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学生感受洞头诗歌之岛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诗词创作欲望,近日,洞头区半屏山学生综合实践学校联合洞头旅发公司、海陶美术馆,组织城关二小全校师生开展诗词研学活动,展开了一场古诗词与拓印相融的艺术盛宴。 
研学前,洞头实践学校特别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份研学单,让孩子们提前了解望海楼的历史、摘录自己对望海楼最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整个研学过程以“观山海—摘诗词—诵情感—创词句—拓经典”的线路串联起来,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研学兴趣。 登楼观山海,读诗学拓印 百岛一望,海放千帆。孩子们登上望海楼,学习了洞头耕海牧渔的文化,看到了洞头渔船的不同发展阶段,接触了海洋捕捞流动作业的生产方式,了解了洞头的七夕是孩子的成人节……登上观景廊,大家更是将洞头百岛、古城新景尽收眼底,忍不住发出阵阵感叹。走出望海楼,来到一旁的诗词碑廊中,孩子们观摩了许多书法碑帖,经城关二小副校长柯友谊的一番介绍,孩子们无不惊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艺人授你学拓印》课程中,同学们在拓印导师——洞头民俗文化专家王和坤老师的引领下,学习湿拓法,体验与拓印的第一次接触。孩子们好奇地围绕在王老师身旁,生怕漏掉什么关键信息。到了亲自拓印的时候,孩子们按照步骤小心翼翼地操作,小组之间的合作十分默契。王老师还到各个小组对孩子们进行手把手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拓印的乐趣。 

诵名家经典,品家国之情 做客望海楼,走进古诗长廊,在《诗人带你观山海》课程中,学生们在诗词导师——洞头区小学语文教研员余娟娟老师的带领下,探秘望海楼历史,观山海,吟诗词,感受诗词艺术的魅力。在余老师的陪伴下,孩子们通过诗词惊奇地发现:望海楼竟然藏着洞头1500余年的历史,也明白了它为何被誉为“气吞吴越三千里,名冠东南第一楼”。优秀学员401班张嘉华同学说:“通过今天余老师的讲解,我不仅学习了7首关于洞头的古诗,还知道作诗需要注意什么。”随后,他还分享了自己的自创诗:在洞头,诗就是岛,岛就是诗。 
“日暮云中君不至,高歌独有老龙听”,孩子们在这首最早以“望海楼”为题的诗中,品出了诗人对望海楼的心心念念;“海外桃源别有天,此间小住亦神仙”,在清代诗人王步霄的笔下,洞头有着藏不住的悠然和灵气;“不如看碧蓝的海浪,向鸟岛的日出深深鞠躬”,现代诗里同样难掩诗人对洞头的热爱之情……孩子们也跟着诗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洞头。 塑海泥之形,记最美的诗 至朴海陶趣相聚,茁然童心诗作起。下午在海陶美术馆进行《与“泥”有约,为你写诗》课程,孩子们揉海泥、擀泥板、刻诗歌……他们将自己所创的海岛诗词誊写到海泥上,展开了一场指尖与海泥的对话,将质朴、童趣、纯真的自创诗、词或画或写在海泥词板上,留下自己内心深处对大海波澜壮阔的感慨。一块块普通的海泥从此被赋予了诗的美感,歌的韵律。

据悉,洞头区半屏山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立足于洞头诗歌之岛的深厚文化底蕴,打造出一条富有海岛特色、充满海洋魅力的青少年诗词研学线路。从古诗词启蒙到现代诗词创作,从踏寻唐诗海之路到诗词吟诵展示,从寻诗词摘句到拓印、泥画的递进式展现,助力学生从诗词歌赋中修炼气质、凝练表达、陶冶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对诗路文化的活态传承、物化展示和精神升华中,不断擦亮孩子们的成长底色。(来源:洞头区教育局 图片由洞头区半屏山学生综合实践学校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