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辅助
 
教科研动态
您的位置:
> ... > 教科研动态
教科研动态
2023年八月份温州市中小学“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来自:温州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23-09-18 09:47:19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温州市“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征集的通知》要求,经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市局直属有关学校组织推荐、专家组遴选等程序,现确定10项案例为2023年八月份温州市中小学“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2023年八月份温州市中小学“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名单

学校

案例名称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三导一线:“双减”深化背景下项目化学习区域推进路径

温州市实验小学

六新学规:指向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

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全阅读:构建区域初中素养作业新样态

龙湾区上庄小学

葵花籽币:助力学生社会化体验的实践

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

百岛课程群:“双减”下区域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推进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推进的乐清行动

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

“慧美育”:借助智能云平台支持音乐课外学习的区域实践

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

四位一体:构建区域项目学习教研新生态的平阳行动

平阳县鳌江镇第四中学

评价牵引●“双线”并进:城镇初中科学项目作业迭代设计

龙港市爱敬小学

云梯悦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新样式

 

 

温州市鹿城区教育研究院

三导一线:“双减”深化背景下项目化学习区域推进路径

 

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双减”政策,鹿城区在创客教育、STEAM教育基础上,以项目化学习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力求实现“减负提质”。2022年,发布《鹿城区中小学(幼儿园)指向“未来教育”的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2022-2024 年)》,做好区域推进的三节规划;针对区域、学校和教师在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探索出“三导一线”式深入实施项目化学习的推进路径。

“三导”:一主题导向。区域层面,以主题为导向,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以推进会为抓手引领区域项目化学习实践的关键方向。二样态导向。学校层面,以样态为导向,“先富带动后富”,以四“面”三“察”系列活动为抓手引导学校先后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项目化学习示范校。三任务导向。教师层面,以任务为导向,“咬定任务不放松,对标要求不懈怠”,以“四个一”任务为抓手驱动种子教师团队成长为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兼研究者。

“一线”:通过不同角度的过程评价线促进项目化学习纳入学校日常管理、走近教师寻常教学、融入学生点滴生活之中,持续推进面向未来的教育教学改革。

 

温州市实验小学

六新学规:指向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

 

温州市实验小学从重构“学规”为切入点,提出六新学规,即学会倾听、学会整理、学会表达、学会质疑、学会自学和学会合作,并探索如何通过落实“六新学规”,培养学生学习素养,消除课堂上表面学习和虚假学习的现象,让课堂提质增效,真正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首先,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制定了低、中、高不同学段每项学规的标准,其标准内容对学习行为、品质、能力等呈现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接着,学校采取不同的策略落实学规:1、不同学习场景以不同载体落实“六新学规”;2、针对不同学规,运用不同的落实方法,如教给孩子思维导图、树状图、大括号等方法梳理单元知识,落实整理学规;3、同一学规,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落实方法,如落实自学,语文方法是读、圈、标、划、提,而数学是标出书上的重点和疑问的地方,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4、同一学规,不同学段根据学生特点培养不同的重点;5、运用三种课型“扶着走”、“半扶半放”和“放着走”等落实六新学规。最后,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到落实“六新学规”的活动中,学校形成“六新学规”的评价机制,为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落实“六新学规”过程中,从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开始,逐步掌握方法和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逐步内化为学生学习素养。

 

 

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全阅读:构建区域初中素养作业新样态

 

针对区域初中师生阅读现状:学生阅读素养结构性缺失、教师阅读视野专业性受限、阅读评价机制功能性短缺等问题,提出基于区域视野的一些做法,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在两年实践中,“全阅读”素养作业行动以“全程设计、全科渗透、全员投入”为实践准则,以区域统筹,统一顶层设计;学校协同,开展一致行动,来促成“区校联动,实现全程深阅读”。在学生层面,通过推行基于素养发展全学科的“爱阅读·乐探究·善表达”等展评活动;在教师层面,常态实行基于专业发展、精神需求的阅读、实践与交流等校、区活动,来实践“五科并进,践行全科广阅读”。同时,优化阅读环境,营造阅读氛围;融创阅读活动,培育阅读自觉;完善阅读评价,保障阅读持续,来确保“读评互促,保障全员爱阅读”。“全阅读”素养作业与区域“品质教育,学在龙湾”的教育目标不谋而合。两年以来,“全阅读”素养作业行动在“双减”背景下落实到面,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赋能教师专业能力,实现教学质量增值贡献着“阅读”力量。

