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培训
温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2019-05-28 10:52:04来源:市教育局

1、 张阁老传说 (龙湾区)       张阁老(14751539 )名璁,明内阁首辅,龙湾区人。他是温州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张阁老”是温州人对他的尊称。其传说是张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特点是凸显乡情、人情、亲情,以独特的温州方言流行于瓯江两岸。据不完全统计,其传说故事数量达108则,表现形式除口耳相传外,还有温州鼓词等。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卖技 (平阳县)    卖技原谓“卖奇”或称“口买口常”,一般在元日之夕起,连三日乃止。卖技者手提灯笼,挨家走户,门头唱或坐堂唱“好日”,或对口坐唱,或三、四人轮唱,所唱内容,有古代戏曲、民间故事或与主人“猜宝应对”,俱为七言韵文,全无伴奏乐器,曲调均来自里巷歌谣,民间文学色彩特浓。其起源众说纷纭,据专家对民国初年(1915)开始编撰的《平阳县志》分析断定,“卖技源于清代平阳民间是无可置疑的。”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高机与吴三春传说 (苍南县)     高机与吴三春分别是温州平阳(今苍南)织绸能手和丽水龙泉吴员外的独生女。相传明嘉靖年间,高机受聘到吴家织绸期间,与吴三春相爱,遭到吴员外的反对和粗暴干涉,甚至迫害。这对青年男女,历经挫折和艰险,最后双双远走他乡获得自由幸福。其传说先在高机家乡流传,后扩散到整个浙南及周边地区。表现形式除口头传讲外,还有曲艺、戏剧、连环画等。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刘伯温传说 (文成县)    刘伯温(13111375 )名基,以字行,文成县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其谥号“文成”,成为1949年前由青田、泰顺、瑞安三县析置的新县名。其传说以历史人物为依托,寄寓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分布区域以其家乡为核心向世界传播;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数量众多,单在瓯越文化区流传就达100来篇;内容丰富,涉及风俗、物产、人物、地名等方面,几乎涵盖民间文学涉猎的所有领域;形式多样,除口头传讲,还有曲艺、戏剧等。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温州民歌·叮叮口当(鹿城区)    《叮叮口当》是温州民歌中的儿歌代表作之一。曲调形态属撞歌。流传于鹿城区,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歌词内容涉及三脚门、松台山、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等地名景物。歌词简单充满童趣,曲调节奏短促、跳荡。该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由浙江名歌手温州潘波娒等唱响。1960年,潘波娒携《叮叮口当  》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为与会代表演唱,还曾与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 《叮叮 口当  》在1987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Accu)选编进《亚太地区民歌集》,以后又有温州市文艺工作者以多种表现形式向国内外传播。

6、乐清民歌·对鸟 (乐清市)   《对鸟》是乐清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带有丘陵山地风格的民间抛歌。其题材和形式,类同“对花”,保留童谣天真活泼的韵味。唱法特殊,一开口音就很高,速度较自由,显得高亢又缠绵;上滑音与下滑音之间转换迅速,气势磅薄又俏皮。句首、句中、句尾都采用自由延长音,使歌听起来亲切纯朴。《对鸟》1957年由朱玲仙携赴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获一等奖;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民歌教材;近年,被温州市文艺工作者广为传唱,并在全国性文艺表现场合频频亮相。

