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03 14:48:07来源: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伍慧钊
今年9月,我迎着朝阳,来到了白鹿城之滨: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启了我的全新教师生涯。入校前一夜,我正在整理行装,突然发现了一张合照。那是我离开实习班级前,和孩子们在教室楼下的岩石旁匆忙留下的。如今,我们之间已经隔着6个月和100多公里,但凭着想象,我还是能记起她们的热情与贴心。明天,我将迈进新的一所学校,已经是高中生的她们想必会是我更珍贵的美好吧,我满怀着期待。
急切:淹没我的生活
期待总是和意外不期而遇。初次当老师,加上原有的急性子,我的教师生涯并没有想象中的如鱼得水。面对每天层出不穷的状况,不经意间,我开始急切地想要让学生在一夕之间有所改变:上课时,急于分享自己的见解,似乎慢一点、少一些,学生们就会错过知识要点;寝室管理时,不自觉地严格要求班级学生迅速整改,期望他们整改优秀,成为模范班级;班级出现问题时,我也是急匆匆地奔向学部德育主任那儿,一了解完情况就赶着批评教育学生……
在这样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下,我每天奔波、忙碌的时间从早到晚,上班时长甚至超越了网络调侃的“996”。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焦虑与紧迫感呈直线上升。班级却未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趋向滑坡。早自习时,学生竟开始因“精神不佳”被记录在册;五分钟整理时,有学生又因一时疏忽,忘了将桌椅摆放整齐;班级卫生检查时,检查结果一栏总是徘徊在扣分边缘。寝室卫生公示栏里,我班的一个寝室一度扣分达36分,个人品德等第评比栏上,我们班已多次出现个人违规甚至个别出现违纪。这些细微的小事,最终使我们班在学校一周一次的评比表上,跌落到了达标与不达标的边缘。
全天候的待命,办公室和班级的来回奔波,众多学生的小错不断,大错偶犯,都让我疲惫不堪,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老师,真的适合我吗?
回望:寻找教育本源
既然一路向前看不到终点,不妨回望来路,思考教育的本真。一个周末,我暂时放下了学校里的一切,选择开车回家。这一回,我绕了小路,驶上了一座大坝,平坦开阔的坝上空无一人,我顺利转弯,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心中秘境——农家田埂。因为幼时在乡下长大,我最喜的便是见初春时禾苗葱绿,生机盎然的模样。停车俯身,看着幼小却在茁壮生长的禾苗,我感到了久违的安宁。
一个人的静享,放慢了我那颗急躁的心,也让我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那句教育名言:“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是啊,工业,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机器,可以快节奏、流水线、批量出产;农业,则是存在季节、时令的差异和自然的规律,需要耐心地播种、施肥、除草、杀毒,更需要等待阳光和水分的滋养。
每一位孩子,不正是一株株稚嫩的幼苗?他们的成长,第一需要好的老师,在旁予以引导和帮助;第二,更需要充足的时间,给予他们吸收阳光和水分的机会。我的教育,若再不关注个体的长远成长,再不关心个体精神的发育和丰富,再不尊重个体终极价值的选择,将永远偏离学生的真心,永远不可能成功。
自此,我开始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日记本里,我记下“平静、平和”;便签纸上,我写下“细致、细腻”;备课本上,我留下“耐心、耐性”。六组词语,十二个字,分布在我所能触及的各个角落,以便随时提醒我做出改变。
等待:倾听课堂回声
放缓的第一步,从课堂开始。我执教的三个班来自不同学部,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恰好呈现出三个层级。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我每堂课的问题设计尽可能呈现出不同梯度,比如上《边城》(节选)时,围绕“翠翠的四次哭泣”,我设计了“选取一个哭泣片段,为它配上短视频”“每一次的哭泣,哭声有什么不一样?”“挑选最触动你的一次哭泣,结合文本,谈谈翠翠哭泣的原因。”三个问题,呈现的结果有具体、动态的视频,有还原真实的哭声变化,也有细读文本的原因探究。虽然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的渠道不同,但最终指向的仍是回到文本,多读、多品、多谈。
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也选取了不同的媒介、多样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对话朗读过程中,体会《拣麦穗》中,小女孩的天真与懵懂,卖灶糖老汉的慈祥与善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明白“小火柿子”和“烟荷包”的象征义,感受翠翠少女时期微妙复杂的心绪;让学生在课后练笔中,改编文言文《白水素女》为《幸福谢端》的剧本,用一组组精彩的镜头语言,一段段独具匠心的镜头设计,来展现自身的导演天赋。
