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新桥第二小学的学生们在校外科学空间“潮学园”里进行车模训练;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来到瓯海区瞿溪第一小学,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瓯海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利用田野科研的方法在家庭实验室中开展研究……在温州市瓯海区,一场突破时间、空间、师资、学科等界限的全域科学教育新生态正在酝酿。
今年1月3日,瓯海召开无边界科学教育大会。这场大会的成果令人瞩目:瓯海区政府与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大学等7所高校签约合作,10个校外科普教育基地挂牌,一批在瓯海工作的“智囊专家”被聘为温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首席导师。“近年来,瓯海致力于推动无边界科学教育,整合家校社科学教育资源,建构全域、全时、全员、全科、全面的科学教育体系。”瓯海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宏说。
打造无边界空间
“油门!左转!”新桥二小六年级学生蒋宇涵熟练地操纵着手中的遥控器,眼睛紧紧盯着飞驰的模型越野车。在他脚下,是一片由原本空置的教学楼顶露台改造的车模训练场。这片小小的楼顶赛车场不仅帮助蒋宇涵捧回了温州市第九届中小学生车辆模型锦标赛冠军奖杯,更见证了这所科学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打破课堂边界、拓宽学习场景的精彩转变。
2024年上半年,瓯海出台了《新时代瓯海区中小学科学教育行动方案》,鼓励学校对普通教室、实验室开展基于技术的改造提升,建设复合型综合实验教学环境;利用学校走廊、阳台等闲置空间,以及校内农场打造科学实验探究的“金角银边”。
新桥二小校长唐亮深受启发。在瓯海区科学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学校专门设立了科学教室,购买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等作为教学设备,还设计了工程动力学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开展工程学研究;把原本空置的楼顶改成车模训练场,引入专业的车模比赛设备和高精度的计时系统,还建立了车模比赛校队;在楼梯间和走廊设置了“科学角落”,方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探究……一年下来,学校的科学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唐亮告诉记者,现在学生开展科学实验探究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固定课时,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实现了“处处能实验,时时能实验”的无边界学习场景。
在瓯海,像新桥二小这样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打造无边界科学教育空间的学校还有很多。走进温州市未来小学教育集团绿轴校区,AI机器人“小未”一边热情地打招呼,一边展示自己被聘任为瓯海区科学教育特别导师的聘书;在学校的“数字回廊”里,学生们通过“AI运动吧”“AI酷玩”等场景,随时随地感受AI的魅力。瓯海区梧田第一中学在建设梧悦STEAM实验空间的基础上,还和大疆公司合作设立了机甲教室,对选修相关课程的学生全天候开放……“这些校内科学实践区极大地拓宽了科学教育的场域,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瓯海区教育局义务教育科相关负责人陈晓芳透露,截至2024年年底,瓯海共创建和优化校园科普场馆128个。这些场馆通过学校农场、创新实验室等场域,推动科学教育向无边界拓展。
从学校主阵地走向社会大课堂
新学期伊始,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三(4)班学生冯元博无意间发现校长信箱里出现了一个鸟窝。好奇的他想了解如何保护鸟儿,于是通过学校的“真人图书馆”项目向全国知名鸟类生态学研究专家、温州大学教授柳劲松提出疑问。一周后,柳劲松来到学校,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解答了关于鸟类生活习性、繁殖行为和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原来这种鸟叫大山雀!希望以后能向柳教授请教更多的科学知识。”这场覆盖线上线下、跨越校内校外的“梦幻联动”无疑点燃了冯元博开展探究的热情。
瓯海汇集了1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7.5万人,科教氛围浓厚;同时拥有6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4张国家级制造业金名片,产业基础坚实。瓯海中小学开展无边界科学教育自然不会错过丰富的区域资源。
“科学教育离不开实践场域。只有突破传统校园的围墙,才能让科学教育更深刻。”陈宏说。从学校主阵地到社会大课堂,瓯海积极优化校外资源供给,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博物馆群等科学教育资源,以便更高效地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为此,瓯海利用在瓯高校优势,与高校科研场馆合作;为10个校外科普教育基地挂牌,让教育不再受空间限制;打造瓯海校外科学大课堂预约平台,为学生提供无边界科学实验场。
把中小学科学课堂搬进大学校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日,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五年级学生代表走进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学馆”研学课程。在大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实地参观了学校的动物标本展示馆、爬行动物实验室等,参与了叶脉书签制作活动,还精心制作了研学手册。校长潘照团表示,学校充分利用附近的大学城资源,设计了“大学馆”研学课程,让学生走进高校场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后生活。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大门。”
家庭实验室“接地气”
在瓯海区郭溪燎原小学六年级学生谢宇轩家的阳台上,摆着一个种植水稻的泡沫箱。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他发现泡沫箱里出现了一些与水稻相似的植物——稗草。于是,谢宇轩联合父母与科学教师展开了一场关于真假水稻的研究。在这次持续了5个月的研究中,他不仅学会了如何辨别稗草和水稻,还了解了杂草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他的研究成果获得了瓯海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谢宇轩的成长故事正是瓯海推进家庭实验室的典型样本。早在1994年,瓯海就有了家庭实验室的萌芽——学生在家做实验,将科学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家庭。家里的客厅、书房、阳台、厕所……只要有可利用的空间,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专属的小天地;几根吸管、一杯水、锅碗瓢盆,这些日常用品都可以作为实验器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化身实验员,全家总动员感受家庭实验的神奇。
“相比有时限的学校科学课,家庭实验室正是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最佳场所。”省特级教师、家庭实验室计划发起人陈耀认为,家庭实验室让每个学生走出教室,在家庭中进行深入研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拓展科学思维、收获成就感。随着家庭实验室全国协作学校共同体联盟总部落户瓯海,瓯海37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其中,其中有12所成为温州市家庭实验室基地学校。
此外,瓯海还利用社区资源,打造科学教育社区探究中心,让科学教育的触角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展无边界科学教育是补充当前学校科学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全面构建家校社政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有效探索。”娄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麻显春表示,社区探究中心打造完成之后,将依托社区和学校共同编制出有娄桥特色的无边界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探索和成长。(来源:浙江教育报 记者 邹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