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一周前,60多所学校在温州市教育局汇报了各自在“未来教育”框架下的探索。这些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它们都是温州市首批“未来教育”窗口校种子单位。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温州就开始在市域内整体推进“未来教育”体系建设,并于2020年出台为期五年的行动方案。2021年,温州市教育局印发《温州市“未来教育”创新区、窗口校培育导引》(以下简称《导引》),进一步明确“未来教育”创新区、窗口校培育的重点方向和操作流程。“未来教育”窗口校培育包括未来校园空间的数智化、未来课程实施的校本化、未来课堂学习的个性化、未来教师(校长)发展的专业化、未来学生评价的立体化及未来学校治理的现代化等。
此后,温州市各县(市、区)学校聚焦《导引》开展自主项目的申报,经评审后,96所学校成为温州市第一批“未来教育”窗口校培育种子单位,鹿城区、瓯海区成为温州市第一批“未来教育”创新区种子单位。
“我们希望通过未来教育探索,一方面想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另一方面主动作为,激发区域教育的创新活力,为其他地方的教育改革提供新样本。”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说。
什么是未来教育?温州是怎样探索“未来教育”的?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校园建设未完成,学习场景泛在化
拥有超过120年办学历史的温州市广场路小学,近两年在加速改造校园空间。
林斤澜是中国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圣手”。他祖籍温州,小学时代就读于广场路小学。
2021年,林斤澜文学馆在广场路小学沧河校区落成。这所文学馆建在校门口,既属于学校,又向社会开放。
在林斤澜文学馆的楼上,是广场路小学与温州市少儿图书馆合作共建的图书馆。但不同于传统的书架摆满整间房、主要承担图书借阅功能的图书馆,这间图书馆更像一间时尚的书店。各个空间供学生阅读、讨论,墙面上的数字大屏,则可供学生展示、汇报。
除了林斤澜文学馆,以水声信号处理和声纳设计专家李启虎命名的李启虎声音博物馆,与贝螺收藏专家苏尧然共建的贝螺博物馆,也在广场路小学白鹿洲校区正式落成。而以数学家校友谷超豪命名的谷超豪阅读楼,和以作家校友命名的郑振铎纪念馆,也即将在广场校区和上陡门校区落成。
如果仅仅是场馆建设,还说明不了问题。记者发现,学校在建设每一个场馆时,都配备了相应的讨论、学习、分享空间。
“未来学生的学习已不局限在教室里,而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是泛在化的。因此,学校空间的所有改造,都在致力于打造无边界、全学习的立体场域。”广场路小学校长潘旸说。
广场路小学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温州关于未来学习场景建设的方向。《导引》中关于未来校园空间的指标中明确指出,未来校园空间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加强非教学空间、地下空间等区域开发,实现学校景观、阅读设施等开放、共融、共享。同时,要适应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课改需求,构筑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与混合学习相融合的校园新空间。
以林斤澜文学馆为例,文学馆建立后,广场路小学的师生围绕林斤澜的一生,开启了项目化学习。学生举办了项目化学习成果发布会,形成了著作《温州有意思》。
除了广场路小学,更多学校也在进行空间再造。比如浙江省瓯海中学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学习之岛、生活之岛和未来之岛,温州市第四幼儿园致力于将七都岛江山邑园区建设成“未来儿童玩学空间”……所有的空间改造,都指向让学生的学习场景无边界、泛在化。
离开广场路小学时,白鹿洲校区副校长刘璇指着校园中间的圆形下沉广场说:“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会变成一个剧场,学生在教学楼的楼道,都可以看表演。”
记者忽然意识到,就像电子产品通过不断更新迭代、让功能更强大一样,在温州,指向未来的校园建设,也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只要学生有需求,未来校园空间就在改造中。
科技加持,校园管理智慧化
温州市第八高级中学信息发展处教师马喆,坐在一台数字大屏前,手指点了几下鼠标,就轻松调出了最近一次高三学生英语的测试结果。从班级成绩对比、学业等级分布、试卷分析结果,到每道题哪些学生出现了失误、怎么失误的,所有数据一都目了然。
马喆告诉记者,与以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批改学生试卷相比,如今通过智慧平台,只需要花两分钟,就能把一个班级学生的试卷扫描完毕。与此同时,考试客观部分的成绩,就会同步出结果。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找到每个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点,继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推送同类测试题供学生练习。这个过程,就实现了精准的智慧教学。
但智慧教学不过是温州八高学校数据驾驶舱众多功能的其中一个。从2018年开始,温州八高就开始探索智慧校园建设,最终建成了包含智安校园、智育校园、智学校园、智联校园四个子场景的一站式服务平台。这一服务平台又涵盖了智慧教务、精准教学管理、校园安全、德育行规、家校共育平台五大应用。
