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21 10:59:16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日前,由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主办的“初中科学基于探究实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省培项目”在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洞头分院及温州外国语学校圆满举行。本次培训聚焦新课标视域下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通过专家引领、课堂观摩与专题研讨,为全省百余名科学教师搭建了“理念革新、实践深化、反思提升”的成长平台。以下是本次培训的精彩掠影:
理念破冰:解码新课标,重构教材价值
培训首日,浙江省特级教师郑青岳以《基于深度学习的科学教学》为题,揭开培训序幕。他强调,新课标背景下的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脚手架。通过案例解析,郑老师提出“以学生认知逻辑重构教材结构”“用真实问题激活知识迁移”等策略,引导教师跳出传统框架,将教材转化为动态探究资源。讲座后,平阳县鳌江镇第五中学的园园老师指出深度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关键,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从而在未来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次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专家王耀村深入解读《初中科学新教材简析与教学建议》,从“整体性、实践性、时代性”三大维度剖析教材革新方向。他特别指出,新教材通过“探究实践”“探索活动”“科学阅读”等栏目设计,将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融入教学全流程,助力学生从“解题”转向“解决真实问题”。随后,来自龙港市外国语中学的林振益老师提出在讲座后认识到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具,也是学生的学具。新教材中增加的技术工程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实践能力,而非单纯的技术传授。
课堂深耕:从观摩到实践,诠释素养导向
培训的核心环节聚焦课堂实践。在温州外国语学校郑洁老师执教的《我们一起来制造》课堂中,学生化身“陶艺工程师”,经历设计、制作、汇报的全过程,亲历“工程技术文化表达团队协作”的多维融合。让学生通过了解陶瓷器的制作方法和历史沿革,感受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龙湾区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张施老师则以《物态变化》为切入点,通过“都江堰明渠与坎儿井暗渠”的对比,以“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否照搬到新疆吐鲁番”这一驱动性问题设计进阶性子问题,通过激活旧知识、加工展示新知识并迁移解决新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中提炼工程设计智慧,彰显“跨学科实践”的育人价值。
温州市第二中学李维康老师的《探索地球表面》一课,设计核心任务“解析雁荡山的地形与地表起伏特征”来解决如何确定研学路线这一实际问题,在课堂的最后将地形特征与潜在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引导学生要结合多圈层进行分析,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通过借助等高线模型与数字地图工具,让学生在立体地形与平面绘制的转化中,深化空间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而《质量和密度》的课堂观摩中,张键老师通过“QQ糖原料定价”的真实任务,将抽象概念具象化,让学生在争议与验证中建立“科学量化”的严谨态度。在课堂中设计利用小学简易天平实验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带着已有的基础认知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做好小初衔接。
思维进阶:破立之间,构建科学概念
宁波市教研室教研员刘东晖在《在“破”“立”递进中建立科学概念》专题讲座中,以“电磁感应”磨课案例为引,还原科学概念建构的曲折路径。他提出:“教学应敢于打破学生前概念,通过实验冲突引发认知重构。”通过模拟“导体切割磁感线”实验,亲历“设疑释疑拓疑”的探究循环,深刻体会“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精髓。泰顺县实验中学曾芸芸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指出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前概念,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清晰的科学概念。强调个人的成长和课程设计都需要经历“破旧立新”的过程,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高品质的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学生提供持久的学习价值。
温州外国语学校黄爱弟老师的《工程技术如何有效融入科学教学》讲座,通过列举科学课堂中常见的问题与困惑展开,指出驱动性问题应当由学科本质问题转换而来,与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建立关联,并具备真实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等特征。黄老师以“陶艺制作”“水利工程”等项目为例,倡导将技术思维、工程实践与科学原理深度融合,培养兼具创新力与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未来展望:以终为始,赋能科学教育新生态
培训中,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徐承翔老师强调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明确的方法和技能进行培养。让学生体验工程实践的流程,有助于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这对于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至关重要。
三天的培训,是一场理念与实践的碰撞,更是一次教育初心的回归。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浙江科学教育者正以核心素养为舵,以创新实践为帆,驶向“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的星辰大海。将把“教材二次开发”“跨学科实践”“概念建构策略”等培训成果融入日常教学,打造“有思维深度、有实践温度、有创新锐度”的科学课堂。科学育人,步履铿锵;素养花开,未来可期! (温州东瓯中学 李然然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徐承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