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温州市未来乡村学校课程“在地化”与学习“素养化”研讨活动在瑞安市云周周苌小学举行。活动汇聚各县(市、区)教研部门分管领导、温州市未来乡村学校校长、骨干教师,温州市项目化学习“城乡共学”项目组种子教师等170余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施昌魏、首席研究员陈素平,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章晖等出席活动。 
施昌魏回顾了温州市乡村教育通过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推动乡村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跃升的主动作为:一是深耕乡土资源,构建“在地化”课程新体系,以“1+5”乡村特色课程群带动乡村学校形成新样态;二是聚焦素养落地,打造“素养化”学习新品牌,以“城乡共学”项目化学习推动课堂变革落地,并产出一系列研究成果;三是共享创新成果,绘就“未来乡村”教育新图景,期待高品质的“在地化”课程和素养化学习赋能每一所乡村学校,助推“城乡均优”,助力乡村振兴。 
章晖分享了瑞安在乡村学校建设中的三大举措:一是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二是通过多元办学模式、师资及激励机制优化提升教育质量,三是打造特色品牌课程,如PBL项目化学习,形成了一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案例。 活动中,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荣系统介绍关于《瑞安未来乡村学校课程“在地化”行动的区域探索》;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教科室主任游小央分享《项目赋能:构建乡村未来教育的平阳实践》。 瑞安市云周周苌小学赵达、瓯海区潘桥第二小学黄剑慧、乐清市大荆镇第六小学陈晓雯、永嘉县沙头镇中心小学胡碧碧等校长立足学校实践,分别分享了项目化学习+儿童哲学、劳动、美育、自然教育的学校样态创建经验,展示了“在地化”课程与“素养化”学习促进乡村学校从育人的顶层设计反思学校文化建设,系统性带动学校整体性变革。 各校立足乡土文化资源,通过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让课程学习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的转变。乐清市智仁乡小学鲍贤会、苍南县宜山镇第三小学吴志仲、温州市仰义第一小学陈忠、平阳县青街畲族乡中心小学金莉、瑞安市桐浦镇中心小学的张跃分别介绍学校开展课程建设与项目化学习案例打造的经验。瑞安市云周周苌小学金欧老师执教一节《小马再过河》儿童哲学展示课。 陈素平作《看见儿童自己的力量:项目化学习撬动乡村学校课程育人的探索》专题报告。一是理念改变、格局改变,以系统思维设计变革机制。温州市在区域层面统筹规划,以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作为核心议题,设计空间、课程、学习、教师、治理“全链条”机制,乡村学校建设从“小而优”走向“大未来”。二是课程改变、学校改变,以在地思维架构学校课程。以课程为乡村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支撑和突围重点,充分利用乡村在地资源,指向五育融合,突出课程育人,突破学科边界,构建“1+5”乡村特色课程新生态,形成“一校一品”课程样态。三是学习改变、学生改变,以原点思维共创未来课堂。锚定学习“素养化”,构建乡村项目化学习实践样态、“融合型”素养目标、“在地化”乡村项目化学习新群落,形成“校本化”乡村项目化学习育人样态。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室副主任凌华君作活动总结。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员潘迪妮作《学为中心:乡村学校特色课程与项目案例分析报告》。 此次研讨活动是对温州市未来乡村学校课程与学习板块成效的集中展示与深度研讨。下一步,温州市将继续探索乡村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助力未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区域教育“城乡均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