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8003015005/2023-00230 | ||
组配分类 | 其他文件 | 发布机构 | 温州市教育局 |
成文日期 | 2023-08-2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温教高〔2023〕130号 | 有效性 | 有效 |
各县(市、区)教育局(社会事业局)、发改局、人力社保局,在温各高校:
为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落实《温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温政办发〔2023〕32号)和温州加快建设全球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相关要求,切实加强产教紧密融合的新型平台建设,着力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经研究,决定开展温州市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申报和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对象
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申报。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管委会)统筹研究申报工作,并明确联合体的牵头单位(包括牵头高职院校、牵头企业等),申报材料由牵头高职院校提交(前期,市教育局已明确产业园区和牵头学校)。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行业领域为基础申报。共同体由一家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合一所普通高校、一所职业学校(含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院校,下同)牵头建设。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分布和教育资源布局,跨区域广泛吸收相关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单位参与建设,申报材料由牵头职业学校提交。
二、条件要求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
1.产业支撑有力。联合体依托的产业园区应紧密围绕温州“5+5+N”产业需求,在电气、鞋业、泵阀、汽车零部件、服装等传统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主导产业领域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对接平台,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2.教育资源富集。联合体教育资源丰富优质,涵盖普通本科高校、职业学校。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管委会)、牵头学校(原则上为高职院校或温州技师学院)、牵头企业要积极搭建联合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产业学院,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
3.机制体制完善。各联合体要成立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达到产权明晰、组织完备、机制健全,实体化高效运行。各属地教育部门要会同发改、人社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支持联合体建设工作。
4.育人特色鲜明。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人关键环节,并取得显著成效。协同推进中国特色学徒制,共同实施现场工程师、技师人才培养。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在联合体内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推动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开展“3+4”人才培养。
5.服务产业高效。联合体应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制定培训规划,统筹各成员单位的培训资源和需求,联合体内院校积极承接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
6.保障条件到位。属地政府和产业园区要加大财政经费支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支持职业教育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明确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建立完善评价体制,对优秀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技术技能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1.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共同体要建立领导小组(理事会或董事会),商定建设方案,明确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召开成立大会,审议通过共同体章程。要建立规范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等,明晰责权分配,保障各方权益。要配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兼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2.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共同体要组建工作专班,通过政策研究、调查问卷、走访调研、大数据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研,及时完成行业发展分析报告、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行业人才供需清单、技术供需清单的编制与发布,指导相关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作,促进产教供需高效对接。(报告和清单模板可到https://zj.chinaafse.cn/c/2023-07-29/1870.shtml下载)
3.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同体要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置于首要位置,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的要求,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实施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共同体内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共同体内企业招工要向共同体内学校倾斜,加大实习和就业岗位供给。共同体内学校要开放培训机构和继续教育机构,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支持共同体内普通高校招收具有工作经历的共同体内职业学校毕业生和企业一线优秀职工,攻读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升学历层次。
4.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体要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校企联合打造科研攻关团队,深入生产一线,瞄准产业需求,调研征集企业实际面临的生产性和技术性难题,校企系统解决问题。支持职业学校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中发挥“中试车间”的作用。共同体建设单位要加大经费投入,共建技术创新中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等,产出一批前沿领域的创新成果,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提升服务水平。
5.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共同体要组建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对标产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结合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和技术攻关实际,将产业应用的工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跟踪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标准,研制优质教学装备并推广应用。
6.强化支持保障力度。共同体各建设单位要制定支持共同体建设的专项政策,保障和促进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内企业要发挥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把共同体工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共同体内学校要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共同体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组织实施
(一)推荐申报。各地要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单位,组织开展申报工作并填写《温州市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荐书》(见附件1)。每所学校可牵头组建不超过两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请牵头职业学校填写《温州市首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荐书》(见附件2)。
(二)评选程序。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人社局组织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遴选,符合建设条件的,由三部门统筹确定立项建设项目,正式公布实施。
(三)项目管理。为鼓励学校、企业等积极参与联合体、共同体申报和建设工作,自项目立项之日起,参与的高校、职业学校、行业、企业在相关产教融合项目申报时予以政策倾斜支持;企业在申报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等项目时予以优先支持。
四、其他要求
请牵头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高职院校或温州技师学院于2023年8月31日前将推荐书连同《章程》、成员名单、校企共建协议书、技术服务合同等必要支撑材料电子版发至邮箱:wzgaoxiao@163.com;牵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职业学校将推荐书连同必要支撑材料电子版于9月25日前发送至上述邮箱。相关纸质版材料一式5份,同步寄送到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市府路490号)。联系人:钱正明;电话:0577-88630080。
附件:1.温州市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推荐书
2.温州市首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荐书
温州市教育局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8月23日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