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教研职函〔2025〕137号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市局直属各中职学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深化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经研究,决定举行2025年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部署,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赛出高风格,赛出真水平,赛出基本功,充分发挥比赛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各地各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课程思政要求,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 二、比赛要求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3-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相关文件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契合层次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专业课程内容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 2.教学设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公共基础课根据学科特点选用恰当的教法学法;专业课程鼓励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 3.教学实施。落实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开展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推动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过程真实数据,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倡导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习实训应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选用教材,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数字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执行手机“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 4.教学评价。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 5.教学反思。深度思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在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培育数字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大先生”。 三、比赛分组及名额分配 比赛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组别。公共基础课程组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物理、化学、历史等公共必修课程。专业课程组为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21年修订)中规定的十九个专业大类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内容应为有关课程中不少于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组参赛内容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8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市局直属各中职学校组织选拔的基础上按参赛名额组成代表队参赛,具体名额见《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名额分配表》(附件1)。 四、参赛材料及要求 初赛材料包括:教案、教学实施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文档材料,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在校内场所录制教学展示视频并根据决赛通知要求提交。 1.文档材料 所有文档材料均要求规范、简明、完整、朴实,正文使用小四号字、1.5倍行距,禁用以装饰为目的的图片或照片,以PDF格式提交,每个文件大小不超过100M。每份材料以“作品名称+材料类型”的规则命名,如“作品名称-教案”“作品名称-教学实施报告”“作品名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品名称-课程标准”。 (1)教案。教学团队根据提交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或部颁课程标准实施方案),选取该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规定的教学内容,撰写实际使用的教案。教案应包括授课信息、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安排、课后反思等教学基本要素,要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前后衔接、规范完整、详略得当(其中课中教学活动安排占主要篇幅),体现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及时间分配,能够有效指导教学实施,课后对授课实效、改革创新、存在不足及改进设想进行客观深入反思。原则上每份教案的教学时长不超过2学时,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以及有场地设备特殊要求的实训教学内容可连续安排3-4学时。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的教案应符合真实项目、岗位实践教学实际。每次课的教案按序逐一标明序号,合并为一个文件提交。 (2)教学实施报告。教学团队针对本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撰写1份教学实施报告。报告应总结参赛内容的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效果、反思改进措施等方面情况,突出重点和特色,体现创新举措和具体成效,可用图表加以佐证。中文字符在5000字以内(文末注明正文“中文字符统计数”),插入的图表应有针对性、有效性,文字清晰可见,图表合计不超过12张,单张图表原则上不超过半页。 (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提交学校及时修订和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通知》(教职成〔2021〕2号)和《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有关要求制定或修订。公共基础课程组只需提交授课班级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4)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提交参赛班级教学实际使用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科学规范制定,明确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结构与内容、学生考核与评价、教学实施与保障、授课进程与安排等。公共基础课应执行教育部2020年印发的相应课程标准,参赛团队须提交执行部颁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对课标中未覆盖的部分(如基础模块的职场情境任务、拓展模块的具体内容、各模块的授课进程安排等)予以重点说明。在提交的课程标准(或实施方案)中,应另附参赛班级授课计划表(注明授课日期、学时)。 2.视频材料 教学团队成员按照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由团队负责人录制1学时(40-50分钟)课堂教学实录,团队其他教师各录制1段课堂教学片段(8-15分钟)。课堂教学应在实际教学场所,班级全体学生参加(能看到全班学生,实施分班教学需有说明)。课堂教学视频应呈现参赛内容相对独立完整、课程属性特质鲜明、反映团队成员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实况,鼓励学校、师生自行拍摄,杜绝摆拍和过度包装。1学时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15分钟以内教学片段文件大小不超过200M。课堂实录视频须采用单机方式全程连续录制,镜头可摇动,但不可移动,不得片面追求拍摄效果,不允许另行剪辑及配音,不加片头片尾、字幕注解。视频录制采用H.264/AVC编码格式压缩,动态比特率(码流)不低于1024Kbps,分辨率设定为1280*720,采用逐行扫描,帧速率为25帧/秒。音频采用AAC格式压缩,采样率48KHz,比特率(码流)128Kbps(恒定)。1学时视频文件以“教案序号+教案页码+第几学时”来命名,如“教案2-P5-第2学时”;教学片段文件以“教案序号+教案页码+教学环节名称”来命名,如“教案1-P12-情境导入环节”等。教案页码以教案PDF文件顶部显示的页码为准。 五、比赛办法 比赛采取先初评后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阶段,评委评审参赛材料,确定入围决赛的教学团队。决赛阶段,教学团队提交视频材料、介绍教学实施报告、回答评委提问。根据参赛作品材料评审、教学团队现场展示和答辩情况,确定比赛成绩。如因不可抗拒的因素影响,决赛内容及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六、成绩管理及省赛选拔 1.按比赛组别分别设奖。总获奖比例为60%,其中一等奖10%,二等奖20%,三等奖30%,省赛获奖的教学团队市赛不再设奖。 2.根据省赛名额和组别要求,从比赛成绩优秀者中遴选教师团队参加省赛。 七、参赛资格与报名方法 1.参赛资格 (1)比赛为团队赛,各参赛团队人数要求在3-4人之间。团队成员须为同一中职学校在职教师,不得跨校组队。团队所有成员教龄需在3年及以上,并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每位教师限报一个参赛作品。参赛团队结构合理,35岁以下(含)的教师不少于1人,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课程组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在50%以上。 (2)近2年已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教师不能报名参赛,学校不能以参赛过的公共基础课、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课程参加比赛。 (3)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 (4)教学团队成员所在学校近3年内实际开设了参赛的专业和课程,并有在校生。参赛作品的教学内容所属的专业须依规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学籍系统)备案。 (5)参赛材料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取消参赛资格,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涉及软件使用的,应保证为正版软件,鼓励使用国产软件。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大赛组委会拥有对参赛材料进行公益性共享、展示的权利。 (6)比赛采取匿名方式进行,参赛作品及比赛过程禁止出现地区、学校等信息。在评审过程中发现参赛作品泄露个人信息的,根据评分规则予以相应的扣分处理。 2.报名方法 (1)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市局直属各中职学校代表队设领队1人,负责本代表队的报名、组织及联络工作。 (2)比赛各阶段的时间设定如下:报名截止时间为4月10日(周四),初赛材料上传截止时间为4月18日(周五)。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3)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市局直属各中职学校于4月10日17:00之前,将选手报名汇总表(见附件2)发送至邮箱:284526790@qq.com,联系人:林老师,联系电话:13732021808。 (4)参赛选手要于4月18日之前将参赛作品上传至网络空间(网盘),共享时间设置为永久有效,确保报名汇总表中作品网址、账号、密码正确,点击超链接能下载。 (5)请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市局直属各中职学校按上述时间节点做好比赛报名和资格审核工作,逾期不予受理。 八、其他事项 1.各参赛团队报名后不得随意更换人员,如确有不可抗拒的原因,须以书面方式提请比赛组委会经同意后方可换人参赛。 2.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部门、市局直属各中职学校要常年统筹做好教学能力比赛备赛各项工作。 3.联系人:单老师,联系电话:13806685101 附件: 1.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名额分配表 2.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报名汇总表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2025年3月20日 关于举行2025年温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