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退休教师“重操旧业” 11年助500余位老年人圆“识字梦” | |||
|
|||
“旭日、岛屿、海滨、沙滩……”每周一至周五8时,一个203人组成的“中文学习群”微信学习群便会准时响起朗读声。在这个群里,你会发现,学员们是拉扯孩子、洗衣做饭的家庭妇女,是接送孙儿上学的爷爷奶奶,是田间地头的农民…… 课堂上,他们声音略显沙哑、沧桑,甚至普通话都不标准,但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每个人的认真。这是平阳县退休教师陈萌薇开办的“扫盲班”线上课程,与其他学习班不同的是,学生基本都是老年人。 如今,这个识字课堂已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也成了大家分享喜怒哀乐、互相鼓励和成长的地方。 退休后“重操旧业” “他们没读过书、不识字,现在老了,就想学点文化。”陈萌薇说,时常听身边的人提起,由于家庭条件或其他原因没有上过学或识字不多,常常遭遇尴尬,甚至寸步难行。比如有人因为不识字,出门坐车经常坐错方向;有人去银行办理业务,需要本人签字,却无从下手;去医院挂号,不知道在哪里缴费、取药;通过微信联系朋友,只能发语音、打电话,看到对方发了文字,还得请人家重发语音……这些事深深触动了陈萌薇,也记在了心里。 2012年,陈萌薇退休,而这也是她“重操旧业”的开始。为了圆老人的“识字梦”,陈萌薇买来小学课本、作业簿,摆几张学校淘汰的课桌椅,再加上一块小黑板,这样一个在家里的“扫盲班”就开班了。 让陈萌薇没想到的是,“捧场”的人还挺多。首批来上课的学生有12人,都是五六十岁的成年人,期间,还不断有“插班生”进来。陈萌薇办的扫盲班俨然像个大磁场,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吸引进来。其中,农村妇女占了90%。 “扫盲班”一开就是11年,陈萌薇已经上了瘾。每周一、周三、周五18时至21时,不管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扫盲班”线下课都雷打不动开讲,内容以识字、拼音为主,教学方式根据老人们的接受能力制定。 因材施教更有用 “开始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成年人需要扫盲。”陈萌薇说,学员们没能入学识字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人兄妹多,家庭条件差,小时候没钱上学;有的人在偏远山区,当地学校不多,对教育也不怎么重视;也有人因为自身身体、家庭等因素,错过了学习的机会。 互联网和手机普及后,不识字的老人们在微信群里发现了学习的窗口。陈萌薇说,这些学员的期待并不高,只要能学会拼音,认识简单、基础的汉字就可以了。 除了汉字,陈萌薇也教老人们简单的数学计算、音乐简谱,还会根据学员的意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在她的帮助下,每年都有不少学员从扫盲班顺利“毕业”,老人们的生活也因此改变。 曾有人问陈萌薇:翻来覆去就讲这些东西,不倦吗?陈萌薇不觉得,跟小孩相比,老年人的记忆力有所退化,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发音、语言表达,很多东西根深蒂固,学起来更困难。 记忆力不够,“重复”来凑。每次上课前,陈萌薇都要带大家复习上星期的课程,“这个星期教的,下个星期再来一遍,学过的内容要经常性地复习。” 除此之外,陈萌薇还发现,单纯的讲解对于没有一点文化底子的老人肯定听不下去,她为此又研究了一套“教学方法”。 一上课,陈萌薇先让老人把生字打上记号,以便课上重点学习,进行逐个书写和讲解。陈萌薇还把有关健康养生、家庭和谐和时事热点等知识也引进“扫盲班”,讲完课,还给老人们说说故事,讲讲发生在身边的事。 “一跟生活常识搭边,就听得进,而且也便于老人活学活用。”陈萌薇介绍,所有事例都是身边发生过的,或通俗易懂,为的是激发老人对学习的热情。 老了,也要活得精彩 教学十多年间,陈萌薇也看到了学员们的变化。有位50多岁的学员学会了认字,后来辞掉了工地的工作,进了家附近的超市上班,也有学员学会了拼音,识字也有了飞速进步,朋友发微信,10个字她能认出一半;还有学员,在家人外出时,自家小店也能独自出货、结账了。 “老了,我们也要活得精彩!”识字班的老人学东西并不快,个别老人还有健忘症,但陈萌薇依旧鼓励他们来上课。 66岁的退休职工傅近苹跟陈老师学习了10年,她深情地说:“岁数大了教过就忘,但陈老师很有耐心,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而且你能感受到她对学员的尊重。” 在陈萌薇的帮助下,傅近苹从原先半字不识到可以写一段话,再到熟练用手机发信息,她身上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喜。 “他们以前不敢和人讲话,怕被看不起,现在腰板也能挺直了,有人还得到了工作的机会。”陈萌薇说。 现如今,“扫盲班”已开办超1500课时,惠及老年群体500余人。除此之外,陈萌薇也注意到一些老人的具体需求,除了开设拼音和识字课,还增设手机课程。随着老人识字量的增多,陈萌薇还计划开设进阶课程,并适当增加读课文、读诗歌、学音乐等课程,不断丰富老年人的知识量。 “老师是不退休的。”这句话,陈萌薇常常提起。她说,来20人就教20人,来100人就教100人,每个学生,她都会尽全力教好。(来源:平阳县教育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