  

龙湾区上庄小学

葵花籽币:助力学生社会化体验的实践

 

此案例是在当下小学生表现性评价存在评价标准机械指向教育目标;评价过程不注重主体性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过于简化的问题下展开研究的。

此案例的特色做法与经验有:一是系统建构,形成了“葵花籽币”评价体系:即一个中心,以“用葵花籽币系统唤醒自我”为中心。二分男女,坚持标准设计男女有别。三大指向,评价指向行为、学业、劳动及岗位三个维度价值。四道系统,校园虚拟币的获取渠道、存储渠道、消耗渠道和辅助渠道;二是模拟薪酬,建立了“六工资制”校币产出渠道,分别有:见面工资(入学礼金)、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学力工资、竞赛工资、提成工资;三是接轨社会,建立向阳花小镇“全”流通机制。通过契约式的游戏化处罚、随心所愿的商店换购、其乐无穷的校园集市、月度开放的跳蚤市场、高阶品质的课程超市、拍卖会及隆重的小镇节日活动进行流通;四是成长银行,构建学生成长“储蓄体系”。借助班级优化大师平台,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实现存储、信贷和兑换功能的一个虚拟银行系统。

此案例研究的成效与社会影响有: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搭建了家校共育的有效载体;助推了学校经验性成果获好评。

  

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

百岛课程群:“双减”下区域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与推进

 

一、背景

课外服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散点式”课后服务课程缺少区校整体构思;“孤立式”课后服务课程缺乏特色亮点共享;“围墙式”课后服务课程设置忽视成长需要。

二、特色做法与经验

1.“架桥连岛”区校一体:顶层设计,整体规划,赋能课程优化。

做好全区课后服务课程的整体规划,构建“1+2+X”模式,保证区域共性要求,为各校留出自主发展特色空间。

2.“海上花园”区校实践:优秀案例,共建共享,赋能儿童成长。

(1)提升每一位海岛儿童的学习品质——“1”的内核迭代

“1”在顶层设计时界定为一校一课后服务课程,实践中,各校对“1”的内核进行外延,促使课后服务更有抓手推进。

(2)“校内+校外”的空间重构——“2”的在地实践

“2”在顶层设计界定为教师和场地“校内+校外”,但在地如何实施,各校课后服务结合学校在地资源进行了实践探索,助力课后服务再升级、服务质量再提升。

(3)儿童+海岛+实践的多元化、分层化体验——“X”的特色外延

“X”在顶层设计界定为各校建立基于区域、家长、学生需要的课外服务课程群,各校对于课外服务课程群整体构建大同小异,但在具体实施中更加重视校本特色化。

三、实践成效

课后服务在持续做加法,课外服务课程做到“一校优品、全区推广、共建共享”,建立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实现了教育的收获。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双减”背景下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整推进的乐清行动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利用“双减”政策带来的契机,针对劳动教育实施现状,采取四种创新途径,将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整推进,促进区域“双减”工作开展,助力劳动课程常态实施。

1. 培训融合,打造专兼结合的三级教师队伍——引领“双减”落地

开设融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劳动教育学识培训,以综合实践活动骨干教师为力量,带动劳动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建议学校建立“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师三级配备设置”,明确各级教师任务,保障课程正常实施。

2. 内容统筹,构建素养导向的二级项目框架——助力“双减”增质

融合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打造二级劳动内容框架,做好基础项目的区域推荐和创新项目的校本实施,助力学校做好劳动课程资源开发。

3. 方式整合,提炼前延后置的基本指导策略——提升“双减”实效

提炼“前延后拓”指导策略,让学生的劳动实践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延伸和拓展,伴随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经历劳动素养的养成。

4. 评价交融,采用多维跟进的综合质量监测——突破“双减”障碍

自2021年第二学期开始,乐清市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进入到中小学阶段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范畴。融合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项目,精心设计评价内容,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

 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

“慧美育”:借助智能云平台支持音乐课外学习的区域实践

在“双减”背景下,基于满足课后服务多样化的需求,《“慧美育”:借助网络平台支持音乐课外学习的区域实践》应运而生。

第一,开发“拓印微课程”栏目,促进学生成长“个性化”。顺应课后服务的需求,“慧美育”平台开发了学生颇受欢迎的“拓音微课程”课后服务栏目,此栏目包括体验型“乐器小超市”、赏作型“京剧大舞台”、创玩型“创意音乐坊”三个系列,全方面调动学生的听、唱、奏、动、演、创等感官,力求多觉联动、融合表现、课程功能突出好用与实用。

