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师教育》
以规范化的培训助推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时间:2017-07-14 16:48:47来源:

   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最为活跃的“新生代”,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他们具有老教师所不能替代的自身优势——年轻、有活力、学历高、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能够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教学之中,促进新教师适应角色并积极投身专业化成长,既是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的应尽义务。现就本校近几年来对新教师的培训,谈谈如何做好新教师在刚入职时的培训,使新教师在刚入职时能快速融入学校、站稳讲台、找到职业的归宿感和荣誉感。

一、落实培训课程模块是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认为,“教师问题集中起来有三点:有学历,缺能力;有文凭,缺水平;有专业,缺文化”。研究指出,成为一位教师的前提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养:首先,文化知识方面,即教师对科学和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的了解;其次,专业知识方面,包括本体性知识:如教师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学科史方面、学科方法论方面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学及教学研究方法等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第三,专业技能方面,包括:学科技能、信息技术、人际沟通、问题意识、行动研究、批判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等。此外教师还应具备专业修养,即师德。教师要有职业追求、职业道德、人格魅力。新教师刚毕业,知识结构尚不健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专业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他们发现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明显不足,缺乏实践性知识、人际沟通能力、批判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基于此,我们在制定新教师培训课程模块时,分为“师德素养、育德实务、教学实践、综合研修”四个培训模块,使其序列化、课程化。

二、精选指导团队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证

新教师处于职业适应与专业成长的关键时期。他(她)们虽然工作十分认真,但教学却不是很成功。他们渐渐感到实际的教学与理想大相径庭,教学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得心应手,在教学中遇到诸多困惑。比如工作缺乏条理性、计划性,缺乏对不同教学情境的分析,缺乏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尤其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足。这时,新教师亟待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获得同事、学生的认可。新教师不仅在教学方面,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困扰。研究表明,新教师在人际关系、学生管理与辅导、个人生涯发展、工作负担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困扰。比如,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学校内部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新教师作为班主任如何处理与其他任课教师的关系等等。因此这一时期新教师需要更多的支持、理解、鼓励、帮助,而学校安排指导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引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学校每次安排新教师的指导团队时都进行精心考虑,参与的指导老师除了职称必须是中高级、业务精湛以外,在个人的人格魅力方面也是学校的楷模。教师的人格,与其专业素质形成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对新教师的指导学校采用“师徒结对”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帮助他们快速熟悉学校环境,熟悉教学过程,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胜任教学工作,并且引导他们采取正确态度对待面临的种种压力与心理不适,使他们不再有孤独感。

三、务实培训进程是促进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关键

学校全面开放教师研修资源,开设团队培训项目,规范化、分阶段、递进式推进新教师的培训工作。

起始融入阶段

1. 落实四项基本要求。对于新教师,提出学校的基本要求,有助于他们能快速融入学校。一是参与开学准备,提升对学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感性认识;二是自学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师德师风建设文本,体悟教师工作规范;三是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激发一种作为教育新兵的荣誉感、自豪感;四是参与学校突击性、临时性的工作,增强为校争光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2. 落实“三读一访”的学习任务。读书是学校的一种学习文化,读书在教师成长中起到精神滋养的作用。对于新教师,学校先做指令性阅读,要求做好“三读”,分别是指读《56号教室的奇迹》、《班主任兵法》等教育书籍;读《见习班主任工作指导手册》、《教学工作入门指导手册》的培训教材;读校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通过“三读”使新教师能迅速掌握教育教学方法,为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提供帮助。在做好指令性的阅读任务后,逐渐规范新教师读书的范围,力求多向受益,全息摄入,成“杂家”;读教育专著,写好笔记,进行研究性阅读,铺垫理论;读文学名著,自我感受,进行欣赏式阅读,提升底蕴;读名师实录,全程记录,进行自省式阅读,感受成长;读期刊杂文,旁批心得,进行主题式阅读,了解信息;读人文读本,域内交流,进行潜沉式阅读,浸润心灵。以此读成学识之师,文明之师,博爱之师。

“一访”是指每月访谈一位身边的优秀教师。通过访谈优秀教师,为新教师树立职业榜样,使新教师能形成良好的教师人格。

跟岗实习阶段

此阶段是促进新教师成长的重要阶段,学校立足于学校德育、教学实务工作,要求新教师时常跟在师傅的旁边,为他们提供“全程、全方位”的培训。

1.育德实务。学校对班主任开展“组团式”培训,落实5项培训任务:一是参与家访、小干部培训,分析生情、班情,了解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二是全程跟踪师傅班级的日常管理,体验感知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与途径;三是见习“班级文明公约”、“我和父母有个约”、“加盟诚信试场”等活动,领会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教育合力(家庭、社会)形成、校本德育实施的策略;四是介入新生入学教育、每日体育大活动、每周升旗仪式、主题教育、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累积实战经验;五是研磨学生手册的填写,学习品德评语撰写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技术。

2.教学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的重要能力,对于新教师,我们以“站稳讲台,有效教学”为基准。

聚焦“一个”能力——有效教学。学校通过集中学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指导新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分析阶段教学内容,关注教学策略,逐步增强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

苦练“两个”基本功——教学设计、作业设计。在教学设计上注重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在“复习——导入——新授——巩固”等课堂教学流程中,体现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设计。首先学会全面、具体、适宜的制订教学目标,要求新教师关注课堂知识目标是否有量化且明确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是否有要求并体现学科特点。然后思考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处理教材是否合理。最后要关注每节课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围绕课程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二是运用基本的教育原理、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实际认知能力的课。在备课中要求新教师要注意是否接触到重点内容,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强化;所讲授的知识是否准确、科学,在教学内容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三是做1-2个课堂教学“问题生成”的预设。在作业设计上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落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作业设计;二是关注学生学习差异的选择性作业设计。由于学生个体特质、家庭和社区环境、接受教育等的不同,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智力、性别、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要求将国家课程校本化。让新教师学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作业,既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落实,也是做好学生差异性教学的落实,使新教师明白“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

落实“三个”环节——“观摩、反思、改进”。要求新教师掌握“四看”观课法,即:看老师、看学生、看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落实、看现场“问题”生成与处理。要求新教师进行“经纬度、递进式”的跟踪听课。纵向上以一个教学单元为要求,横向上以两个教学班为要求,全程听课,并和指导教师共同研讨。对新教师来说,听课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新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少教学经验,难免对教材不熟,对教学方法生疏,对学生也不够了解。听指导教师的课,可以近距离学习指导教师是如何处理课堂的偶发事件,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何将教案设计的方案一步一步实施或者调整等等。听课有利于新教师学习、获取指导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利于新教师避免盲目的实践,缩短摸索过程。新教师通过观察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阐释、拓展、深化、梳理、整合,有利于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解知识,更准确讲授教材内容。通过听指导教师的课,与指导教师进行比较,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产生压力与动力,从而奋发努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针对“四看”做好“四反思”,不断规范自我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注重日常教育反思,强调老师关心教育教学中的点滴。通过教育反思让老师们注重学生体验,尽力将每一次活动开发成学生全体参与的课程;注重教育观察,把“人事”、“物语”所引发的学生变化进行及时记录;注重理性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形成教育中的自我观点。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的义务,也是教师的权利,是丰富教师生命内涵的重要途径。让青年教师们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享受到职业发展带来的人生快乐与幸福,也将提升学校的品味。

(瓯海区梧田镇第一中学  林和春  选自《温州教师教育》2017.04)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