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0-31 10:16:02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日前,温州市高中语文“绿色耕耘”送培到县(瑞安)项目在瑞安市第十中学举行。本次培训主题为“上好一堂优质家常课”,项目学员及各县(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学习。
青年教师开出三堂研讨课。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张心宇老师开出《我与地坛》,张老师以“解密地坛中的时间”“解密回忆母亲的时间”“探寻地坛与母亲的关系”三个任务为主轴,带领同学们分析文本。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间表述背后的不同写作特点。
瑞安市第十中学谢畅老师围绕《“万松山畔访‘茶’去,公益乡情且‘亭’留”》带领学生开展主题学习,谢老师从温州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获奖课题的共同点入手,为学生开启家乡文化生活的大门。学生们通过阅读访谈法生成学习支架,通过案例评析形成评价标准,通过比对标准升格设问提纲,最后通过模拟访谈进行实战训练。谢老师由课本中家乡文化单元的学习,引申到研究性学习实践,启发学生从课堂上的语文走向生活里的语文。
永嘉中学陈圣耐老师开出《复活》公开课,陈老师用“好故事的标准”导入,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早期手稿与课文原文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情节“延迟”的结构张力。学生分角色大声诵读,进而理解小说人物塑造的艺术真实。最后以《复活》开篇句“春天毕竟还是春天”结束课堂。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黄惋莉老师进行了细致点评。她高度评价了张心宇老师以时间为切入点,巧妙地破题入文的教学策略;对谢畅老师课堂中采访老师这一创新性的真实情境表示认可;同时,她也对陈圣耐老师对聂赫留朵夫内心纠结摇摆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给予了肯定。黄老师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瑞安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张学庐老师依课文而作诗,向史铁生先生致敬。
学科专家开出三堂展示课,三位执教老师各有风格,或风趣幽默,或平实严谨,或亲切生动,为艰涩难教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提供了难得的探索案例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周康平老师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本堂课以讲话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演讲稿应注意的场合、对象与特定时空条件。周老师注重朗读,以读代讲,从鼓掌行为的生发到鼓掌情绪的分析再到具体语句的鉴赏和整体评价总结,引领学生探究了演讲稿的精彩之处,深入理解本文何以成为经典。最后,周老师带领学生对比当下模式化的演讲稿,观照现实,体会经典的独特之处,秉持批判意识,领悟真正好的文风是有渲染意识、内容意识和观众意识的。整堂课在情感饱满的朗读声、恰到好处的鼓掌声和闪烁理性光辉的发言声中步步深入,有的放矢,条理清晰。
鲁迅中学彭玉华老师授课《说木叶》。彭老师立足学生学情,从整体感知“实用类文本”的不同之处,顺势引导学生寻找“关键句”,明确中心论点,提炼梳理了文章论述脉络,从一小小“木叶”意象窥见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普遍规律。彭老师倡导学生自由交流,结合诗句,紧扣文本,搭建新知与旧知的桥梁,发现文章在观点和语言上的不严谨,最终得出结论:阅读实用类文本要“基于理解,善于辨别”,同时也要看到作者的诗人身份,“起于实用,终于审美”,让生命开阔,诗意入心。
绍兴一中谢澹老师开出《自然选择的证明》。谢老师以问题驱动课堂,构建核心知识,围绕一幅重点突出的“词云图”,迅速抓取文章的重要概念和主要推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谢老师以其丰富的语言艺术及教学经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方法的重点,掌握操作方法的要点,有条不紊,张弛有度,语调亲和,感染力强,将自然科学论著上得饶有趣味;学生也在“分析、讨论、概括”中提升阅读与鉴赏的能力。最后,通过朗读《物种起源》的最后一段文字,激起了学生对《物种起源》整本书的阅读动力,让文学与自然科学的火花在这里绽放。
在而后的专家讲座中,专家们明确指出,应当拒绝“技术主义”下的优质课,更要杜绝随随便便的家常课,强调优质课与家常课不能对立。通过阅读课和作文课的课例分析,让各位学员深刻认识到:优质家常课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真实困难,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走出教学舒适圈,在“教学方法”之外努力促成学生思考。
本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提升,激发了教师们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和探索精神。(瑞安市第十中学 语文组/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黄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