第二,启动一站式专递服务,实现师生操作“专业化”。为满足学校在课后托管时间组建合唱队的需要,“慧美育”平台专门设立“合唱排练”模块,为非专业的合唱老师提供全方位服务。“慧美育”平台利用其所包含的“专递课堂”模式,助力温州“空中飞课”的开展,使用科技手段让农村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美育教育资源。

第三,建设大数据联动机制,健全评价管理“数智化”。为解决评价可有可无,评价记录难的问题,“慧美育”平台通过创新智能化评价测评模式,开展即时性、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精准测评,形成课后服务的艺术素质数据云成长档案袋。

  

 

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

四位一体:构建区域项目学习教研新生态的平阳行动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的修订与中小学教育教学评价转向,课堂学教方式变革迫在眉睫。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聚焦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以“学科项目化学习研究”为引擎,聚焦项目学习与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开展项目学习资源开发、项目学习样态建设、项目学习导师培育、项目学习空间打造四大行动。

实践以来,平阳县以“项目学习种子校”为抓手,以“项目学习种子教师”为中坚力量,聚焦项目学习研究的关键性问题,开展协同研究,具体行动路径如下:首先融入管理,动态建设项目学习种子学校,开展问诊调研,聚焦学校亮点与不足;第二融入学科,协同开展项目学习教研,实施项目模仿与平移,开展项目课堂教学实践,开展项目学习团队赛研;第三融入培训,构建“学友工作坊”,靶向培育项目学习骨干教师;第四融入评价,以评促研,撬动项目学习研究引擎,及时推广项目学习研究成果。

历时两年,平阳县建立了“教、学、研、评”四位一体的区域项目学习教学教研生态圈,立项了23项市级以上课堂变革项目与各类课题,为区域项目化学习整体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征集评审了566份项目学习案例,让项目化学习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新常态。

  

 

平阳县鳌江镇第四中学

评价牵引·“双线”并进:城镇初中科学项目作业迭代设计

 

科学项目作业是落实作业减负,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针对已实施的科学项目作业存在“作业目标定位模糊、作业任务脱离学科学习、作业评价浅表形式”等痛点问题,鳌江四中选择嵌入表现性评价牵引科学项目作业“目标、任务、量规”迭代设计,推进科学项目作业高质量实施。历时多年,学校凝练形成了精准设定科学项目作业目标的路径,即立足课程标准,高度关联核心概念,分解核心概念提取匹配项目的重要概念,依据“主体+行为动词+学习表现”框架表述目标;提炼了“双线”并进项目作业设计新样式,紧密融合课堂学习,秉持“项目实施”和“学科学习”齐头并进原则设计任务,指向“做成事”和“概念理解”;明确了具象目标的量规开发路径:先行设计——嵌入全程指示项目作业进程;匹配类型——根据作业任务特点选择量规类型;确定维度——目标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评价要素;“外显思维——指向知识能力的可视化表达”;“提供范例——指引努力的方向”。

科学项目作业的高质量实施,引领鳌江四中学子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卷入持续探究和实践,在创造中学习,在评价中成长。

 龙港市爱敬小学

云梯悦读:小学生自主阅读的新样式

“双减”政策背景下,面对青少年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被动的常态,龙港市爱敬小学将整本书阅读与课后托管有机融合,从“团队”“资源”“宣传”三方面系统打造“在阅读中,发现世界”的三级云梯,以此落实“双减”。

(一)团队云梯——悦读行动融入泛在意识

阅读活动的开展和深度体验离不开同伴的互助,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和前期的准备。为了保证阅读课后服务的顺利实施与正常开展,学校依托“农村小班化”的组队优势,打造合作团队,最大程度优化阅读课后托管的开展工作,让阅读合作变成一种习惯。

(二)资源云梯——悦读指导圈定素养导向

学生阅读作业的体验活动,是对原著阅读积累、内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的过程,但由于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习惯等方面尚处于生长阶段,还未完善,自主阅读往往具有片面性、浅层性,学校立足核心素养,重点研读整本书,合力设计整本书阅读操作手册,形成阅读资源梯。

(三)宣传云梯——悦读平台锚定多维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进丰富阅读手册内容;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活动不足进行自我改进。评价内容倡导量化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同伴,多主体的评价,对其实践成果作出最优化评价。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温州瑞星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址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