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0:58:05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秋风习习,轻云依依,一路向南,风光正好。9月23日,近百名来自各地市的初中语文教师齐聚美丽的温州洞头,共享一场别开生面的研训盛宴。为期三天的学习,一共听了三场精彩的讲座,并于灵昆中学观摩了四节生动有趣的公开课。
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当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概念和名称层出迭代时,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难免会有些彷徨和不安,但这次学习经历告诉学员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沉下心,学会钻研,学会着眼于细处,以实现和青春生命的平等对话,最终促进生命的成长。
余晓琴老师是一位博学且极具亲和力的特级教师。在她的《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创意写作课的梳理与探究》讲座中,学员们看到了一位师者的大气和风度。在她的课堂里,学生是安全的、自由的、享受的。她与学生共读《局外人》,感受主人公生命力的苏醒。余老师喜欢在书页上写下富有哲理与诗意的文字,这不仅引发学员们进一步的思考,更让学员们觉得真正的阅读和学习就应该有深度、厚度与温度。
“创作有自己气味的小说”,“我要创写一首我生命里的诗歌,要编辑一本生命里的诗集”,是余老师对学生的呵护与尊重,更是她对教育本真的探索与追求。二十年如一日,文集交流课成了余老师与孩子们的美好约定,她一次次地成就了生命与生命之间高质量的对话,也一次次地点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欢与热爱。
来自龙湾区实验中学的王在恩老师谦和朴素、饱读诗书,能够一口气背下教材中的很多篇目;他精益求精、执着严谨,从任教之初就喜欢钻到言语里,反复研读每一篇课文,并为它们写下一篇篇有质地的文本赏析。王老师的讲座重点在于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犹记得他在开始时强调:“在大脑输入所有理念时,都不要忘记:课堂必须从言语教学入手。不管语文课堂如何改变,其骨子里的东西就是语言!”讲座中,王老师讲到了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否定词“无”“不”的表达效果,并引导学员们关注鲁迅文章的语言密码,如时间词、转折语、重复性的词语、矛盾之处的妙意,甚至精细到了关于标点符号的意蕴与剖析。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而文章就是文字与文字间的组合与发生。面对古诗文,王老师启发学员们要学会追溯字源,站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去探究古老文字背后的原意,以帮助学生找寻到打开文本的钥匙,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从《北冥有鱼》的“化”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王之蔽甚矣”,从《大道之行也》中的“行”到《石壕吏》中的“吏”、《虽有佳肴》中的“教”,王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课例告诉学员们:立足“言”之本,求索“意”之魂,润泽“人”之心。
陈宝荣老师关于《基于“问题解决”的大单元阅读教学》的研究立足于课堂的“问题探讨”,从语文学科的大概念提炼路径到提炼概念性问题的两种策略及单元概念性问题的转化策略,给学员们在新的课改之路上指点迷津,并做了很好的研究与示范。在《桃花源记》与《蒹葭》的整合阅读课中,陈老师特别强调“子问题”与“任务串”的设计,从初步感知、文本分析、主题关联、延伸拓展四个方面由浅入深地进行了问题设计;从绘制插画、选择色调、绘制桃源之路与寻艺人之路及加工两条“路”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多元学习活动。针对八下演讲单元,陈老师引入了项目式学习,以“青春UP演讲邀请函”为情境任务,设计了七个子活动系列,如设计问卷和演讲者自我分析、制作图表单元学习、设计“给予听众价值”评价量表等,给予学习以任务和支架,让学员们对单元活动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时光浅浅,岁月悠然。还记得灵昆中学的闹中取静与静谧宽广,还记得陈静老师用一曲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在课堂里沉浸地朗读的从容和自在,还记得郭初阳老师手捧鲁迅的《野草》一书,带着初一的孩子们品读全书的生动与热闹。语文课堂就应该是这种模样,语文人就应该怀揣诗性,带领学生在文学的世界里读出风味,悟出人生,并有意识地写下生命中的每一段特殊与美好!(宁波联合试验中学 周小玲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陈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