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30 11:08:24来源:温州市教育局
采撷春日芬芳,绽放成长光芒。日前,温州市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构建培训班在温州市教师教育院洞头分院顺利举行。
在真实情境中激活思维引擎
洞头区实验小学许春兰老师执教的《观察土壤》,以“土壤卫士紧急求助”的沉浸式任务点燃课堂。学生们化身“土壤小卫士”,先以感官初探土壤,再借放大镜和水进一步观察土壤,最终借助土壤分析仪了解土壤数据。许老师巧妙铺设“感官观察-工具探究-仪器验证”的三阶认知路径,尤为亮眼的是预留1%的课后探究空间,让思维如种子般在课后持续萌发。
黄龙一小周珉戎老师的《热在金属中的传递》,则是一场“热力四射”的思维实验秀。从七都露营的棉花糖导入,到金属棒上的热传递猜想,再到蛋清在金属锅中的“变身魔法”,学生们在观察凝固的蛋清时,仿佛触摸到了热量的“隐形足迹”。周老师以“情境线-问题链-证据环”环环相扣的设计,让抽象的热传导概念具象为可触摸、可讨论的科学事实。
两节示范课后,在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小学科学师训员周琼莉老师的组织引领下,一场关于“思维可视化”的研讨如火如荼地开展。老师们盛赞许老师“三阶递进式探究”的匠心:以真实任务驱动高阶思维,以工具进阶搭建认知支架;更惊叹周老师“现象链”设计的巧思——从金属棒到金属锅的场景拓展,让思维在迁移应用中完成跃升。
AI赋能课堂 绽放思维火花
瓯海区艺术实验小学何跃男老师以“影子戏”为钥,开启《影子的秘密》探究之旅。孩子们化身光影魔术师,通过闯关任务破解影子形态密码,最终在自编自演的影子剧中完美呈现光学奥秘。课堂成为光影变幻的魔法场,知识在体验中自然生长。
杭州市余杭区海创小学杨林浩老师运用AI人像生成技术,带领学生在“相貌密码”中开启深度学习。孩子们化身人脸识别研究员,细致观察同伴的五官特征,用精准描述与AI展开对话,生成的肖像画既见证科技力量,更彰显观察的智慧。当科技工具转化为认知支架,每个独特的面容都成为最好的学习载体。
杭州市余杭区海曙小学的陈丁瑜老师则将AI助手引入《种子发芽的秘密》实验设计。学生们化身太空农场主,借助AI构建虚拟实验室,在参数调整中培养系统思维。从实验方案设计到AI模拟验证,再到课后真实种植对比,形成“假设-验证-实践”的完整闭环。这种虚实结合的学习方式,让科学探究既有技术精度,又具人文温度,展现出科技赋能教育的全新样态。
特级教师、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在专题报告中为学员们拨开迷雾。他指出,数字化教育正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教师应聚焦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在文本分析、社会议题探究、生命科学实验等领域发挥AI优势,规避其在实验操作和天体观测中的局限。建议教师构建“课前AI备课-课中智能互动-课后数据追踪”的全流程支持体系,让技术回归育人本质。
针对新教材实施,徐老师特别强调低段教学要践行“趣中学”理念。教师既要善用教材创设真实情境,更要鼓励学生用童眼看世界,让知识自然生长。这种从生活现象提炼学科概念,再回归实践应用的教学闭环,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路径。整场讲座为老师们拨开了数字化转型中的认知迷雾,既锚定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边界,又点亮了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路径,让学员老师们深刻领悟到技术赋能与育人本质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向。
课例精研探路径 素养导向共成长
温州市教坛新秀、瓯海区实验小学黄小飞老师带来专题讲座《从“有意思”到“有意义”——科学课例设计的双向奔赴》。黄老师围绕科学课教学,结合具体的课例,深入阐述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她强调,科学课应以好奇心驱动、游戏化设计激发学生探索欲,将科学观念贯穿课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教学目标制定上,需解析课标、把握学情、分析教材;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以目标为评价标准。整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价值,为科学课例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黄老师讲座之后,周琼莉老师继续带领老师们开展《营养要均衡》一课的课例精研。从教材的解析、学生前概念的探查、课堂片段的观摩、针对情境的创设、活动和关键问题的设计、科学思维的进阶等方面开展卷入式研讨,老师们积极分享心得,碰撞出创新教学思路的火花。
三天的研修时光转瞬即逝,但老师们收获的却是满满的知识与感悟。这次研修活动不仅提升了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更为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温州市市府路小学 胡笔嘉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 周琼莉)