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17:04:02来源: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跨越·蜕变
温州市实验小学 朱小雪
1992年,我中师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小学任教,2002年选调至温州市实验小学工作至今,履历非常简单。但与简单的工作履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7年的教育生涯中,我教过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等10个学科,当过大队辅导员、教科室主任、教研组长、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等14个岗位;跨越了公办与民办两种体制……虽然岗位频频调换,但我总能迎难而上,出色完成各项工作。在多岗位的锻炼中,我从一名普通的师范生成长为一名在专业与管理上都有一定成就的“双栖者”,这其中从农村到城市、从个体到团队、从教学到后勤的三次大跨越对我的蜕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跨越一:从“蚕外婆”到“爱校模范”
1992年中师毕业后,18岁的我就被分配到离家不远的农村小学永昌一小任教。90年代的温州农村,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优秀教师并不多,很多比赛与挑战的机会就落到了年轻的师范生身上。那十年,我教过多门学科,参加过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坛新秀评比等多项比赛,担任过大队辅导员等多个岗位。众多的比赛与挑战,给了我很多的舞台,也让我迅速成长。2000年,教龄才8年的我评上了浙江省教坛新秀,创造了学校的历史,成了当地教育界的小名人。当时,年轻的我心里除了点小骄傲外,也有点诚惶诚恐。因为深知自己还没有太深的内涵,对自身的专业水平也没有足够的自信。
为了突破个人专业发展的瓶颈,2002年8月,我通过选调来到了温州市实验小学。实验小学的教师个个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进来的教学精英,其貌不扬、性格内敛的我一下子从当地的“白天鹅”变成了城市的“丑小鸭”,一切都是那么不如人意。城市的学生见多识广,不像农村的孩子那么乖巧听话,经常在课堂上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挑战;城市里的家长对教育的要求比较高,经常会质疑我们这些农村来的老师能不能教好城里的娃;在原先学校令人瞩目的骨干教师的待遇更是一去不复返,在校园中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普通科学教师;更痛苦的是完成常规工作后的深夜,独自默默思念远在老家两周岁的孩子,那种初为人母的蚀骨思念这辈子再也忘不了……在夜不能寐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这条路我走对了吗?下一步我该怎么做?在一次次的叩问中,我下定决心:不管如何,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困难我都坚持下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先当好一名科学老师。当时,学校刚刚建校,没有科学实验室,没有一点实验器材,又需要马上投入刚刚起步的新课程研究。做为一名科学老师,要想上好课,其难度可想而知。曾记得,有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让孩子体验养蚕活动。养蚕活动在农村也许不难开展,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我,要想在城市中让每个孩子养好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于是,我到处托人找蚕,甚至发动全家人帮我找。终于,婆婆从农村帮我找到了几百条蚕。我一带到学校,所有的孩子一下子都围到了我身边,抢着要养蚕。蚕是找到了,可是没有桑叶,蚕还是养不成。于是,我和学生们约定,一起分头寻找桑叶。可是找遍了温州市区,只发现景山和下吕浦有几棵小桑树,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就利用双休日回农村看孩子的时间,到野外找桑树、采桑叶,然后装一个大包里带到学校分给没有找到桑叶的孩子。此后的每个周一,我的办公室就成了学生的焦点。因为这一天,我将会给孩子们带来“蚕宝宝”的粮食。那段时间,校园里到处看见学生围着我交流“育蚕心得”的情景,同事们也因此给我取了个雅号——“蚕外婆”。在当好“蚕外婆”的这段日子里,城里的孩子渐渐走近了我这个其貌不扬的农村老师。在与孩子们一起观察蚕宝宝成长蜕变的过程中,我也慢慢掌握了城里孩子的特点,慢慢地走进了他们的心里。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慢慢在蜕变成长!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我的科学课;很多班主任喜欢我来做他们的副班主任;很多家长找我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我的工作逐渐得到领导、同事、家长的认可,在当年的学校年度评选中,我被推选为“爱校模范”。
跨越二:从“单兵优秀”到“模范集体”
两年后,由于工作需要,学校任命我为科学组教研组长。科学组当时仅有4人,不算多,但个个都是省市教坛新秀,学校准备把这门学科打造成“品牌学科”。做为其中唯一的女性,如何带好这个“四人帮”,这是当时我面临的又一个新挑战。面对这样的新挑战,我凭借曾经的农村学校教科室主任的经验,认真思考着、努力实践着。首先,我根据学校与组员的实际情况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组长应该是一名沟通能力良好的“联络员”,能够将学校的相关要求与精神很好地传达到每位组员那里;组长应该是一名有大局意识的“规划师”,分析每位组员的优缺点与特长,尽可能让每位组员的才华得以充分地施展;组长还应该是个思路清晰的“指挥官”,要将每一次教研活动与学生科技活动,既分工明确又合作和谐地开展起来;做为组长,更应该是一名服务及时的“服务员”,帮助组员完成各项工作。在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后,我暗暗告诫自己要以自身认真踏实、真诚友善的品格身先士卒带领全组成员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开展好每一次教研活动,为每一位孩子创设科学学习的平台而努力。此后,我们每一位优秀的组员都竭尽所能为把科学学科打造成“品牌学科”这个目标而奋斗!曾记得为了学生精彩亮相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我们组连续一个星期加班到深夜;曾记得为了研磨一堂好课,我们三番五次修改教案、制作教具、斟酌语言,吃住在办公室,周末都不回家;曾记得为了给孩子们经历一个完美的科技节活动,我们几易其稿、反复推敲……渐渐地我和我的同伴们得到了各级领导与同行的认可。2004年12月,我们全组4人齐齐亮相全国科学教育研讨会上,开出了精彩的科学课和兴趣选修课,令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界刮目相看。用当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博士的话来说:这样的团队,这样的课堂,这在全国也是罕见。她走过全国29个省各级各类很多学校,科学教育能做到像我们学校这样的却还没有见过。此后的几年中,我和我的组员们继续茁壮成长,科学组除了年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团队”以外,还先后获得了“温州市劳动模范集体”“温州市优秀教研组”等荣誉称号。我们组优秀的老师也频频亮相各个重要场合,施昌魏老师在北京中美科学教育研讨会展示公开课,陈耀老师做为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受到前总理温家宝的接见,仅四年教龄的郑乐和老师代表浙江参加全国优质课现场比赛获得一等奖……我也荣幸地评上了温州市名师。至今,这个劳模集体中先后走出了3位特级教师、2位正高级教师、2位市名师、1位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科学学科成了全市乃至全省出名的“品牌学科”,科学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模范集体”!
