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师教育》
湮没千年觅知音——墨子及墨家思想拓展课例
时间:2017-10-23 11:10:48来源:市教育局

【背景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的一节历史与社会拓展性新授课,属于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范畴。本课学习目的是在百家争鸣内容基础上对墨家思想进行深入解读,阐释墨家思想的价值,使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八年级开展这一拓展性内容教学不仅是可能的,也有其必要性。

首先,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通过百家争鸣内容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对墨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如“兼爱”、“非攻”与墨家崛起的历史背景等有所了解,本课拓展内容是对已有知识的丰富和深化。

其次,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在教师的扶助下,通过分析、演绎、归纳和迁移,初步理解墨家思想的奥义虽有难度但并不是遥不可及。

另外,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安身立命之基,尤其在全球化的今日,在欧风美雨浸润之时,彰显国学,感受民族古代哲人思想之美是促进国家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基点之一,也与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相契合。同时,现代社会的和平、正义、平等、民主、科学等精神都可在墨家思想中找到依托。对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而言,墨家思想并未过时,有待今人不断发掘。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梳理墨子的生平和总结墨家学派的特点。

2.通过史料分析、角色扮演、小组合作,能初步阐释墨家思想兼爱、贵义、科学、尚贤等方面主张的内涵,并能初步认识这些主张的现实价值。

3.能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总结墨家学派的特点,了解墨子思想。

难点:阐释墨家思想的重点内容及现实意义。

【教学活动】

活动一:联系所学谈墨子

思考一:2016年8月16日,中国发射成功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结合百家争鸣有关内容,思考这颗卫星为什么要以先秦时期的文化名人“墨子”为名?

明确:墨家在先秦时期和儒家同为显学,但在秦汉之后在历史中湮没千年,直到二十世纪才被人们重新发掘。一个曾湮没千年的学派---墨家学派,一段震烁古今的思想---墨家思想,是本课学习内容。

活动二:阅读经典解生平

阅读关于墨子的相关记载,从中分析并获取有效信息,填写表格。

材料一: 生卒年之争:梁启超认为:公元前463----385年;胡适认为:生:公元前500---490年,卒:公元前425---416年;侯外庐认为:公元前490---403。身世故里之争:张知寒认为:山东滕州,刘蔚华认为:河南鲁山。

史料二: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摘自《史记》

史料三: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摘自《墨子》

史料四:穆贺谓子墨子曰:“子之言,则成善矣!而君王,天下之大王也,毋乃曰‘贱人之所为’而不用乎?”子墨子曰:“唯其可行。……”---摘自《墨子》

明确: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秘人物,因史书对墨子的记载过于粗略,因此今人对于墨子的了解实在有限。

活动三:合作探讨析学派

阅读有关墨家学派的三则史料,同桌讨论、归纳墨家子弟是怎样的一群人?

明确:墨家学派具有组织严密、甘于自苦、心忧天下的特点。墨家子弟虽然身处底层,饥寒交迫,而摩顶放踵,日夜不休。是怎样的理想和追求支撑着他们,让我们来重温曾经寂寞千年的墨家学说。

活动四:比较归纳探学说

史料一:墨家学说发展年代尺。

任务:了解墨家学说的曲折经历,以及它经历的两次“火劫”——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一次“人劫”——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史料二:《墨子》原文内容。

魏越曰:“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子墨子曰:“……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墨子·鲁问》

任务一:阅读分析《墨子》原文,从中归纳墨家学说的主要内容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等十个方面。

任务二:围绕“爱、义、公、科”四个字深入理解墨家学说部分主张。

【爱】

环节一:阅读《墨子》、《论语》、《韩非子》中对于“爱”的不同表述,合作探讨墨家“兼爱”、儒家“亲爱”和法家“爱人”含义的区别。阅读材料如下: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

“老吾老及天下之老,幼吾幼及天下之幼”,“君子于民也,仁(仁爱)之而弗亲(亲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孟子》

“喜利恶(讨厌)害,人莫不然(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故(因此)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骑乘)。”-------《韩非子》

