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动态
当前位置:
> 信息动态 > 培训动态
研途共进,交流互鉴 ——记温州市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指导师“孵化研修”(星火计划3期)第4次活动
时间:2023-11-17 09:52:39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日前,星火计划第3期研修团队的成员们,包括来自全市各所高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以及各县市区教研员,齐聚“泉城”山东济南,参与新课程指导师“孵化”的第4次研修活动。

在山东济南,学员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入学习了新课程指导师“孵化”的相关内容。此次活动涵盖专家专题报告、听课、参观学习和经验交流,活动理念新颖创新、内容丰富精彩、形式多样有趣。学员们认真学习、深入反思、抱团成长。



浸润经典,畅谈教学——文化讲座与山东师大附中信息技术教育经验分享

全体学员齐聚全国名校山东大学,开启学习之旅。简洁而庄重的开班仪式后,学员们聆听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传播普及部部长、副研究员殷延禄专家的讲座——《汉字与孔孟教育之道》。

殷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将孔孟的教育理念与汉字的演变过程相互联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孔孟教育之道的核心思想。他指出,汉字不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孔孟教育之道,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现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汉字与孔孟教育之道的探讨,殷老师为学员们提供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全新视角。



当天下午,学员们参观了济南市重点高中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并分批听了两节关于Python的算法课,这两节课让学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同省市在信息技术教学上的不同特色。在评课环节,温州教师教育院的夏正仁老师特别指出,新课程理念下要特别注重问题的解决意识,这些问题是基于生活的真问题,也要有结构化的算法思想。

在上课过程中,学员们看到了信息老师们如何搭建魔灯平台,并将上课的资源全部放到平台上。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种教学方式让学员们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课程结束后,学员们与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信息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经验交流。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学校信息课程的开设情况,以及一些具有特色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和STEAM课程等。



在人工智能课程方面,附属中学不仅在常规课程中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相关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各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和工具,如机甲车、巡线小车等。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还可以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附属中学还设置了机器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自己设计和搭建各种机器人,通过编程来控制机器人的行动,实现各种复杂的功能。这些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激发了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与附属中学的信息老师们的交流,学员们深入了解了他们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经验。他们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们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科技与历史的交响——参观智慧教室与博物馆之旅

学员们参观了山东大学的智慧教室和山东大学博物馆。智慧教室配备了高质量的录播设备和稳定的直点播平台。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门户随时观看课程直播和点播视频。这种先进的设备与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方便的学习体验,不仅保证了视频质量和稳定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方便他们获取课程内容。山东大学博物馆以考古学系的文物标本室为基础,由校史馆、教学科研成果馆、书画展和文物馆四部分组成。陈列标本的选择与展示方式非常精致,学员们仿佛置身于古代统治者的豪华生活场景中。更令人赞叹的是博物馆的现代化手段应用。从VCD映视屏到电子感应大屏幕,这些先进设施与古老文物相得益彰,为参观者提供了更丰富、更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技术的展示方式,使得历史故事在我们眼前活灵活现。整个参观过程中,学员们感受到了科技与考古的融合,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也变得更加清晰。

于方军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专题讲座,分享了关于“计算思维背景下的编程教育”的最新见解和经验。计算思维作为当今时代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不仅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需求,更是解决问题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场讲座探讨了编程教育的关键要素,强调在计算思维的框架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并探讨了编程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让学员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丰富的知识,还在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未来的日子里,研修团队将继续努力学习,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推动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二十二高陈婵  十四高池梦如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夏正仁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主办单位:温州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捷点科技 备案号:浙ICP备05087129号-2  网站标识码:3303000059

建议使用 1024*768 分辨率浏览本站 联系方式:88636388 地址:温州市市府路490号

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电话:88638063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电话:85812131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电话:88135682

温州市教育评估院 电话:88630019 温州市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电话:88630027 温州市教育技术中心 电话:88615967

温州市教育基建中心 电话:88639303

浙公网安备 33030202000816号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