跨越三:从“市名师”到“育人管家”
在与科学组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的协调与组织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与发挥,也让学校领导看到我另一方面的能力。此后的几年里,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我的工作岗位频频变化,教务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一步一步从一名教学能手蜕变成教学管理能手。这其中跨度最大的是2013年6月,学校让我接任学校后勤基建工作。对于这方面毫无工作经验,平时不懂一砖一瓦、不懂财务的女同志,我毫无底气地接任这个岗位,也不敢像以往那样轻松答应。教育局领导对我说:“把一位市名师放到后勤管理岗位,的确有点屈才了,但学校需要你这样认真负责、作风严谨的人来做这个岗位,你在教学工作中做得非常出色,相信以你的工作能力,以及你对教学的了解,你能做出不一样的后勤。”我只能勉强答应尽力而为。于是,我成了市直属学校分管后勤的唯一女性,唯一的市名师。到了这个岗位,我充分运用我的“唯一”,去探索不一样的“育人管家”。后勤岗位,一切都是新的,都是我以前从未涉猎的领域,连开会时的很多专业术语都听不懂,我能做的首先就是学习。第一次市直属分管后勤校长会议时,就拉住兄弟学校的老校长虚心拜他为师;每次会议认真做好笔记,听不懂一些如天书般的财务术语,会后马上请教;处理学校常规事务时,向前任校长请教以往的规章制度,向会计、出纳请教如何符合财经制度与要求;签订合同前,仔仔细细审阅每一个条款,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咨询专家与法律顾问;空余时间向工程师表弟学习如何做预算、看图纸,如何判断工程材料优劣、监督工程质量;在各项审批手续中,亲自跑各部门学习了解办事程序……在一次次阅读书籍、研读文件、请教咨询、沟通交流中,我慢慢掌握了后勤部门的专业知识。其次,力争亲力亲为抓好细节落实。如在规划综合楼功能时,多次组织未来的使用者与专家进行讨论沟通,光设备采购方案就修改了16稿;每次召开后勤临时员工会议时,引导教育他们如何做好温馨的服务以及沟通交流;亲自到现场检查食堂的操作规范性与卫生状况,每周审查菜谱,亲自考察、比对供货单位;多次上门与财政局、发改委等各个部门对接,与设计单位、招投标代理公司、预算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单位沟通协调……此外,还经常遇到棘手问题,得想方设法及时协调解决。如2014年台风来临的一个深夜,尚未竣工的综合楼地下室被雨水倒灌,我及时到现场监督施工方进行抢险;为了让综合楼缺少手续的情况下能顺利进行验收,我亲自到住建委主任办公室门口蹲守三天,得到绿色通道的签字;为了建设资金的顺利到位,我又在财政局长办公室门口蹲守,确保资金的审批下达;为了综合楼土建与装修单位能够配合完成工程,我夹在两个施工单位的大男人间劝架;为了生物实践馆能及时得到审批,即使脚踝扭伤,我还是撑着双拐去办理审批手续;整整两个暑假,我没有一天休息,一直在校园督促施工进程……诸如此类的琐事窘事,对我的临场应变、沟通协调等诸多能力提出了一次次挑战;在这些以往未曾遇见的事务中,我也得到一次次锻炼与蜕变。
我一直坚信,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重要的成长财富。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何其有幸遇到了这些丰厚的财富,拥抱它们坚定有力地行走在教育的麦田里!朱小雪,温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曾获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教师、浙江省骨干教师高级访问学者、浙江省春蚕奖、温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出版《魔力科学GOGOGO》、《情景化科学实践活动指南》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