 7、龙头龙尾 (洞头县)    《龙头龙尾》是深蕴海洋文化内涵,洋溢海岛风情的吹打曲名称。源自清末,在民间艺人叶卿等从福建泉州带来,以唢呐为主要演奏乐器的南昆调基础上发展形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逐步加入弦乐,二胡、板胡、琵琶、三弦;吹奏乐,笛子及打击乐,钢钟、马锣、小云锣、鼓、大小和堂鼓,使乐曲更为优美动听。全曲以《水波浪》、《龙头》、《龙尾》、《状元游》的完整联缀,表达了渔民勤劳勇敢和喜庆乐观的精神。2007年以“吹打”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集锦头通 (平阳县、苍南县)    《集锦头通》是一种集曲式乐曲名称。由昆班乐师门别出心裁地联缀昆曲中优雅而抒怀的曲牌:“七声号、“想当初”“吾阵东向”、“莫不是”、“梵皇宫”、“佛前灯”、“穿破袈裟”、“尾声”,以笛子为主奏,配以二胡、板胡、三弦、锣鼓、?、汤锣、双铃等,以此“集锦”,作为演戏前“闹场”的一种形式,俗称“打头通”。清乾隆年间(17361750 )源起于平阳(包括今苍南县),流传于浙南、浙西、闽北。2007年以“吹打”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拼字龙灯舞 (龙湾区)    拼字龙灯舞起源、流传均在龙湾区。据传,明代有当地张姓望族给告老还乡的张阁老送寿礼,而特地发明拼字龙灯舞。此舞一人舞龙头,一人舞龙尾,九人舞龙身。巧妙设计并利用龙头、龙尾与龙身各部分,中间九节相连;龙身四、五节之间的距离较其它几节间距大的特点,拼出“天下太平”、“元正大吉”、“光天化日”、“人口太平”等二十四个吉祥字形。别开生面地将“中华龙文化”推上一个新的高度。2007年以“拼字龙灯”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藤牌舞 (瑞安市)     藤牌舞俗称“打藤牌”,是以藤牌为主要道具而编导的古代练兵舞。据传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发明。主要流传于闽浙地区。唯瑞安民间有传承,更有发展。1957年参加省民间音舞观摩演出获一等奖。同年3月,参加全国民间音舞会演获优秀奖。全体演员还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四十多年来,一直作为保留节目,参加省、市乃至全国性各项重大庆祝活动,使古老民间艺术焕放青春光彩。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定位舞 (永嘉县)    定位舞起源,与永嘉流传的一个古老传说有关,东汉刘秀逃至楠溪,被綄纱村姑救驾。刘秀即位,认赴京都的村姑为御妹,赐其出嫁礼仪与皇室同,于是有了定位舞。该舞一直是永嘉城乡青年举行婚礼仪式的组成部分。现随社会发展,人们婚俗观念转变,濒临消亡。2007年以“定位”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贝壳舞 (洞头县)    贝壳舞是以纸扎贝壳为主要道具编导的民间舞蹈。200多年前发源于洞头县北沙乡大王殿村,当地渔民根据大海里的实物贝壳丰富多彩,惹人喜爱的特点,结合民间“寄生蟹”传说,再经艺人加工提高,逐步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表演艺术。1958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性文艺调演,得到舞蹈专家们的好评,并获创作演出奖。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温州南戏 (温州市直属)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名“永嘉杂剧”,是以宾白和曲牌联套相结全,以歌舞表演故事为主体的早期戏剧表现形式,大约在宋室南渡前后诞生于温州,故名“温州南戏”。宋末元初戏曲家高则诚剧作《琵琶记》独树一帜,成为著名古典悲剧,被尊为“南曲之祖”。温州南戏研究边深入,边推出南戏新编系列工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辟了温州特色新路。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4、瓯剧 (温州市直属)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1959年改为今名。以唱乱弹腔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徽调、滩簧,以及时调,是我国古老的多声腔戏曲剧种,声腔的完整性为国内其它剧种所没有;脸谱中的动物脸和字文脸等明显特征有别于兄弟剧种。其在温州出现的最早明确记载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梁章钜的《浪迹续谈》。现为温州地区最有影响剧种之一。曾得郭沬若、谷牧等中央领导,著名戏剧家曹禺、马彦祥,戏剧理论家王朝闻,以及京剧大师盖叫天,戏剧史论家郭汉城、刘厚生、曲六乙等艺术大家的青睐、赞誉。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5、永嘉昆曲 (永嘉县)     永嘉昆曲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昆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昆剧传入温州(古称“永嘉”)后,长期受当地方言语音、风土人情、民间戏曲等影响而形成的特具古朴细腻,比较生活化等风格的地方剧。昆剧大师俞振飞曾言:“南昆北昆,不如永昆。”流传以温州为中心,旁及丽水、台州。有专家认为,永昆保留有“海盐腔”和早期“温州腔”遗音,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近年,永昆剧目《张协状元》先后获曹禺戏剧奖、文华奖、鲁迅文学奖和中国戏曲学会奖。