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温州的阅读教育,中小学“爱阅读”行动已然是块响当当的招牌。从2013年起,“爱阅读”行动已经走过了11个春秋。在这条推动全民阅读的道路上,始终活跃着一个坚定的身影,他就是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曹鸿飞。从海岛教师到语文教研员,再到阅读推广人,曹鸿飞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最朴素的理想:“我想让孩子们多读一点书。”
曹鸿飞的身上有一种沉静的力量,笃定又平和。这大抵与他常年“泡”在书里有很大关系。1993年,曹鸿飞从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现为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在洞头霓屿岛上的一所小学任教,一待就是8年。
海岛学校地处偏远,教学资源本就匮乏,书籍成了这个年轻小伙与海岛之外的广阔世界连接的纽带。学校缺书,曹鸿飞每个假期都会跑到温州市区淘书,“大半工资都花在买书上了”。曹鸿飞始终坚信,教师自身的阅读积累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深度与广度,“如果我的课不能让学生们两眼发光,我是不敢走进课堂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曹鸿飞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学生阅读的时间被课业挤压,阅读的范围受到诸多限制,学生能够大量阅读的机会也有限。可他心里总是不甘,一心要上一堂理想的语文课。
内心一旦有了确定的锚点,便是扬帆起航的好时节。2002年,曹鸿飞带着一份语文教学新方案调至温州市实验小学,任教语文。机会来了。曹鸿飞以自己任教的班级为试验田,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课堂教学和活动设计4个维度出发,对语文课堂进行系统性的重构。他还给自己的班级定下“铁律”:每天坚持20分钟的书法练习,每周上一节写作课,两周进行一次阅读指导课,每月开展一次阅读交流,课外不布置作业,只有大量阅读和自由写作活动。
这条指向阅读的课改之路,恰如一场静默的革命,不事张扬却影响深远。两年后,曹鸿飞所带班级中有32名学生先后在各类刊物中发表作品,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了“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标。浙江省特级教师白莉莉鼓励道:“这样的语文教学实践值得在全市推广。”
2004年,29岁的曹鸿飞成了当时温州市最年轻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回头看,他发现过去多年的沉潜成了自己坚持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起点。在曹鸿飞的教育哲学中,阅读和写作始终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成为教研员后,他并未将自己封闭在理论的象牙塔中,而是选择与教研团队一起,深耕语文课堂,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程,目的就是“多腾出时间给学生们阅读”。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多读书。”曹鸿飞观察到,在过往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一本课本一统课堂”的“少慢差费”现象,课内读的少,接受阅读、零散阅读、孤立阅读严重,课外阅读又处于学生自发状态,“课内与课外阅读好比火车轨道上的两条铁轨,虽并列而行却相互独立”。他想做的就是将阅读融入课堂,让课堂成为阅读的主阵地。于是,一条课内外融合阅读的“第三路径”就此铺展开。
2011年,曹鸿飞带领教研团队投入到小学语文“1+X”联读教学的研究中。在这个教学图景里,“1”代表着课文、单元和任务,“X”则是与之相关联的联读素材,它们可以是同主题的文章、书目、音乐或绘画等。在曹鸿飞的设想里,“X”的取舍是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它的加入既能倒逼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精简教学环节,又能利用联读机制让阅读变得更有力量。
从2016年起,曹鸿飞与教研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利用节假日开发语文教材中的“X”资源。2021年,团队终于完成了“X”资源建设,构建了基于教材和课堂扩大阅读量的“课文+、单元+、任务+”阅读机制,开发的联读资源更是填补了这一领域的阅读空白,形成了单篇、群文、整本书和群书阅读模型。这项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曹鸿飞曾算过一笔“阅读账”:采用“1+X”联读教学模式后,学生们一个学期能多读80~100篇文章,课外阅读8~16本书。粗略算来,一名小学生可以在6年内多读1000多篇文章,课外联读200多本书。
对于语文教师而言,“1+X”联读教学更像是一份实用的教学指南,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温州市中通实验学校,教师朱海珠的案头常年摆放着她的“备课三件套”——语文课本、联读资源和课堂作业本。“教了几十年语文,带着学生在一篇篇课文里反复打转,可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依然有限。”朱海珠曾尝试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群文阅读等多种教学模式,但“由于缺乏深度联结,学生往往只会读‘这一篇’,换一篇文章又不会了”。
有了这份指南,朱海珠的课堂变得更加饱满。在教授老舍的《养花》时,她会让学生联读《北京的春节》《草原》《母鸡》等老舍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归纳老舍的语言风格。在她看来,这种整合式的阅读策略既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又能真正地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像朱海珠一样,在课堂上实践着这种“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模式。
这场由阅读带来的教育实践如同一股潜流,悄然滋润着温州当地乃至全国的小学语文课堂。从最初“上一堂学生喜欢的语文课”的朴素愿望,到如今“推动区域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宏大理想,这位教育行者依然奔走在教研一线,坚定地探索着语文教育的理想之路,那就是——让学生喜爱语文、热爱母语,让语文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来源:浙江教育报 记者 童抒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