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教师教育》
真问题,真培训——从“高中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项目说开来
时间:2018-07-03 10:26:03来源:瑞星科技

有幸参加“温州市高中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项目结业汇报展示活动,引发了我的两个想法。

一、教学现场的“真问题”有哪些?

教师培训与教学相似,都特别讲究针对性和精准度,能有效解决工作中的“真问题”。真问题来自哪里?当然来自教学一线的校长教师和课堂,来自教学现场。那么,当下中小学教学现场急需解决的“真问题”主要有哪些呢?从近几年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我觉得至少以下几类问题比较突出。

——新专业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化和“未来已来”的新技术革命快速迭代,对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变化神速。同样,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也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在急速更新与丰富。比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最近提出了“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4C”——高效清晰的沟通能力(Communcation)、与他人合作的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Critical Thinking&Ploblem Solving)、创造创新(Creativty),与此相对应,教师的相关素养就要跟上;其他如教师职业的认识深化、教育资源跨界统整、国际理解、人工智能等,都急需成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的新元素。

——新学教常规。我市近几年坚持推进“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行动研究,在丰富实践中逐步累积并形成了可操作性的学习与教学常规,且在努力推广之中,我们培训者必须密切关注扎实跟进。要从新老常规的传承与变革、从学生学与教师教的交互渗透、从常规的基本模式与体现个性特色的相得益彰等维度予以规范又有深度地接地气培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常规的培训,很有必要对教师如何理解研究它、如何分解训练它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因学科因个体因学校因班级而具体细化等专题开展精细培训,促进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高效习得。

——学生学情研究。研究学生永远是一个常做常新的培训主题,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学生这一世界更是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互联网世界给中小学生带来的无边界信息冲击,城镇化民工潮导致的留守儿童民工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多元文化泥沙俱下的社会环境致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自说自话”,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黑科技孕育的新成果……所有这一切,都在告诫我们:不研究学生你就无法开展有效教学,不研修如何研究学生学情的系列内容,我们培训者就是一种失职。

二、教师需要的“真培训”啥样子?

教师需要的喜欢的“真培训”啥样子?这次“学科指导师孵化研修”项目就是好例子,可以用“精准”“深度”“创意”三个词来概括。比如数学、历史、生物学科的“命题研究”——研题、命题、磨题、说题、解题指导,链接自然一气呵成,实在管用;英语、政治学科对新高考考试要求变化的深度研究——模块教学变化、题型变化及测试意图、解题思路等,给教师以厚实的学科素养和精准的教学引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体育学科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研究——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的教学起点、优化设计、检测评价等,给老师有效的课堂示范……

用通俗的比喻来说,“真培训”就是要授之以“渔”也要授之以“鱼”,在“授鱼”中植入“授渔”的因素,即像精准扶贫一样既要“造血”也要“输血”,在“输血”中融入“造血”的元素。培训的“真”,就“真”在培育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真”在把解决问题的培训做小、做细、做成系列、做成精品。不妨以“备课”为例。我们学校有一个校本研修项目“一课三备”,旨在以高品质的备课促成高品质的课堂。“一备”是指同学科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一备”备什么?我们把它设定为四大要素——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核心问题、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在主备人准备及说课、集体磨课等环节中,要求大家重点围绕“学习目标来自课标考纲学情,重难点对接目标教材学生,核心问题设计直指重难点的破解,作业追求精准规范和分层”这一思维链展开充分研讨。“一备”的程序上也有明确规定,即主备人在规定时间内将“一备”文稿传发给同备课组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后由备课组长负责统稿审核,审定后的文稿供组内教师作为“二备”参照。“二备”则由教师个人根据“一备”确定的“四大要素”进行个性化细备形成上课用的教案,力求贴近本班学生学情,体现教师个体特点风格,具体标准参照市定备课规范。“三备”即“教后反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整个项目研修以教师亲历亲为的实践为载体推进,相关的理念思路方法等有机融入研讨的各个环节,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习得悟懂,而非特意强制输入。这一项目较好地体现了“授渔”与“授鱼”的有机交融。

当然,要真正做好“真问题”“真培训”,少不了对培训者自身素养修炼上的高要求。借此机会我想给大家提一个建议——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遴选当今享有良好声誉和真才实学的十来位本学科本专业大师专家,深度学习、研判、梳理并领悟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理论创新、实践特色、传承基因以及不足缺失等,以此作为自己从事培训工作的压箱之宝。同时坚持对这些“压箱之宝”进行与时俱进的扬弃更新优化,始终保持其时代气息和生活元素。假如自己的丰富研修实践始终联通这“压箱之宝”,直至融入国内外教育这一“热带雨林”大生态系统,那么我们每一位培训者的“专业版图”就能规避“只拥有,不连接的资源孤岛”的陷阱,我们的专业培训就可以保有丰盈而充满张力的生命状态了。(王振中)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