还先后赴苏州、香港、台湾等地演出,并晋京献艺,一路好评如潮。2006年以“永嘉昆剧”项目名称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木偶戏 (平阳县、泰顺县)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温州木偶戏在宋代即有记载,明清时盛行于平阳、泰顺两县,各有“木偶之乡”的美称。这里指的木偶戏以提线为主。两县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大胆创新,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重大突破,平阳成功创作了人、偶同台合演的人偶剧《神奇的雀翎》等;泰顺以木偶人物造型,形象逼真、性格各异、更具舞台效果著称。2007年分别以“平阳木偶戏”、“泰顺木偶戏”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7、单档布袋戏 (苍南县、平阳县)    单档布袋戏又称“掌上戏”或“扁担戏”,是传统木偶戏之一种。早在南宋时由闽南传入,流行于平阳县(包括今苍南县)等闽南方言区,至今保留初始状态(据说闽南已消失)。全套行当仅为一肩挑,仅一个艺人用一张嘴、一双手、一双脚,即可完整表现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的唱、做、念、打。其鲜明地域特色和独特表演形式,在全国同类艺术中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活化石,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泰顺药发木偶戏 (泰顺县)    药发木偶戏源于宋人的一项烟火杂技,后与木偶结合,成为我国五大类木偶戏之一。据国内木偶戏研究资料载,该戏种早已失传。浙南山区泰顺自清中叶从福建传入,至今完整保留其制作、表演技艺。其名称在当地叫“放花木偶”,在一根长度为1315米的毛竹竿上,隔层装置特制烟花轮和身穿光腊纸服装的木偶,当最低层的烟花轮引线点燃后,会逐层喷放艳丽火花,带动木偶表演。只在庙会、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时举行。题材均为《封神榜》、《西游记》、《白蛇传》、《陈十四娘娘》等神戏。观赏性极强,并具学术研究价值。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温州鼓词 (瑞安市)      温州鼓词,俗称“唱词”,分“大词”、“灵经”、“平词”等,流行于浙南,为华东地区主要曲种之一。明时由平阳县里巷之曲与词曲发展形成。从音乐上分析,其“基本调”由旧时读书人吟诗调与当地山歌融合演变而来。清同治、光绪年间盛行。近代在音乐、乐器、唱腔、词体等方面都有变革性发展。从敲扁鼓、檀板独唱,出现“双档”、“多档”演唱形式;乐器增加牛筋琴外,又增加琵琶、三弦、二胡、琴、箫、锣、?、管弦丝竹等;演唱音韵以瑞安话为基本标准。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新编的现代长篇有《海英》,短篇有《智闯龙潭桥》(获全国曲艺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等。代表性传承人有陈志雄、阮世池、方克多。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莲花 (道情)  (永嘉县、鹿城区)     莲花是曲艺之一种,分道情、大莲花、对口莲花、讲唱莲花、伴琴莲花,与道情有同宗异曲之妙,相传与道教有渊源关系,祖师是老子。温州莲花兴盛于清同治年间。道情由一个人单独演唱;其他有两人,分主唱、伴奏或对唱。乐器仅一支道情筒和一副阴阳板,曲调与词目,大同小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乐器、唱腔曲调、唱词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横向吸取不同艺种、传统戏剧的长处,创造“伴琴莲花”流行永嘉、鹿城及乐清、平阳、瑞安等地。凡逢传统节日、老人拜寿、小孩对对、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均有莲花艺人的演唱,甚受群众欢迎。2007年以“温州莲花”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渔鼓 (平阳县、苍南县)     渔鼓又称“蓬鼓”、“嘭鼓”或“嘭嘭咚”,是传统曲艺的一种,与温州莲花共祖非同宗。广泛流行于平阳、苍南及洞头三县的闽南方言区。明末清初由福建传入,已有400多年历史。历代艺人吸收布袋木偶戏和南戏等艺种特点,逐渐形成为浙南风格的说唱艺术,以唱为主,道白为辅,分“门头唱”和“堂唱”两种表现形式。2007年以“嘭嘭咚”项目名称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米塑 (鹿城区)    米塑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配各种颜色,用揉、捏、掐、刻、扮等手法进行艺术造型。温州米塑在清咸丰时,以制作寿桃为主,用于寿庆、礼佛及 “拦街福”等民俗活动。