温州八高副校长曾书怀告诉记者,智慧校园建设为学校管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以往,学生请假凭纸质请假条,手续十分繁琐。但现在,学生只要在班级门口的电子班牌上发起申请,家长在手机端就会收到消息。家长通过后,班主任会收到通知,请假就完成了。
再比如,数据驾驶舱还可以收集学生的日常行为记录,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已纷纷入驻温州中小学校园,学校越来越有科技范儿。比如,针对基础教育阶段,温州已在全市推行“云阅卷”模式,同步建立温州“云阅卷”驾驶舱,实现了作业批改数字化、数据赋能课堂教学变革。在学前教育阶段,温州也在全市推广了“保、教、管”等三类数字工具,打造“云呵护、云慧玩、云管家”三大教育应用场景,简称“学前三朵云”。
曾书怀告诉记者,学校的数据驾驶舱建设主要还是从保护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因此,学校采集到的信息并不会与外界联网。而且,学生的任何一项数据,学校都设置了相应的查看权限,并不会轻易泄露。
突破学科边界,学习个性化
温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校区的一面墙上贴满了海报,有的画着各种餐具及它们的名字,有的画着“炒、炸、烤”等各种食物的做法。而另一面墙上,则是关于椅子设计与椅子修复的海报。
初看之下,很多人都会以为这两面墙是关于烹饪和艺术设计的展览。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学习项目——汉字课的两项任务。
温州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吴怡超告诉记者,最初因为要上一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她把选点放在了汉字上。但没想到,项目越做越大,越来越丰富,竟持续了一学年,形成了由七项任务组成的任务群,包括藏在姓名中的汉字意蕴、汉字的前世今生、汉字里的中国味道、互联网+时代的古今对话……
吴怡超告诉记者,这样的学习不局限在课堂,学生势必要很多人一起合作,分工进行策划、设计、查资料、绘制等,不同学科、不同学习方式自然就融入其中了。
温州市实验中学的项目化学习,代表了温州未来教育的另一个探索方向——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无论是建设未来学校、变革未来课堂,还是培养未来教师,最终的指向,都是培养未来学生。
未来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温州提出了五大指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审辨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学习。
而在温州市实验中学校长黄慧看来,未来学生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学会学习。
而无论怎样定义未来学生,都需要找到相应的路径,温州找到的路径,是项目化学习。《指引》在未来课堂这一指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开展项目化学习,基于学科融合开展跨界学习,基于泛在资源开展无边界学习。
因此,在温州的中小学,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的项目化学习。比如温州八中的“新校舍文化标志物的方案设计”,温州市绣山中学的“未来节能房窗体的设计”,道尔顿小学的“健康处方生成器”……
2021年,温州市教育局与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签约,成为全国五个“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化学习”区域整体改革试验区之一,并正式发布《温州市中小学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项目化学习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或实施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学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担当态度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徐海龙在肯定项目化学习价值的同时也指出,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依然是一个痛点,因为让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拥抱新的学教方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增强教师跨学科教学、综合创新、新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等能力,依旧是未来教师发展十分重要的一环。
采访过程中,记者透过一个个窗口,似乎窥见了未来教育的模样,但也有一个困惑始终萦绕于心:明明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教育,何以被称作是未来教育?
温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吴永远的回答解除了记者的疑惑,他说:“未来教育,不是悬停在未来某处的乌托邦,而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每一个超越性的教育变革。作为现在进行时的未来教育,是动态生成、创新叠加、没
有终点的探索之旅,永远在路上。”(来源:中国教育报第3版 记者 赵彩侠 202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