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1 15:12:09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浙江省高中生物“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单元设计”培训项目,于2023年4月19日至22日在洞头分院举行,活动围绕乡村振兴为研学背景,结合发酵工程、生态工程等学科内容开展。项目紧跟课改的步伐拓展教师的视野,开启了浙江省高中生物教师“项目化学习”主题培训项目的先河,引导学员了解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及实践操作,提升学科实践能力。
沟通打开思路,交流激发灵感
来自宁波、台州、湖州、衢州、金华、义乌及温州等7个地市的老师欢聚洞头分院。学员中既有教龄长达40年的资深教师,也有才工作2-3年的青年教师,还有校长、中层等兼任行政职务的,真可谓是老中青结合,校长、中层、教师齐聚。不同层次教师汇聚在一个班级,优势是可以从育人的不同视角,全方位、多角度解读学生、了解教育,劣势是层次不同需求也千差万别,给培训活动带来了不小的难度。本次培训用小组合作的培训方式,以组内差异互补、组间同质竞争的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学习。在班主任袁从容老师的组织下,很快拉近了不同地区教师的距离,搭建他们相互沟通的桥梁。每一位学员都是一座“智矿”,来自宁波知恩中学的杨老师,在试题研究和自媒体打造方面于全省赫赫有名;义乌三中的叶老师是省督学,他在省级、校级行政管理层面上的观点,也让年轻学员对教学工作有茅塞顿开之感;台州一中是全省项目化学习示范校,有4位老师参加培训,毛英莎老师带领的学生获已闯入了ISEF、叶云梅老师带来的发酵工程的项目化学习分享对老师们有很大的启发;乐清生物教研员张豪老师是温州指导学生项目化学习的NO.1,他分享了指导学生参加大赛的经历,打开了学员视野。在分享中收获不同地区的老师的本土信息、在研讨中激发灵感,这也是省级培训的魅力所在。
专家解惑突破知识堵点
浙江大学的吴敏教授和杨志坚研究员,分别为学员带来了生态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员突破了很多实验操作上的理论困惑。绿水青山既是金山银山,也是生态文明最好的诠释,吴教授从新疆阿尔泰山脉中嗜盐微生物修复盐碱地的案例开始,将发酵工程与生态工程两部分的内容的实践研究进行了整合,噬盐微生物在发酵工程、生态工程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杨志坚教授有着多年的发酵工程的实践研究,他首先介绍了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在传统发酵技术背后的发酵工程的原理及意义,如民间梅干菜、咸菜的制作工艺背后的科学原理;他还为学员详尽地介绍了发酵罐的结构及工程学原理与倚仗的科学技术,以及发酵罐在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两位教授高屋建瓴的观点、扎实的学风、深入浅出的讲解,拓展了学员的思路、解开了学科教学中的疑点、提升了学员的认知高度。
俗话说“不评价比无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保证,来自丽水中学的周业宇副校长对生物学科的教学评价颇有研究,他的专题报告《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和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从政策层面,为学员解读了评价的重要性,从技术层面为学员介绍了评价的策略和方法,他指出要体现核心素养的教学,一定要围绕情境,项目化学习以真实情境下基于非良构问题的解决模式,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谋而合。
温州专家展示“学在温州”小美好
温州市教育教学教研院副院长施昌魏是项目化学习浙江省核心组成员、温州市的负责人,他提出未来社会的样态需要项目化学习,并分享了温州项目化学习从1.0→2.0→3.0的迭代过程,他为学员介绍的案例,让学员领悟项目化学习的精髓,同时也向全省的学员展示了“学在温州”的小美好。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将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以此主题,班主任袁从容老师以生物学科知识为核心,加入相关跨学科的元素,为学员们带来了“端稳中国饭碗”的项目化学习案例,她说饭碗的内涵有:土地的面积、品质;粮食作物的培育、自主产权的种业研发、肉蛋奶产量的保证、耕海牧渔等;课程按照学生的认知由近至远,“餐桌→食物→耕地”来设计。本课程紧跟时代主旋律,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助力学生的生涯规划及选课。
瓯海职专的单克胜校长也是永嘉麦饼博物馆的创办人,对永嘉的山水、文化了解至深,在永嘉麦饼馆,他向学员展示了:乡村振兴-灵活就业-永嘉麦饼(麦饼制作流程、传统梅干菜发酵技术等),永嘉老酒汗(酒曲制作与发酵)-产品推广等。接下来学员们还参与了酒曲的酿制和麦饼的制作。在学习中,项目化学习让学员既体验到做中学的沉浸式培训的乐趣,也了解了永嘉田园诗、山水画的妙处。
这次的活动既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教师带来的丰富的信息,为学员架起友谊的桥梁,也开阔了视野;也有浙江省顶级专家的研究成果解开了很多教学中的疑难点;参与式的沉浸体验让培训好学也好玩;温州专家还很好地向全省的教师展示了“学在温州”的品牌。袁从容老师指出,培训就是开窗搭桥,为学员打开拓展新知识、新观念、新技能的窗口;学员间“智矿”的分享、友谊的建立、专家与学员的联系就是搭桥。(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袁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