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温州市“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征集的通知》要求,经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市局直属有关学校组织推荐、专家组遴选等程序,现确定10项案例为2023年九月份温州市中小学“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2023年九月份温州市中小学“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名单 学校 | 案例名称 | 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 | 创享五育融合空间,提升新居民子女课后服务品质 | 龙湾区第一小学 | 协·同:“136”家校社育人新生态 | 瓯海区潘桥第二小学 | 行知创:构筑基于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新样态 | 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 | “菜单式”:“双减”下小学科学假期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 N+3+3:表现性评价指向下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区域推进实践 | 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 | 区域推进小学作业“四化”变革的创新实践 | 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 | “三位一体”:假期项目化作业的创新实践研究 | 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 革故携鼎新共进 减负与提质并行——基于生长式研训模式的项目化学习赋能“双减”区域实践 | 文成县珊溪中学 | 标准化·分层化·可视化:农村中学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 文成县黄坦镇培头民族小学 | 项目化·儿童化:畲族风情儿童博物馆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
温州市第三十九中学 创享五育融合空间,提升新居民子女课后服务品质 作为鹿城区唯一公办的新居民子女初中,针对课后服务存在着的挑战:学习场地空间受限,课程与资源匮乏,社会组织参与少等问题,提出了创享五育融合空间,提升新居民子女的课后服务品质的一些做法。 一、搭建“五育融合空间”课后服务育人课程体系 以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为核心目标,融合校内外场域空间,架构“五育融合空间”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促进新居民子女全面而具有个性的素养发展。 二、打造“五育融合空间”课后服务育人协作路径 1.多元规划,塑造校内五育融合空间。在有限的学校场域内为学生创造了多元化的空间,实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融合。 2.因地制宜,创建“1+X”校外五育融合空间。以学校为中心“1”,向周边辐射,与社会组织构建起一个以学校、社会“共谋共享共建”为样态的五育融合学习空间。对接社区、温州道德馆——悟德育之美。相约城市书房、亚运会场——悦智育之慧,乐体育之韵。携手杨府山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品美育之雅,享劳育之果 三、构建“五育融合空间”课后服务育人评价系统 聚焦育人目标,借助大数据平台有效整合各类评价手段,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成为有大爱、会感恩、负责任的“五育少年”,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龙湾区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协·同:“136”家校社育人新生态 学校以“善学敢为,行健致远”为办学理念,构建“协·同:‘136’家校社育人新生态”。“1”是指一门“3+n”协同育人课程,它的设置不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畴,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体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社会教育为辅助,以自我教育为根本。“3”,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教育协同体,整合教育资源,三方联动;“6”指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 学校立足国家课程,整合家长和社会资源从学生视角出发整体开发了“3+n”协同育人课程。作为补充和拓展学校“行健课程”的“隐形翅膀”,“3+n”协同育人课程为学校引入家长和社会带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让家长和社会资源不断升级,从而实现家校社联动、打破时空限制、创新学习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学生5C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课堂”到“课程”再到“课程化”的提升,着力培养具有自主健康、责任担当的行健娃。 在“3+n”协同育人课程中主体不再是孩子,实施过程中的“人”都可以加入其中,包括老师、家长、社会志愿者、社会专业人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育人课程的“老师”,每个人也可能变成“学生”,学校也就成了未来的“学习中心”,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 
