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第二批温州市“特设岗位”名教师34人名单出炉。根据安排,这批教师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前往对应的偏远学校任教。
骨干教师从城市向乡村流动,一直是难题。如何鼓励城市教师主动向乡村“下沉”?温州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22年3月,温州首次推出名师“特设岗位”,将名师岗位固定设在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中。截至目前,首批教师已经完成任教,第二批教师即将赴任。
“特设岗位”名教师机制,有何不同?又是如何让教师从被动选派变主动担当?记者走进温州市教育局及“特设岗位”学校一探究竟。
特设岗位,有何不同?
一晃离开老家已25年,45岁的洞头教师黄凤霞这些天很是激动,因为今年秋季开学,她就能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任教了。
黄凤霞的老家在海岛洞头的霓屿街道,这是洞头区本岛外的一个偏远街道,刚刚毕业时黄凤霞就在霓屿任教。随着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黄凤霞被调到洞头区头部学校实验小学当老师,并成了学校的数学教研组组长。
“这些年每当回到霓屿,就听说学生少了,学校撤并了,现在只剩下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就在心里念想着能不能回老家任教,为留下来读书的孩子们做点什么。”黄凤霞说,今年初,当看到第二批温州市“特设岗位”名教师发布需求清单,霓屿滨海学校恰好需要数学老师时,她主动报了名。
和普通教师交流政策不同的是,“特设岗位”名教师政策是温州将名教师设置在特定偏远学校特别需要的学科岗位上,相当于精准引才。偏远学校自然受益良多,但为什么对骨干教师的吸引力很大?
据介绍,温州自2004年开始评市名教师,每三年评选一次,至今已经第八届,全市10万教师中在岗市名教师只有300多位。能够成为名师,既是荣誉,也有实际的奖励,更能搭建平台让老师建立名师工作室起到带动一片的作用。
这些天,黄凤霞已经开始着手整理教研成果。这些年她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积累了许多教研教学经验,“新学校只有5名数学教师,都非常年轻,我已经做好准备带大家大干一场。”黄凤霞对未来充满期待。
根据规定,报名成为特设岗位名教师的,教师须将人事关系随迁到“特设岗位”学校任教3年,其间享受领军教师年度贡献奖待遇,离开“特设岗位”学校,取消荣誉和考核奖。此外,该教师若在“特设岗位”学校连续任教9年,且领军教师考核结果良好及以上的,可直接认定“温州市名教师”荣誉。 这些政策内容对像黄凤霞一样的教师来说,让他们到乡村执教有了收入的保障、荣誉的收获和成长的舞台。
首批教师,现状如何?
三年前首批下沉的16名温州市“特设岗位”名教师已在乡村学校工作3年。
潘力行是温州首批“特设岗位”名师之一。这个学期,她带六年级学生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并且对本学期的整本书阅读课程进行评估。
3年前,她从温州市区学校来到龙港市第九小学任教,当地30余名语文教师加入她的名师工作室。初到龙港,潘力行发现农村学生大多是碎片化阅读,学校也没有整本书阅读课程体系,于是她牵头启动针对农村小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究。“3年下来,学生主动阅读意愿提高,老师们开设整本书阅读课程也初步形成体系,实现了预期目标。”潘力行说。
实现下沉一个、培养一批、激活一片的背后,教师们也体会到了“特设岗位”与其他交流下沉方式的不同。
首批“特设岗位”名师、正高级教师罗朝阳过去一直在乡村设帮扶工作室,但每月一次的教研交流,实际带动力有限。乡村学校仍存在课研范式不成形、课程不精准等问题,低频次、不深入的交流难以带去根本性改变。 为此,她申请成为“特设岗位”名师,从苍南县灵溪镇调任桥墩镇第一中学数学老师,并任副校长。近三年时间里,她通过立项省级作业研究规划共富课题《数智赋能 定位错因》,打造“乐享”课堂和“心中有数”作业公众号,从本校试点到全区域推广,帮助桥墩镇片区的学校从课题、课程、课堂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老师们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这里”,罗朝阳说,三年“特设岗位”工作结束,但她克服困难,选择继续留下来,带领老师们继续奋斗。
