,《教育部八部门提出关于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特别提出我们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主要加强同世界各国互建互融互通,形成更全面、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这就是一个大的背景。

我们研究教育问题,要参照国际经验,要考虑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大背景,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怎么来评价21世纪的人才?这是一个大背景。

下面,我讲讲国际视野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评价的问题

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里面特别提出来,我们要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在强调借鉴西方的经验和评价领域的经验,西方教育长处在哪?一般来说,西方比较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强调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多角度涉猎知识,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自强,重视学生过程学习,让学习过程更多成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去年12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进行了“十二五”专项课题的总结,叫《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试验》,对钱老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归纳论证。认为钱老的教育思想融合了教育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的观点,把科学思维科学精神贯穿在全年龄各学科教育中,是培养创新杰出人才的理论向导。

钱学森有很多教育论述,其中这个课题组总结了三个方面,一个是钱老的学制观,第二个是钱老的人才观,第三个是钱老的创新观

顾明远老师认为,钱老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很好地研究,这项研究对钱学森教育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关键是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学校,开发一些新的课程,通过实验研究真正实现智慧的课堂。顾明远老师说,什么是好课堂?能够发展学生思维就是好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发展思维,真正落实到学校里面,要实现科学、艺术的结合,小学要培养孩子读书兴趣,中学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内驱力、毅力、开放精神、智慧和领导力。

我们知道,在中国基础教育培养人才方面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美籍华人学者陈志武,他提出,我们国内培养的学生在专业上还是比较突出,但思维方式上比较僵化、偏了狭窄的专业之外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他说中国经济需要转型,教育同样需要转型,做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做思辨型的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点,我们只能给别人继续打工。

前任的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来中国访问很多次。他指出,中国本科教育的根本弊端,一个是缺乏跨学科的宽度缺乏批判性。认为我们的教学法,包括亚洲和部分欧洲国家,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提出需要培养学生主动进行立论、辩论,或者善于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修正。顶级大学的考试不会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事实,而是要让学生解决他们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这里面就要涉及到我们教学风格的转变,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思维,让学生挑战彼此,挑战教师。

基础教育领域国际关注点在哪里?21世纪人才需要什么样的核心能力?

我有幸参加了APEC几次教育部长会议,在这里,无论是企业界、教育界、教育舆论界都一直在探讨。他们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是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素养和能力。

他们认为有六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即数学和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力、利用现代信息通讯能力、创造力、就业能力,是培养21世纪人才必须要做的事情。

在这里,我只谈创造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评价。因为创造力不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能力,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拥有的一个潜能。

许多国内外专家,都认可把核心要素培养归纳为7个方面:


第1个,就是对基础教育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

无论是国外,包括日内瓦学派,包括美国的哈佛大学,都对中小学创造力的培养做了很多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团队也做了很多研究,认为人的幼儿阶段就有创新能力萌芽,小学、中学都有不同表现形式,培养创造力要从小抓起。很多人认为,中小学阶段主要任务学知识、打基础,创造力培养主要是大学阶段的事,而大量实证研究认为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如果要等到青少年,等到高中,甚至以后阶段来强调培养创造力,那么提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日本获诺奖的科学家大多喜欢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喜欢阅读,而且强调启蒙和指导作用,而且日本的幼儿园、小学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体验。


第2个,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构建知识基础

通过两基测试,通过中国和西方的比较,我们确实比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所带来的效应。我这里面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人大附中,大家尽管看到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我最赞赏的是一到人大附中就会看到各种的广告,都是从北大、清华、社科院请来的专家教授做讲座的,完全是公益性的,学生自己选课,极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北京中关村三小,建于1981年,逐渐形成了一个北京旗帜、世界品味、大家风范、大家三小的品牌特色。包括他们的育人观,包括他们的课程观,包括他们的道德观,他们都提出了很新的见解。他的校长刘可钦认为,学习方式要从跟着学到探究学,学习内容从课堂到课程,将目光延伸到课程,特别要改变学习课程。而且他们从办学空间,每节课都提出来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好的学习关系会生长出好的教学力,教学变革最终落实到每节课程。特别是他们的多层次教学空间,信息科学课,打破了传统的按年龄阶段教学,把一到三年级合在一个教室,四到六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信息科学课,给学生们一个充分地想象空间和发挥他们才能的空间。


第3个,培养学生创造力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我们要帮助学生,让他们理解学校是一个学生提问的地方,而不是仅仅回答问题的地方。一个著名未来家叫凯文凯莉,他说今天要找到问题答案非常容易,你可以问百度,可以问谷歌,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但是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好的问题是一个新的领域,问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驾驭问题的能力,所以提问题非常重要。


第4个,就是要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我们都知道,有个心理学家叫斯腾伯,耶鲁大学教授,他认为发展学生创造潜能有12条策略。其中1条关键策略就是教师的态度对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的作用,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日本有个学者叫恩田彰,他说培养学生创造性,教师要具备7个条件:教师本身要有创造力,教师要有求知欲,形成创造性的班集体,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态度,还有给学生创造性的评价。

我们知道,以色列对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既不同于东方,也不同于西方。以色列的教育部长来访时候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你认为以色列教育最有特色的是什么?他说,我们最重视教师。优秀的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天才,要会讲故事,要发挥一个导体的作用。


第5个,就是改革课堂教学


第6个,是强调思维方法

这是中国的基础教育里面比较欠缺的,在思维方法训练方面,中国教师重视得不够。


第7个,就是改革学生的评价方式问题

东西方共同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减少标准化考试,标准化考试只要求学生对答案做出选择,学生没法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测试是基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学生一准备考试就要接触大量考题,对低水平知识的记忆和重复。所以现在遭到很多批评,我们过分强调教育评价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全面的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身。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完整的评价,评价要从过分关注学生成绩,转化到综合素质上的评价过程上来。

美国怎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他们向最有天赋学生提供特殊课程,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有培养计划,不像我们把学生过早地集中在一块,他们主要是在大学里面设中学学生的夏令营,把不同年龄的学生聚集在大学教育,进行为期三周的技术培训,包括提供促成课、超前课,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建立学者社区,发现杰出儿童和有天才的孩子。

最后,我有4个小结:


第1个,孩子的创造力培养

我们谈到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受知识、智力、动机、认知方向、人格特点、个体因素影响,同时受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影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校环境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第2个,从国际视角跨文化视角出发

我们确实要从国际视角跨文化视角,来了解国外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而且要让孩子尽早地进入科研领域。


第3个,教育的使命是更强调对人全面的培养

教育的使命不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更为强调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知识观也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转向为强调知识的生产和创新,灌输式被动学习的方式,正在向提高孩子的自主认知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核心素养转变。所以我们要接受和认可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工作方式。这里面要强调胜任力的培养、自主协同能力的培养、探究、融合。


第4个,在教育评价问题方面

最后一点,就是在教育评价问题上,比较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计算能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将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宽阔的学科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机互动技能,将成为关键的竞争力。面对新的国际大背景,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彻底摒弃传统僵化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野审视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本文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满生在论坛上的讲演内容摘要(根据录音整理)。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新媒体“中国教育评价”(微信号:zgjyp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