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9 11:17:59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举行为期三天的初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种子教师”一体化教学培训。
专家讲座,理解一体化教学
11月17日上午,温州市教师教育院社会·法治师训员徐乃赛老师作《初小衔接教学实践思考》专题讲座。徐老师分享了他对初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几点思考,聚焦纵横两个维度,指出纵向维度的分级目标教学以及横向维度的教材与《读本》相融合,强调主题引领、优化整合、提高效率、立足学情,启发教师思考“讲什么、讲到哪、讲多少”,“不同学段方法有所侧重”等问题,真正落实一体教学理念。
随后,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黄又绿老师作题为《10%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专题讲座。黄老师首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要特点、方法论、理论依据等作详细介绍,强调“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立足学科、主动跨界”。接着结合本校教学经验,分享了“这里的一切都很友好”主题跨学科学习活动,围绕“探索新校园”“认识新朋友”“建立心约定”三个板块,精准锚定生长点,依学情设计学习活动,落实好幼小衔接工作。
下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政治教研员王国芳老师作题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核心价值》的讲座。王老师详细介绍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政策逻辑、课程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四个层面,结合优质课案例,分析中小学思政课的纵向深入,解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横向内涵,向我们传递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从应然到必然的、从教学到哲学的实践与价值规律。
课例示范,践行一体化教学
晚上,为帮助学员们更好地了解教材的逻辑与建构,温州外国语学校陈昆亲老师以七上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为例,从核心素养的辩证思考、教材结构分析、单元整体解读、教学案例展示、教与学的思考五个方面给予学员启思。他认为一线教师们要厘清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充实教学内容、注重思想渗透、丰富学生实践体验、挖掘学生生命活力等途径让课堂焕发新生。
18日上午,温州市百里路小学的毛家昌老师带来《新型举国体制》的时政述评。毛老师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背景引出制胜法宝——举国体制,紧接着从“为什么举国体制能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是否仍需要举国体制”展开论述,号召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共同推动中国进步和繁荣。为进一步感受中国“绿色”发展动能,提升老师们的专业视野,学员们还开展了红树林生态湿地的实地考察。在考察中感受洞头立足“海上花园”的建设定位,走出一条既彰显海韵、又留得住乡愁的绿色发展道路。
下午,为了让学员们更直观感受《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螺旋上升的一体化教学,温州市南浦小学施晓敏老师和温州外国语学校状元分校潘筱红老师分别带来小学阶段《他们都是劳动者》以及初中阶段《在劳动中创造人生价值》的课堂。施晓敏老师通过“说说我想到的劳动者”“说说他/她的劳动故事”以及“最美劳动者评选活动”三个课堂任务,让学生们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劳动不分高低贵贱。潘筱红老师则是通过“一座馆:走近劳动者”“一个人:诠释价值创造”“一种接续:传承劳动精神”层层递进突破劳动创造人生价值、劳动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以切实行动诠释担当真谛,用最美劳动者的姿态助复兴伟业。精彩的呈现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为更好实施一体化教学指明实践路径。
高屋建瓴,构建一体化教学
11月19日上午,由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爱武教授作《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浅论》主题讲座。刘教授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帮助梳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我们从宏观角度理解贯穿小、中、高,及大学思政课里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知道这三种文化之间也是存在的关联,比如革命文化里的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它也离不开我们传统文化里面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使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当中,对“文化”这个板块的重点内容有了深一层次的理解。
学员代表作学习体会发言。董莹莹、邱若茜老师分别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培训组织等诸多方面谈了自己的收获。
最后,徐乃赛老师做培训总结,希望所有学员能够把所学、所思、所悟带到自己的课堂当中,真正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教学生产力。在培训中每一点收获,积少成多,慢慢改进,然后通过三五年积累,都可以变成一个很优秀的老师,这也就是“种子教师”的使命担当。(鹿城区鞋都第三小学 魏楚楚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