瓯海区潘桥第二小学 行知创:构筑基于乡村学校的课后服务新样态 瓯海区潘桥第二小学为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基于乡村学校实际,首先通过独创课后服务“行知创”三段模式,即第一时段,即前35分钟(15:05-15:40)为学生最喜欢的“文体”时光,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第二时段,即1小时(15:55-17:00)为学生最高效的“作业”时间。第三时段,课后服务的特别时段,即15分钟(15:40-15:55)为学校最安静的“创意”时间。每天下午课后托管前15分钟为写字时“刻”。在课后服务结束的前5分钟(17:00-17:05),全校安排整理时光,确保“双减”要求落地见效。 其次,通过对原有课后服务课程的持续探索与内容的不断锤炼,注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指向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在地教育资源,建构“行知创”课程,实现课后多样态展示。再次,通过全校学生背“小先生学术袋”代替书包,倒逼教师落实作业改革行动,设计“行知创”作业,实现课后作业多样式。 最后,学校推进“行知创”共育,争取社会支持,建立“家校联系带”,多部门联动,确保师生上下学安全,联动周边在地资源,实现整合,家校共育,多渠道拓展,实现课后家校社共振。 
洞头区教师发展中心 “菜单式”:“双减”下小学科学假期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目前,学生假期作业缺乏创新和个性化,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假期作业上交后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假期作业最后成了糊涂账。 “双减”背景下的假期作业的“痛点”,促使洞头区小学科学探索“菜单式”作业选择模式。“菜单式”假期作业似于创设“学习超市”,借鉴超市物品丰富、分类分区、方便选择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权。作业模式有6种,学生自由选择3至4种。 方案设计型作业,如让学生设计年夜饭的食谱,以培养他们对均衡膳食原则的理解;观察探索型作业,如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提出与科学相关的问题与猜想并进行探索;动手操作型作业,如让学生设计制作创意种子贴画,深化对种子结构的认知;社会实践型作业,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获取独特的体验;知识体验型作业,以整理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和巩固知识点,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主题记录型作业,以科学部落格(科学观察日志)为形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自主科学观察。 不同的假期作业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师生交流平台的建立,有效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反馈。 自主规划、自主管理的空间,拓宽学生视界,增效提质,学生的假期作业活化成假期“自主成长课程”。 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N+3+3:表现性评价指向下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区域推进实践 在新课程指向下,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积极探索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的表现性评价,以消除学生浅层阅读和阅读碎片化现象,解决传统评价难以有效评估学生素养的问题,同时赋能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双减”政策。这一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创造更具吸引力的阅读教育体验,培养核心素养,协助教师更好地应对教学挑战。 在实践中,通过“三探·四研·五享”的整本书阅读任务,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多样的展示方式,有助于学生从浅层学习逐渐过渡到深度学习,提高阅读效果。学生的积极投入与主动构建,共同建立基于学习进程的阅读表现性评价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形成积极的阅读体验。 在区域层面,采用了“三化教研”的独特教研模式,以适应不同情境并推动其在该区域的应用:以表现性评价的进阶为出发点,构建系列化的教研活动;以表现性评价的反馈为工具,实现教研的精细化;以表现性评价的比赛为导向,促进教研的常态化。两年以来,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整本书阅读表现性评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为教学质量的提升作出了贡献,为阅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 区域推进小学作业“四化”变革的创新实践 基于区域小学作业设计亟需迭代和升级、作业设计亟需审视和突围、作业内容亟需打破和创生的实际,设立作业变革实验校和创新工作室,通过两年实践,探索了区域作业设计的“四化”有效路径。一是“三学”实现课时作业“随堂化”,即借助预学单、导学单、检学(拓学)单,实现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学。二是“三联”深入周末作业“实践化”,即学科实践性作业联结方法迁移,劳动实践性作业联结生活体验,家国实践性作业联结传统文化。三是“三体”创生月作业“单元化”,即讲求单元整体,基于思维发展,精准追踪学习全貌;追求学习体验,基于丰盈素养,盘活单元内省外修;强化学科一体,基于五育融合,创新单元学习生长价值。