同样成为“特设岗位”名师的陈肖慧,从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来到钱库三小任副校长、数学老师。学校10名新教师跟岗学习,她将跟岗情况写成教育周记,定期提供给教师学习复盘。此外,还组建团队,对片区内的60多名教师进行教研指导。
“从评估结果来看,这些教师带动乡村校及周边片区的学科教研成效较为显著。”温州市教育局人事处处长刘添梁表示。
“不仅带着我们磨课,还让我们尝试申报教学课题,感觉在成长的路上有人‘扶’了自己一把。”马站一中的英语教师黄茜茜感叹。她说的“扶一把”的人是3年前从苍南县城前往马站一中任职的肖茜。她带着本校教师,与周边6所乡村学校建立联合教研团,团队课程被制作成200件共享资源供全县教师使用。
首批“特设岗位”名师不仅仅带动了乡村学校的学科教研,同时做出表率,让更多城市教师主动报名参加该岗位。“和3年前相比,第二批‘特设岗位’报名更加积极,报名人数翻了一番。”刘添梁介绍。
今年的遴选更加严格,一方面对教师综合评分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设立特设岗的学校从山区海岛扩大到全市偏远学校,让政策发挥更大红利。
此外,根据今年的政策,偏远学校优秀教师也可申请本校“特设岗位”名师,让优秀教师可以留在乡村学校发挥作用。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表示,温州将继续把“特设岗位”名教师选拔作为教师均衡化配置的抓手,根据政策实施情况反馈调整,争取为更多乡村学校输送好教师,让“名师”扎根在乡村学校。
持续下沉,如何“给”力?
优质教师下不去,乡村教师成长不起来,一直是偏远学校难以配备雄厚师资力量的关键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教师交流的举措。例如,乡村支教可在评职称时赋分、在山区海岛设置定向岗位名教师等。然而这些举措对教师的主动性激发效果有限,由此出现了“打卡式下乡”“走过场式送教”等现象。
“这说明光有利益的导向还不够,更要有价值的奔赴。”郑焕东介绍,“我们要让优秀教师在乡村的贡献力量能被教师群体、被广大社会看到,让扎根在乡村的优秀教师们成为受尊敬、受认可的群体,人人向往之。”
因此,“特设岗位”名师机制,在温州各地还有因地制宜的个性版。
乐清是我省全域集团化办学试点县域,推进试点的关键就是改变“骨干教师动不了、末位淘汰教师才流动”的现象。其核心做法是在集团校内实行竞岗竞聘,打破校际师资壁垒,推动教师从“个体流动”到“体系化交流”转变。
乐清在排摸教师流动意愿过程中发现,扭转教师全员轮岗中的被动问题,关键要有激励保障机制。于是,针对不少教师担心调动后的待遇保障、个人发展、团队支撑等问题,乐清推出专业发展、待遇保障、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五重激励八大“惠师礼遇”体系,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效果显而易见,2024年乐清全市交流教师463人,人数同比增长52.7%,骨干教师交流占比达24.1%。其中,集团校内(间)交流教师236人,有效缓解农村学校专业教师短缺问题。
在平阳,为给乡村教师提供更好的成长机会,新入职的乡村教师在岗后三年内,可以到镇区学校“上挂”一年,跟岗学习。期满后,教师需要回原单位工作,上挂工作年限不计入原单位任教年限。不止新入职教师,扎根山区、农村薄弱学校的优秀教师也可以“上挂”跟岗锻炼。得益于上挂型交流,平阳青年教师黄雅婷新入职萧江镇第一小学后,到平阳县中心小学跟岗学习一年。学习归来,她将所学付诸教学实践,成长为萧江镇第一小学语文学科骨干力量。
当前,温州在推出“特设岗位”名师举措的基础上,还持续为乡村名师大施拳脚赋能。
“我们要发挥人民教育基金的作用,发动全社会力量一起助力教育均衡。”郑焕东表示,当前温州的市县镇三级人民教育基金会筹集各类资金超过亿元,每年发起温州市乡村教师年度人物寻访活动,引导全体教师见贤思齐。与此同时,用好人民教育基金,启动乡村教师筑梦计划,每年投入百万为乡村种子学校培养校领导和后备干部、学科骨干,“只要山区的火种不灭,教育之梦就能欣欣向荣。”(来源:潮新闻,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