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17:01:21来源: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根植崇高的信仰
——梁家河和延安圣地现场教学有感
温州市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 李新平
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梁家河和延安圣地现场教学使我内心深受震撼,更深切地感受哲学家的睿智。
崇高的信仰来自经典的浸润,伟人的榜样。在梁家河最为艰难的日子里,青年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白天利用干活间隙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挑灯夜读”。他博览群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反复研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表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懈追求。他读过《十万个为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么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母亲》、《中国通史简编、《浮士德》、《当代英雄》、《战争与和平》、《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等古今中外名著,他后来回忆说:
“我们那一代人受俄罗斯经典的影响很深。……我很喜欢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说英雄,谁是英雄啊?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英雄。当时,在梁家河的山沟里看这本书,那种感受很强烈。……托尔斯秦的三部代表作,我更喜欢的是《战争与和平》,当然《复活》给人很多心灵上的反省。”“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一个民主主义革命者,他的作品给我们不少启迪。他的《怎么办?》我是在梁家河窑洞里读的,当时在心中引起了很大震动。书的主人公拉赫美托夫,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为了磨炼意志,甚至睡在钉板床上,扎得浑身是血。那时候,我们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炼,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的时候去淋雨,下雪的时候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都是受这本书的影响。”
经典给了他丰富的精神营养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经典更促使他不断思考,滋养了他崇高的革命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崇高的信仰更来自实践的磨练。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西雅图市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时,再一次讲起了梁家河,他说:“上世纪 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七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为了群众的幸福生活,他亲自率领群众吃苦劳动,给群众办实事,干好事,干活“不撒尖”,干到“种地好把式”的地步,带领群众修沼气池、打水井、办合作社、种烤烟、拦河打坝,最终,取得了收获和成功。七年的梁家河青春足迹,就是总书记从人民利益出发,扎根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青春奋斗轨迹。“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信仰是成就高品质人生的根本,是战胜千难万险砥砺前行的动力,信仰也是成就辉煌事业的源泉。1936年7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到抗大参观访问后,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没有教室、没有教具、没有固定环境的“窑洞大学”何以成为抗日精神高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和爱国知识分子,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升官发财的机会,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冲破反动派的层层封锁,千里迢迢来到抗大寻求抗日救国真理,探索民族解放之道路?访问过延安的美国人约翰·科林对此作出了最好的解释:“在延安,我被共产党人为目标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人们在空气中可以嗅到这种气息,他们的衣服破烂不堪,他们的装备缺枪少弹,但他们有为目标奋斗的精神。”这种气息就是崇高的信仰。在抗大,这种坚定的信仰转化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抗大办学治校的灵魂。正是有了这一灵魂,这所“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的大学,是中国最贫穷也是最富有的大学。短短几个月时间,历经战火的洗礼,抗大就把普通的百姓培养成能打仗的指挥员,把文弱的知识青年塑造成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抗日战争期间,抗大成为我党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10万多名优秀英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雅思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育的技术而已。”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坚信信仰的力量,铸就学生高贵的信仰。多多聆听那些“伟大教育灵魂”践行自身教育信仰的故事,唤醒自身的教育情怀。孔先师有教无类,用平等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他诲人不倦,孜孜不倦地教授君子之道,构建和谐理想的大同社会。卢梭坚信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将恢复孩子的天性当作教育的根本使命。蔡元培先生高扬教育救国大旗,大力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学术风气,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古今中外教育名人的教育信仰,时时提醒我们要守望教育初心,牢记教育本真理念,激发教育的神圣责任和担当。更应该把理想信仰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作为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筑牢青少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结合时代要求和实际生活,全方位满足学生理想信仰需要。要注重榜样示范和经典的引领,使校园见贤思齐蔚然成风。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铸学生优良的信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