四是“三基”探索假期作业“项目化”,强调学科项目要基于学科特点转化,活动项目要基于学习主题融合,跨学科项目要基于模型实践移植。 通过实践推进,实现了作业价值再厘清,从“育分”到“育人”;作业路径再发现,从“单一”到“多元”;作业研究再延展,从“个别”到“全体”。17人在2022年省“魅力寒假”设计中获奖,6篇作业论文在2023年省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3人在温州市首届“说作业”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瑞安市锦湖实验小学 三位一体:假期项目化作业的创新实践研究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假期项目化作业是作为作业改革的先行者,极具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我校立足以往关于假期作业的实践基础,组建以教研组为载体,汇聚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骨干教师,开展不同层面的假期项目化作业的设计、实施、修正,最终形成以“作业好玩,玩好作业”为核心,以“有趣、有效、有用”为三条基本原则的三位一体化的设计理念,进而根据预设的实施推进路径方案,逐步开展各项实践研究。经实践研究的深入,目前已构建出假期项目化作业的实施框架与操作模式,并且在校内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假期、不同活动中均已落地,得以喜人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收获。 
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革故鼎新共进 减负提质并行——永嘉县基于生长式研训模式的项目化学习赋能“双减”区域实践 为扎实高效地把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与新实践通过研训活动浸润至教师心里,在项目化学习理念的启发下,提出生长式研训模式(FGSM),以期提高研训实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师生减负。 生长式研训模式是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方法进行“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也是践行“研训即生长”的理念。在这个实践历程中,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课题研究形成生长式研训模式技术研究路线;借助名师工作室、依托省项目化学习资源众筹建设与深化研究平台。我们在校本培训和教师项目化学习常态化研修机制上做文章,利用示范校的优势,建立了项目化学习研究组,确保每位教师在专业的引领和指导下开展项目化学习教学活动。 初步实践成效明显,全县涌现出了丰富的项目实践案例,也催生了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创造。各校不断探索适合本校师生实际的项目化教与学的方式,建构起以素养为导向、以驱动性问题为生发、以合作探究为过程、以作品呈现为结果的教学范式。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基于学生发展素养的教学和提质减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文成县珊溪中学 标准化·分层化·可视化:农村中学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文成县珊溪中学以“办一所令珊溪人们满意的学校”为目标,面对教师层次差异与高质量作业需求、农村学生差异性与同质性作业、农村家庭教育缺失与作业实施管理乏力等矛盾点,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专业引领效应,进行差异性作业校本化研究与实践。 一是构建了高质量差异性作业标准。“育人为本、目标差异、难度差异、类型多样、方式差异、题量差异、时间差异和指导差异”等成为我校差异性作业的设计标尺,提高了教师作业-命题研究力。 二是形成了差异性作业分层设计策略。借鉴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将作业在难度差异上分为“记忆-理解”“综合-应用”与“探究-创新”等四个层级,优化了我校作业的质量。 三是丰富了差异性作业的形式。查找类、整理类、调查研究类、动手制作类等作业形式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满足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四是形成了差异性作业实施管理可视化策略。“三笔留痕”使作业过程可视化,三步纠错使订正过程可视化,三次展示是榜样作业可视化,三轮讲题使思维过程可视化,在一定层度上解决农村家庭作业监管缺失的问题。 文成县黄坦镇培头民族小学 项目化·儿童化:畲族风情儿童博物馆作业的设计与实践 文成县黄坦镇培头民族小学是一所别具畲族特色的寄宿小学。针对温州市提出的“城乡共学、教育共富”的理念,学校依托丰富的畲族在地资源,围绕“打造畲韵校园——游畲族风情儿童博物馆”的项目作业主题,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双减”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建成畲族体育、美食、工艺、歌舞四类三级场馆:畲族风情文化馆、畲韵校园展示馆、温州市云上儿童博物馆,分门别类,由小到大,开发场馆资源教育功能。 二是构建手册导学、情境探学、云上游学三种畲族风情作业活动模式,丰富作业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制订畲族风情儿童博物馆项目化研学支架:清晰可见的研学地图、答疑解惑的福娃文文、交流改进的互动平台,厚植地域文化。 四是创新畲族风情儿童博物馆项目化学习评价,如增值评价,学生在收到评价反馈后迭代设计出畲语猜猜等互动游戏,大受游客喜欢。 项目成果入选温州市首批云上乡村儿童博物馆,实现儿童博物馆儿童建,建好博物馆为儿童的美好愿景,为推动温州市城乡共学,创建乡村未来学校,共同追求教育共富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