环节二:展示漫画“扶不扶”?学生扮演不同学派角色谈应对方式。依据墨家、儒家、法家对“爱”的不同理解说明理由。

环节三:在比较中,思考哪家学派的爱更加高尚。

明确:墨家与其他各派相比更多了一些宗教情怀,有如佛教的大慈大悲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义】

解读《墨子》中对“义”的叙述以及墨子与儒家学者巫马子的对话,探讨墨家有怎样的精神和追求?阅读材料如下: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墨子·贵义》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子之为义也,人不见而助,鬼不见而富,而子为之,有狂疾。” 子墨子曰:“今使子有二臣于此,其一人者见子从事,不见子则不从事。其一人者见子亦从事,不见子亦从事,子谁贵于此二人?” 巫马子曰:“我贵其见我亦从事,不见我亦从事者。” 子墨子曰:“然则是子亦贵有狂疾者。” ----《墨子·耕柱》

明确:墨家崇尚正义且默默奉献,可比现代的“雷锋精神”。

【公】

环节一:阅读《墨子·尚贤》节选。思考其中体现了什么精神?其构想在古代中国社会能否实现?

“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是故选择天下赞阅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置以为三公。”,“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

环节二:展示中外民主思想及实践发展历史,思考墨子的理想实现了吗?

公元前6世纪雅典:梭伦改革奠定古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公元前5—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提出“尚贤”

公元前221---公元1911年: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1789年美国:第一任民主选举总统---华盛顿

1912年中国:第一任民主选举总统---孙中山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民主和平等的基因,但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对于民主平等的追求是永不停息的,而墨家可算是先行者。

【科】

阅读《墨子》中关于数学、物理学、光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和《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记载,解释儒家主张和墨家主张的区别,探讨墨家对怪异之事的研究有没有价值,并说明理由。阅读材料如下:

“平(线段相等),等高也”,“方(长方形),矩(直角)相交也”, “力,刑(形、物体)之所奋(运动)也” ------《墨子》

足蔽(遮蔽)下光,故成景(影子)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 ----《墨子》

明确:墨家的科学精神在传统文化中是难能可贵的,我国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从西方引入民主和科学思想,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只不过遗失太久了。

活动五:总结提升谈感悟

结合汤因比对墨家学说的评价,谈谈墨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发。评价语如下:

墨子关于舍生利人、树立爱他的兼爱学说,是反对侵略战争的理论先导。这种理论是极其现代化的,只是墨子主张的兼爱,过去指中国,现在应作为世界性的理论去理解。----汤因比

明确:墨家思想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活动六:课外实践拓知识

1.课外阅读《墨子》、《墨子趣谈》、《百家争鸣》等著述。

2.参考“孔子学院”的标识,设计“墨子学院”的标识,并附设计说明。

【课后反思】

拓展性课堂教学应关注什么?

一是关注兴趣。拓展性课堂的生命力,取决于学生对拓展性课堂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比如在教学中,“针对‘扶不扶?’这一难题,儒家、墨家、法家会如何应对?”这一活动既联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又充分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谈,见解纷呈,兴味盎然。中国发射成功世界第一颗量子卫星以“墨子”命名等。另外,注重活动方式的设计,拓展性课程能吸引学生,还在于能改变平时课堂的刻板面貌,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方式,让课堂“活”起来。本课时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安排了经典阅读、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以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讲究适度。拓展课程不是漫无边际的随意拓展,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既要考虑与教材知识联系的紧密程度,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比如墨家思想博大精深,教师要选择哪些内容进行教学,就需要精心选择。课堂实践证明教师对墨家思想的“兼爱”、“贵义”、“尚贤”、“科学”内容的选择比较精练,也比较切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三是擅长为先。拓展性课程的主要开发者是教师,每个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个性,拥有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发拓展性课程时,要充分结合自身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落实学习目标。在本课时教学中,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认识墨家思想的价值,这与本人热爱国学,平时对墨家思想有所了解、有所思考是分不开的。(乐清市柳市镇第六中学  朱晓平,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选自《温州教师教育》2017.01)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