透过这些活动,我发现当所有的希望都被听见,所有的期待也便有了回应。
为此,针对课前演讲环节,我也转变了评价方式。点评,不再是我的主场,而是邀请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点评队伍,设定一对一点评,分小组互评等形式,让每一个人都能借助这个平台,谈谈自己的感受,引发同龄人间的共鸣。我的课代表小瑶,就在课堂上从电影《千与千寻》谈起,诉说了自己高中三年以来的成长与改变:初入时的迷茫无措,到与同桌的相遇相知,再到相信自己,享受当下。
电影不长,却让学生回看了内心,延伸了生命的长度与宽度。而学生们的集体参与,更是让她们的心灵互相碰撞,唤醒了更多独有的生命体验与激情。
成长:他们自有想法
班级管理上我借着班会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在交流中,班级学生们各抒己见,规则,逐渐成型。
卫生打分区域落实到了个人;卫生扣分的改进,交由整组共同承担;各项扣分的结果,直接与个人品德分挂钩等等。规则的确立,提高了学生们的犯错成本,帮助学生们养成了自觉打扫卫生的习惯,提升了班级清扫区域的细致度。
寝室卫生方面,则以奖励为主,鼓励一周40分以上,并有2次达到46分甚至满分的寝室,予以全寝品德加分10分,班级物质奖励卡积分1次的认证,调动学生争先得优的积极性。
一项项明确的制度规范,让学生们的日常管理有了可参照的依据,也让每一周的班级总分,有了明显的提升,期末前,我们甚至拿到了“模范班级”。
在转化自我困境的期间,我还遇上了一次违纪。这一次,不再是充电线未拔的小打小闹,而是男女不文明交往的重大违纪。我们班的小莹,在晚自习后,因收到体艺学部男孩子小天的微信通知,就草率地与之见面了。两人是朋友关系,此次见面,小天想请小莹吃鸡腿。奈何鸡腿没吃上,双方却因举止过于亲密,被路过的巡查老师拍照,留下了确凿的证据。
至今,我还记得小莹找上我时的慌张与愤愤不平。但我在听了小莹的叙述后,不再像往常一样下一个武断的结论,而是选择先与巡查的桂老师见面。在与桂老师交流后,我知晓了事情的严重性,立即和我的班主任师父商量,并报告给学部德育主任。对于小莹,我则是先让她写一份情况说明书,以供我了解完整的事实经过以及她对于此次事件的认识和态度。在一切事情逐渐清晰后,我和她进行了一次长谈。
长谈前,我想起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慢慢来”,这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也是我需要提醒自己的三字箴言。
此次的谈话,也是一次“等待”。我放弃了过往的迫切,不再拉上学生就直接自己教育,以保证教育的主动权。这次,我选择让小莹自己来说,包括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自己对这件事情性质的认识,这件事情对她自身的触动又有哪些,未来她将要怎么做等等。在小莹自己的阐述过程中,小莹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我立即夸奖了她的明理,同时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她平复了对巡逻老师的不满情绪,分析清楚了这件事的错误根源,并引导她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谈话快结束时,我请她谈谈如何弥补此次过失。她抹了抹眼角的泪痕,爽快地答应在未来的一个月里,踏实学习,并以志愿者的身份,帮班级做10件好事。
这一次的违纪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回想整个教育过程,小莹曾因为担忧自己不能顺利升入对口的大学,直接红了眼眶。当时,随着她眼睛的眨动,泪,滴落而下,当时我的心,有一丝的慌乱,差点就要违背老师的教育原则,放弃批评,说出安慰或者帮她担责的话语。所幸,我克制了自己敏感的泪腺,收起自己过于感性的一面,继续以平和的口吻与小莹讨论,引导她自我反思,让她明白:哭泣,不是解决事情的方法,行动,才是挽回失误,弥补过错的最佳方法。
相信:美好终将发生
当我选择慢下来,带着双倍的相信,足够的耐心和强大的心理预设时,慢慢空出的时间,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思考契机,也为我酿造了相信的奇迹。
现在,我班级的纪律分缓步提上来了;班级里的学生矛盾,慢慢变少了;课堂上的欢笑声,逐渐增多了;小莹的日常,变得更加努力、上进了……我的改变,让班里的同学们,一个个有了成长,有了担当;让班集体,有了团结的意识,增强了凝聚力;让课堂,出现了我意想不到的精彩回答,为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也激发了学生们超凡脱俗的生命潜能以及创意十足的奇思妙想。
从课堂到班级,从班级到宿舍,一次次放慢后的等待让我明白,虽说孩子天生是一张白纸,但不同的纸张有不同的光泽和硬度,他们既需要我们精心准备画笔和颜料,为他们的人生画纸涂上一抹亮色,也需要我们翻转心境,相信时间的力量,慢慢等候,时时引导,陪着他们一步一步地向上走。
尽管他们青春的尽头,我们不知道被设定在了何方,但我相信,属于他们的美好青春,恰自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