清末民初,逐渐向观赏性发展,出现戏剧人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更大发展。特别是有“米塑王”之称的王锦荣,开创了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突破尺幅限制,以表现民俗题材为主的艺术新路,不论塑造人物、建筑物、花鸟虫鱼、龙凤走兽、各种器皿,都以几近乱真的精湛技艺赢得社会普遍欢迎和赞赏。同时,成功解决了米塑作品的裂、霉、蛀难题,为中国食品艺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23、瓯塑 (温州市直属)    瓯塑源于北宋时号称“天下第一”的温州漆器艺术。并从其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变而成。旧称“油泥漆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著名艺人谢香如发明彩色油泥,具色泽鲜艳、色种丰富、附着力强、坚固耐牢、不易褪色、可以洗刷的工艺特色,表现力大为提高。之后,为与传统堆漆区别,正式定名“瓯塑”。七十年代后,以现代瓯塑独特的浮雕表现手法,创作大型瓯塑壁画与现代建筑结合,更显示其特有的艺术装饰效果。1972年周恩来总理看到大型瓯塑壁画《韶山》时,给予高度评价:“很好,很有价值,这种艺术不要失传。要把这种艺术工人组织起来,还要培养新工人,目的是使这种艺术保留下来,传下去。这种艺术还要在国内外展览。”瓯塑在近年,经温州云艺装饰有限公司的积极开拓与发展,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建筑室内装饰,并多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作品和演示技艺。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瓯绣 (温州市直属)     瓯绣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温州成立瓯绣厂,名画家苏昧朔等相继受聘为设计师后,使人物绣推进一步,把传统的中国画与民间工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形式与题材内容上开创了一代新风。作品构图精炼,色彩绚丽,针法融笔法、物象理法为一体,既严谨又灵活善变,绣理分明,绣面光亮,更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并具较高艺术欣赏价值。代表作有《红楼十二金钗图》等。产品远销欧美及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七十年代开始,该艺种逐步趋向濒危状态,后继乏人。2001年,浙江省政府将其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5、十字花绣 (鹿城区)     十字花绣,俗称“挑花”,是浙江省抽钞刺绣制品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品种,主产于温州。早在明代,已在民间流行。以十字形针法显示其特点,即在布料上依据经纬线的组织,用细密的小十字“挑”织出红花绿叶、飞禽走兽和吉祥图案,广泛应用于生活用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品经上海销往意大利、比利时、瑞士和巴西等国。四十年代末濒临绝境。五十年代重新得到发展,投放加工点遍及浙南数县,外加工人员达30万人。八十年代,改革工艺,极大丰富了图案的结构和内容,增加色彩层次,表现题材扩大。1980年产值高达1.76亿元,产品远销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6、发绣 (鹿城区)     发绣是以人的头发为原料,在真丝软缎上精心制作的传统民间美术。温州发绣系瓯绣分支。现代人像发绣由魏敬先吸收苏州发绣的长处,创新发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画绣结合的方式,用纯本色的头发丝,绣制现代人物肖像,取得非常好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益。其作品常被作为国宝级珍贵礼品和收藏品,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和赞誉。

 27、石雕 (鹿城区)      温州石雕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青田石雕”支派,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青田传入。石雕艺人善于利用叶腊石的不同色彩花纹且有温润如玉,质地细腻等特点,采用传统浮雕、圆雕、线刻、镂空等技法,雕琢出山水、人物、花卉、瓜果、蔬菜、鸟兽等不同题材的艺术造型。闻名全国的温州石雕艺人有潘雨辰、林岩福等,他们的一些艺术精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及海外一流博物馆收藏。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